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重任一個“養”字

所謂養生,重在一個“養”字,而“養”是一種主觀的行為。行為是指有機體的任何外部活動,通俗地說,就是人的所作所為。人的行為分為本能性行為和習慣性行為兩類。生命,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機體不斷作出反應,有所作為的過程。因此,行為是生命活動賴以繼續的條件。

行為對健康和疾病具有兩重性。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各類習俗嗜癖,乃至種種與心理和社會需求相關的活動,如適其度,大多數無礙或有益於健康;而失之偏頗,則皆可能致病而影響健康長壽。

有可能引起疾病的一些常見行為大致包括以下幾類。

——飲食失節,如饑飽無度,食物偏嗜,食事失謹,或飲食不潔;

——起居失常,如作息無常,睡眠障礙,居住欠佳,衣著不慎;

——勞逸太過,包括勞心或勞神太過,故久作而傷;同樣,過於安逸也能致病;

——性行為異常,性行為受到明顯的壓抑,或性行為無節製、不衛生,都可導致疾病;

——個人嗜癖,如吸煙、酗酒、嗜賭等;

——調適不良,主要指不善於疏泄情感,不善於協調人際關係,不善於應付意外事故等。

此外,還有不良的習俗風尚,如不良食俗等。

行為因素的致病特點:一是自殘性,對於物理化學和生物所造成的健康問題來說,個體的防範能力是極其有限的;但行為因素致病則不然,往往某些不良行為和它們所造成的健康問題有著因果聯係,也就是說,有些疾病是自找的j而糾正某些行為,就可防止某類疾病的發生。二是漸進性,在多數情況下,不良行為之致病,常常經曆一個較緩的漸進性積累過程,一旦人們意識到其危害,往往悔之晚矣。三是複合性,在實際中,人們總是說煙酒不分家,又經常將酒與色相提並論,這些不良行為往往是幾種一起作用並損害人體的心身。四是虛損性,某些不良行為因素的習慣化,即可幹擾眾多相關髒腑的生理功能,使其逐漸受損而處於病態,效率降低。了解行為致病原因及特點,將有助於我們從總體上了解行為與健康和疾病的關係,選擇正確的養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