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故事
心理谘詢診間
逸青前來谘詢,說她在試著表達自己的過程中,心中浮起許多幼年時的體驗:“還小的時候,看到父母親吵架是會很害怕的,不知道是不是很早就懂了離婚的意思,總覺得有一天他們會分開。有幾次媽媽和爸爸吵完架回娘家,改為爸爸來學校接我,然後我就會變成是最晚被接走的。有時坐在學校的階梯上等,看著來來往往的車輛猜哪一個是爸爸,也會幻想著會不會媽媽突然出現給我一個驚喜。”逸青落淚了,我明白那是幼年的她沒有哭出來的感受。
“有時嘴壞的同學經過,說你爸爸媽媽不見了,我還要幫我爸掙麵子說:'他工作很忙,你們不懂!'”
“聽起來,你從那麽小就學會不表現出脆弱了。”
逸青聽了愣了一下說:“難怪,我現在想要脆弱都不會了。”
“過去的經曆讓你缺乏表達情緒的機會,甚至讓你覺得負麵情緒是不好的、是沒有用的。然而長大後的你,對於內心深處的一些感受,還是很渴望被理解。”我這樣告訴逸青。
早期經曆與依附形態,會成為影響我們情緒表達的因素之一。笑與哭,都是我們本能表達感受的方式。然而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從小到大,在表達情緒的時候曾經受過什麽樣的評價?也許身為女孩的你,在放聲大笑時被建議要優雅一點;也許你在受傷哭泣時,被說羞羞臉或哭相很難看。當時的你不見得會對這些評價有什麽感覺,然而一旦被建議與被評價的頻率很高,甚至是強度很強時,就很有可能內化成你看待情緒的方式之一:覺得哭泣是丟臉的、情緒表達太明顯是不得體的,於是對於情緒的壓抑、忽略和排斥,變成一種習慣。
情緒是大腦的產物,因為有了情緒,我們得以對危險感覺到畏懼,因此會做出反應,可能是戰鬥或逃跑,得以遠離危險、生存下來。因為有了情緒,我們可以讓周邊的人得知自己的感受,適時地給予我們需要的幫助。
然而在人類社會中,有太多因素阻止我們表達情緒,包含在職場上有太多情緒會影響工作以及擔心太情緒化會影響觀感等。所以在我們逐漸長大成人的路上,我們的情緒表達會逐漸加入更多的現實考量,會參照更多的情境因素。然而我們不應該完全忽視情緒,或是認為情緒是無用的,因為適當地表達情緒,才得以與人靠近,並且讓我們渴望被理解的需要得以實現。
如果你和逸青一樣,對於表達自己的脆弱與負向情緒感到陌生或害怕,請你慢慢來,一邊安撫自己,一邊讓自己慢慢從親近的朋友開始練習表達。不是每一位朋友都適合讓你練習表達,因為對方有可能也是對於情緒感到陌生的人。當我們慢慢地練習表達,慢慢地感受到情緒被接納的感覺,我們就有機會不用再心疼那個必須堅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