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4 在不發怒的情況下表達憤怒情緒的10大要點
人的溝通交流方式主要分成3種。在本章中,我會向大家傳授能夠讓我們在不發怒的情況下表達憤怒情緒的10大要點。
擅長表達的人會做的“主張式交流”
主張式交流是什麽?
主張式交流是注重彼此主張和立場的一種交流方式
首先主張式交流意味著真誠、直率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同時,需要對方也以同樣的方式,與自己進行平等、真誠的對話。這就是主張式交流。
最重要的是,在不相互譴責,也不譴責自己的情況下進行交流!
3種溝通交流的類型
人在表達方式上大致可以分為3類
攻擊性強的人(攻擊型)
壓製對方,強行推行自己的主張
溝通交流的習慣
· 單方麵輸出自己想說的話
· 壓迫性強,情緒化
· 無視他人的情緒,一味推行自己的主張
· 得理不饒人
· 如果事情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會向他人發泄怒火
這類人的行為模式
· 將自己的地位置於他人之上
· 常常會以勝負為標準來判斷事情
· 會在事後讓對方感覺不好受
攻擊性強的人常掛在嘴邊的話
●單方麵地●
“為什麽不向我報告?要說多少遍你才懂!”
“你這個人總是這樣,不做家務,隻管自己的事情!”
●壓迫性地●
“別說這些廢話,趕快給我做!”
“為什麽你總是什麽都不懂!”
●逼迫式地●
“這種時候,你這樣回應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你當然要把其他約定取消了來陪我啊?!”
●得理不饒人●
“我說過這項工作要在期限內完成吧?
說好的事情怎麽可以隨意變更呢!”
“你白天沒事情要做吧,那這種程度的家務總該做好吧?!”
●胡亂發泄情緒●
大聲地關門,大聲地放下書
用周圍人都能聽到的音量大聲歎氣
(對著無辜的下屬)“趕緊去幹活!”
洗碗的時候故意發出丁零當啷的噪聲
(對著孩子)“吵死了,離我遠一點!”
被動的人(被動型)
壓抑自己的情緒,放任對方
溝通交流的習慣
· 無法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
· 經常把“不好意思”掛在嘴邊
· 說話拐彎抹角
· 不把話說完整
· 忍耐到了極限,也偶爾會爆發
這類人的行為模式
· 為了不引起紛爭而不願說出自己的意見
· 常常抱有“即便我說了對方也無法理解……”這樣消極的心情
· 內心時常會想著“自己為對方做了這麽多……”,以施恩者自居
被動的人常掛在嘴邊的話
●避免說出意見●
“為什麽這個人總是這樣呢……”
“反正我說了也沒人能明白……”
“為什麽我總是說不出口呢……”
●找借口●
“這不隻是我一個人的想法……”
“雖然這些話也不是我的本意……”
●拐彎抹角●
“雖然我也不知道怎麽辦,但還是你來做比較好吧……”
“我也不知道該怎麽決定,這也不是我自己一個人的想法……”
●總是不把話說完●
“雖然我覺得緊急的事情還是馬上報告給我比較好……”
“如果像這樣突然改變計劃,我這邊也很困難……”
●忍耐過後的爆發●
“為什麽隻有我一個人要忍受這些?!”
“你這個人!總是什麽都不懂!”
擅長表達的人(主張型)
同時注重自己和他人的立場和主張
溝通交流的習慣
· 能夠當麵真誠、直率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 在交流中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
· 能夠互相讓步,溝通過程中注重雙方的情緒
這類人的行為模式
· 能夠把自己真正想說的話,具體清晰、簡明易懂地表達出來
· 在雙方都能充分參與交流的情況下,一同解決問題
擅長表達的人常掛在嘴邊的話
●真誠、直率地表達●
“如果是這樣的話,說實話,我也不知道該怎麽辦。”
“我本來很期待這次約會,你沒有辦法赴約我會很難過的。”
●在交流中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
“原來他是這樣想的啊。對此我是這麽認為的,你覺得怎麽樣呢?”
●彼此讓步●
“其實還有這樣的替代方案,是不是也可以考慮一下呢?”
“為了以後的日子,大家一起出主意,想一個讓雙方都滿意的做法吧。”
擅長表達的人即便和他人產生分歧,也不會直接妥協,而是會為了解決問題進行探討和商議。因為他們十分注重這個商議的過程,所以往往能夠得到他人的信賴。
攻擊型和被動型的共同點
自我接納的水平較低
被動型的人顯然有自我接納水平低、自卑的傾向。與此相對的,攻擊型的人乍一看似乎是自我接納水平高的,但事實上,正是因為自我接納水平低,才會出於自我防衛的情緒對他人進行攻擊。
正是因為與對方相比自信心不足,所以才會攻擊對方。
對這一類人來說,被人指出錯誤,遭遇失敗,或是不得不向人道歉,都會認定為自己“輸了”。因此他們會不停地找借口,把原因歸結於外部因素,並且進行攻擊性的行為。也就是說,他們會為了讓自己不在他人麵前落於失敗的境地,而向對方發動攻擊。
自我接納水平高、主動性強的人認為,即便承認自己的過失,也不會讓自己的價值降低,所以反而可以坦然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被動型的人會增強對方的攻擊性
如果對方是攻擊型的人,被動型的人會讓對方的攻擊性增強。
在對方攻擊自己的時候,也要考慮到自己的相處方式是不是有什麽問題。
擅長表達的人也無法讓事情都按自己的想法發展
即便是用主張式交流與人溝通,也未必都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比如麵對向自己抱怨的人時,或是在教訓下屬時,即便自己堅持主張式交流,對方也未必能輕易接受你的想法。
最後隻能勉勉強強接受的情況當然也是存在的。
遇到這種情況,就應該調整自己的目標,如果能夠始終和對方平等交流,把自己該傳達的都真誠地傳達到位了,那麽就算達到目標了。
1 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說什麽
當憤怒湧上心頭,讓我們考慮清楚,自己到底對什麽事物有著什麽樣的情緒,又希望對方做什麽事情吧。
2 把自己真實的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
比起用拐彎抹角的方式,真誠地表達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更容易獲得對方的理解。
3 把討論的重點放在對方的行為上,而非人格上
比起針對人格,我們更應該針對對方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對方能夠更明確地了解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
4 提建議時,具體說明希望對方如何改善
向對方提建議的時候,為了不產生誤解,最重要的是要具體地說出自己希望對方如何進行改善。含混不清的表達方式可能會導致新的分歧。
5 多運用“我是這樣想的”這類表達
當以“我”為主語進行表達時,能夠更直接地將想法傳達給對方。用“我是這樣想的”來與對方進行交流時,對方也不容易產生被譴責的感覺,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見。
COLUMN
會間接攻擊他人的人
有些人也許不會當麵、直接地攻擊他人,但是會在事後或是間接地讓人產生不好的感受。這類人具體會有以下這些行為。
· 說冷嘲熱諷的話
· 說一些讓人不好受的傳聞
· 直接告訴他人“某人說了你的壞話”
· 會在背地裏扯別人的後腿
· 做出厭惡的表情
· 做咋舌的動作
· 故意用別人能聽到的音量大聲歎氣
· 故意在工作時發出噪聲來發泄
常常出現這類行為的人,會讓人覺得“不好相處”,逐漸變得無法與人平等地交流和溝通。雖然人在情緒化的時候,難免出現這些行為,但還是要多加注意。
如果你身邊也有人有這樣的習慣,請千萬不要被這些人的情緒影響哦。
6 不僅要注意言辭,還要注意態度
不僅僅是言辭本身,說話時表現出的態度也會影響到與他人交流的效果。如果希望對方能夠聽進去自己說的話,那麽請拿出認真的表情,直視著對方的眼睛來傳達吧。
7 站在與對方平等的立場上表達
想要向對方傳達自己的心情時,不要被立場和職場上的地位影響,把對方和自己當成兩個平等的人來進行對話吧。不管是用自己的威嚴去壓製和控製對方,還是以過度卑微的態度麵對,都隻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8 要在雙方有來有回的對話中表達憤怒
當你感到憤怒湧上心頭,想要向對方表達你的憤怒時,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試圖在言辭上徹底壓製對方。要給對方也留下闡述自己想法的餘地。不要讓對話變成了躲避球一樣的單方麵攻擊。
9 不要以“自己絕對正確”為前提來說話
在與對方交流的時候,我們的目標並不是讓對方承認我們是對的,對方是錯的。我們所需要做的是向對方傳達出自己的期望,表達自己希望對方怎麽做。所以要在不發怒的情況下,讓對方了解我們的意圖。
10 當對方發怒時,不反應過激
當我們堅持要在不發怒的情況下,向對方表達情緒的時候,務必記住“對方的憤怒隻是對方自己內心的情緒”。這樣就不會被對方的態度牽著鼻子走,能夠冷靜地做出回應,防止兩人的對話陷入毫無進展的爭吵當中。
COLUMN
太長的建議就會變成說教
有些人在向對方提出“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之類的提議時,總是會不知疲倦,滔滔不絕。
有這種傾向的人,往往是“不擅長教育別人”,“心底裏其實並不想教育別人”。
也許是出於一片好心,想把自己總結出的經驗全部傳授給對方,但是可能會讓對方覺得“我說到底還是不行”,或是給對方留下“喜歡囉裏囉唆地支使別人幹這幹那,簡直不勝其煩”的壞印象。
如果想要改善這一點,首先要注意不要一次性說太多建議,簡潔地提一句“這樣做怎麽樣?”或是“你覺得如何?”即可。
COLUMN
“說不出口”與“不說”是不一樣的
在主張式交流當中,是有“不說”這個選項的。如果你內心感覺“希望對方這樣做”,但是經過自己對於現實情況的判斷之後,認為“這句話還是不說比較好”,這種情況下不說也是沒關係的。但這種情況,與被動型人格常見的“說不出口”是完全不同的。
被動型的人因為害怕被人討厭,所以該說的話也說不出口,這種情況下他們自己往往會在事後感到後悔。
但是主張式交流的人在做出“不說”的決定之後,是不會因為自己沒有說而感到後悔,或是對自己或是他人產生譴責之情的。
說,還是不說,能做出判斷的隻有自己。能夠在這個問題上果斷地做出選擇也是主張式交流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