結束語 你現在就在這裏

深呼吸。來一次深呼吸。

想象你現在已經95歲,快要離開這個世界了。在咽氣之前,上天突然賜給你一個機會:你可以回到過去,跟一位即將讀到這一頁的人交談,幫助這個人在工作當中取得更大的成績,並且過上更好的生活。

作為一位95歲的老人,你很清楚生活當中到底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事不重要。這時你會向這位年輕的讀者提出怎樣的忠告呢?

花點兒時間,仔細考慮一下兩個層麵上的建議:個人生活上的建議和職業忠告。想象一下,如果讓你用幾個詞來概括一下自己的建議的話,你會選擇哪些詞?一旦寫下這些詞之後,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你隻要按照自己寫下的內容去做就可以了。這就是你的目標。

我不可能“定義”你的目標,也不可能為你寫出這些目標,更沒有資格判斷它們是否有價值。這樣做顯然太狂妄了,它顯然不是我的工作。

但我可以大致預測一下,你的目標應該是怎樣的。我的一位朋友曾經有機會訪問過許多臨終的人,問他們一個問題:“如果生命可以重來一次,你會選擇什麽樣的生活?”他所得到的答案充滿了智慧。

其中一個反複出現的答案就是:“如果生命可以重來一次,我會認真思考生命,學會從當前的生活中找出幸福和意義。”當前的生活,不是下個月,也不是下一年。西方社會的一個通病,體現在這樣一句短語上:“當……的時候,我就會很幸福。”比如說,“當我被提升之後,我就會很幸福了”,或者“等我買下那幢房子之後,我就會很幸福了”,或者“等我有了錢之後,我就會很幸福了”。

但到了95歲,或許你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下一次提升,下一份成就,下一次搬到更大的房子裏,或者是得到拐角的辦公室,這些並不會真的改變你的生活。

許多老人都說,自己以往太過於追求自己沒有的東西,結果卻忘記享受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了;而在生命即將走向終結的時候,他們又會希望自己當初能夠學會享受那些東西。

第二個反複出現的主題是“朋友和家人”。設想一下:你在為一家很不錯的公司工作,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對公司的貢獻非常大。可問題是,當你95歲,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看看你周圍的人,有幾個會是你在工作中的朋友呢?或許隻有你的家人和朋友才會真正關心你。

現在就學會感激他們,多花點時間陪陪他們吧。

還有一個反複出現的主題是“跟隨你的夢想”。那些曾經嚐試過實現自己夢想的人,總是會更加快樂一些。想想看,你生命中的真正目的是什麽,現在就動手去做吧!並不隻是那些宏大的夢想才值得去做,那些小小的夢想也不例外。買輛跑車,讓自己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去一個長久以來一直讓你魂牽夢縈的地方,學彈鋼琴或者是說意大利語……就算別人覺得你的夢想太荒誕或是出格,又有什麽關係呢?這並不是他們的生活,這是你的生活。

很少有人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有些夢想,人們窮盡一生可能都無法接近,所以關鍵並不在於“我是否讓自己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而在於“我是否為之努力過了”。

我曾經為埃森哲公司進行過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全球120個國家的超過200名極具潛力的未來領導者。根據研究規定,每家公司隻能派出兩名未來領袖,他們全都是年青一代當中的佼佼者。如果這些人想換工作,立刻就會有一大堆更好的機會在等著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向這些年輕的新星提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你為什麽會選擇繼續留在這家公司呢?”

排在前三位的答案是:

(1)“我能夠從眼前的工作當中找到意義和快樂。這份工作令人興奮,我喜歡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

(2)“我喜歡這裏的人,他們都是我的朋友。大家感覺是一支團隊,感覺就像是一個家庭。跟其他人一起工作或許可以賺更多錢,但我不想離開這裏的人。”

(3)“我可以追隨我的夢想。這個組織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讓我可以去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答案永遠都不關乎錢,人們真正在意的一直都是幸福、人際關係、追隨夢想和人生意義。當我的那位朋友問躺在病**的臨終者,人生當中什麽最重要的時候,他們給出的答案,跟我在研究當中得出的結果如出一轍。

現在就把這些智慧應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不要向前看,要向後看。想象自己是一個老人,你在回想自己希望過的生活,你知道自己需要學會享受眼前的幸福,享受跟朋友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並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你在這裏。

你可以到達那裏!

讓旅程開始吧。

[1] Tom Wolfe,1931年出生,代表作有《虛幻的烽火》(The Bonfire of the Vanities)。其作品被列入“20世紀百部英文小說”行列。

[2] encounter group,一種社會學術語。指在特定情景下,人們偶然相遇所形成的群體。比如同車或同機旅行的乘客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相互攀談,發表議論,通過彼此的了解和認識,形成的一種暫時性的人際結合,這就是社會學意義上的相遇群體。

[3] road to Damascus,《聖經》中的一個故事,講的是一位不信基督的人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遇到了基督,從此發生了改變。

[4] Woodstock,著名的搖滾歌手,以1969年創辦伍德斯托克音樂節而著稱。

[5] Harvey Penick’s Little Red Book,1992年出版,著名高爾夫教練哈維·佩尼克花60年時間,用他的紅皮小冊子記錄了高爾夫球場上的點點滴滴,包括技術統計、動作技巧、各類逸事等,並在87歲那年將該作品整理出版。

[6] Richard Clarke,美國白宮反恐怖活動專家,曾經在9·11事件當中因督促美國政府向人民認錯而名噪一時。

[7] Joseph Welch,美國曆史上著名的律師,曾經因主動站出來阻止“麥卡錫主義”而聞名。

[8] Vito Corleone,電影《教父》中的主人公。

[9] Red Auerbach,1917年出生,被認為是NBA曆史上最偉大的籃球教練,曾經因率領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獲得8連貫而被稱為“紅衣主教”。

[10] Jack Nicklaus,世界高爾夫球場上贏過四大賽——美國名人賽、美國公開賽、英國公開賽、美國PGA錦標賽——各項大賽至少兩次的運動員。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高爾夫運動員”。

[11] Frances Hesselbein,基金會董事長,被認為是“最有成就的美國女性管理者之一”。

[12] Girl Scouts,一個國際範圍的少女組織,它借助生動活潑的遊戲和活動,使女孩們從愉快的生活、教育環境中養成知行合一、樂觀進取和友愛助人的美德。

[13]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14] Paul Castellano,著名的紐約黑幫大亨,曾經因為自己的臥室被聯邦調查局竊聽而險些被送上法庭。為了堵住他的嘴巴,卡斯特利諾家族的另外一個重要人物約翰·戈蒂派人將其暗殺。

[15] AlGore,克林頓時期的美國副總統。

[16] Oprah Winfrey,美國當代最著名的新聞女主播之一,因主持《奧普拉脫口秀》而聲名鵲起。

[17] Katie Couric,曾任NBC當家女主播,後跳槽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18] Diane Sawyer,美國ABC當家女主播。

[19] Chuck Yeager,曾為美國空軍軍官,是二戰時期的王牌飛行員。——編者注

[20] Me Decade,以自我為中心的10年,指20世紀70年代,在這10年中人們似乎十分專注於自己的個人幸福以及自我滿足。

[21] 即毫無質疑餘地的道德原則。

[22] Alex Rodriguez,1975年出生,美國棒球明星,已退役。

[23] Casey Stengel,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棒球教練,當了14年的棒球球員以及25年的球隊經理,先後率領紐約洋基隊贏得10次美國聯盟區冠軍,以及7次世界大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