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我會孤單?
通信軟件一打開,你會看到一堆賬號在你眼前,你有一串貼文可以看朋友的大小事。然而現代人,真的會因為這麽方便與人接近,就不孤單嗎?我相信你會說不是的。如果你在獨處時的自我探問中,發現你最擔憂害怕的就是孤單,那也是可以想象的。
麵對孤單,最常見的因應方式就是找人陪伴,然而當曲終人散時,我們又必須重新把孤單感受拾回。孤單的原因有外在因素,也有源於個人的內在因素。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的著作《群體性孤獨》,詳細描述了現代科技拉近了人們的表麵距離,但網絡世界的背後有多重自我、隱匿的自我,在通信的實時下,讓人們越來越難忍受空白與獨處。在碰觸不到真實彼此的時刻,就沒有真實的陪伴,人們會產生雖然人在一起,但心很遠的感受,這是一種來自外在世界的孤單。
一個人的孤單,進入關係中也不一定能夠感到安全。我們渴望被陪伴、期待穩定的關注、需要承諾與保證,來療愈自己內在深層的不安全感與孤寂感。一旦我們把焦點過度放在對於關係的期待上,就會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態度、心意,以及擔心是不是自己不夠好、不足以撐起這段親密關係。而當我們的思緒總是放在思考著對方,或是檢討著自己時,就有可能忽略了對於自己的思考,包含感受到不安全時的反應模式究竟從何而來,以及為何總是先檢討自己是不是沒有留住對方的條件。
回到我們的內在,試著詢問自己,心裏很深的孤單與不安全感,最早出現在人生的什麽時刻?可能是在空無一人的家中等待大人回來,或是在班上被排擠卻無人伸出援手的那些時刻。當過去的經驗讓我們感受過強烈的孤獨與無助時,我們長大後對於孤單的感受也就越敏感,越不知道該怎麽辦。
嬰幼兒期的我們,需要透過跟照顧者的聯結與回應,作為我們探索這個世界的安全基地。當我們在表達需求時,如果照顧者可以給我們適當的回應,並且滿足我們的需求,那麽我們就會建立起信任感的基礎,建立起“這個世界是會回應我的需要”的信念基礎。因此幼年與照顧者的依附形態,會影響我們之後與重要他人的關係。
依附理論又稱為依戀理論,是由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經過許多研究而形成的理論。他觀察到生病住院的孩童,在沒有照顧者的陪伴之下,不同的孩子在分離與重聚過程的情緒反應各有不同,進而思考這些不同的反應是怎麽形成的。而後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設計了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測驗,來觀察嬰兒對媽媽的依附方式,通過觀察嬰兒在媽媽離開、獨自一人、陌生人出現與媽媽返回時等各個情境的反應,將依附類型分為四類:安全依附、不安全焦慮依附、不安全逃避依附,以及不安全混亂依附。
安全依附的寶寶在和媽媽共處一室時,媽媽會是一個安全的基礎,稱之為安全堡壘,通過確認媽媽還在的方式讓自己得以安心探索周邊的環境,在探索的過程中會和媽媽維持適當的近距離,我們會看到寶寶一邊前進,一邊回頭確認媽媽是否還在。而在陌生情境測驗中,安全依附的寶寶和媽媽分離時,仍會有哭泣、不安等反應,但當媽媽回到房間後,媽媽的安撫可以讓寶寶的情緒平複下來。
不安全焦慮依附的寶寶在和媽媽分離時,情緒反應較激烈,在媽媽回來後也較難安撫。不安全逃避依附的寶寶在和媽媽分離或重聚時,情緒的反應都不明顯。然而後續有研究發現,不安全逃避依附的寶寶,即使沒有明顯的情緒反應,但其體內的壓力荷爾蒙指數是升高的,因此寶寶內在仍會感受到與媽媽分開的不安。而最後一類不安全混亂依附的寶寶,在和照顧者分離與重聚的過程中,時而反應激烈,時而回避安慰,無法明顯歸類為前述三類。
我們看到這裏可能會想,是哪些原因造成依附形態的不同呢?各種研究整理出來,不外乎三個部分:
1.嬰兒的天生氣質:包含孩子的情緒本質、堅持度、情緒強度等。而孩子的氣質也會影響到照顧者的回應方式,進而影響親子之間的互動質量。
2.大環境因素:包含居住與經濟條件形成的生活壓力,會影響親人投入的時間與質量;外在壓力亦會間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例如戰爭、金融海嘯,都會因為生理上與安全上的考驗,而影響孩子的內在狀態。
3.照顧者的狀態:這是最常被討論的,包含主要照顧者本身的情緒與精神狀態、對於孩子情緒理解與回應的能力、爸爸媽媽之間關係的融洽與否,會影響到他們如何和孩子建立心理聯結。
精神分析大師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在《獨處的能力》(The Capacity To Be Alone)文章中提及,一個人能夠獨處,實質來自早期我們曾在照顧者的陪伴下獨處的經驗;如果結合客體關係(object relation)理論,一個人能夠成熟與獨處,來自在良性的環境之下與照顧者建立起信任感,而當一個人的本能需求能不斷地被滿足,這個曆程就是在建立信任感。
日本近年來出現一個流行語,叫作“父母扭蛋”,意思是:我們出生在什麽樣的家庭是自己無法選擇的,就像扭蛋一樣。這樣的詞可以用在出生家庭的經濟條件上,也可以用在我們父母的心理狀態上,也就是父母都有他們自己的議題,也被他們自己的早期經驗影響到和孩子互動的狀態與品質。
每個長大的我們,都受照顧者狀態與教養方式的影響,形成現在的自己。如果,你發現你對於孤單的恐懼源自早期經驗,首先,請你先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勇於覺察,要敢於去觸碰過去的負麵經驗並不容易,我們要先做到改變的第一步,就是覺察。
美國媒體人奧普拉·溫弗裏(Oprah Winfrey)和醫生布魯斯·D.佩裏(Bruce D. Perry)在《你發生過什麽事》一書中闡述道,如果我們都能去理解過去發生過什麽事,而這些事怎麽影響到我們,我們就有機會用“事情怎麽影響到我們”的角度去看自己,而不會隻被“我怎麽會這樣”的想法給困住。不論是對於孤單的難以忍受、對於情緒衝突的害怕,甚至是對於自我價值的疑惑,還是給自己思辨的機會,讓自己知道早期經驗是怎麽影響自己的,就能有機會知道“不是我的錯”,而讓自己脫困,走向我們希望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