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那些“討厭鬼”喜歡你

身邊有一個很刻薄、很不友好的人,是一件很讓人頭疼的事情,因為這個人,你的生活和工作都會受到影響。這些人就好像鞋裏的沙子、衣服裏的頭發一樣,讓人渾身不舒服。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出現各種摩擦和矛盾是很自然的事情。遇到難以相處或討厭的人,難免會產生抵觸情緒。但是這種情緒不會給我們帶來絲毫的幫助,相反,抵觸情緒經過積累,還會讓你變得性情暴躁無常,最終會被你表露出來,並傳遞給對方。不管你是有意的還是無心的,你們的關係將變得更加尷尬。

某培訓機構的露易絲最近感到特別的壓抑,起因是學校從外地請來了一個課程指導。這個人比她大不了幾歲,卻非常強勢,常常對她指手畫腳。

盡管大家都覺得他是個很有能力的人,而露易絲卻不認為這個課程指導能力比自己強多少。露易絲對課程指導員的討厭,對方也漸漸感覺到了,加上一些雞毛蒜皮的小摩擦,最後,兩人居然成了天天見麵卻連招呼也不打的“陌生人”。而露易絲身為下屬,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討不到任何好處。

抵觸情緒會令你無法專心做事。認識到了這一點,你要努力去做的就是消除這種情緒。如果你能讓你身邊的討厭鬼和你成為朋友,那就是最好的結果。一位官員曾批評美國總統林肯試圖跟政敵做朋友,而林肯溫和地回答說:“化敵為友,難道不就是在消滅敵人嗎?”

那麽,如何讓那些討厭鬼喜歡你,和你做朋友呢?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討厭”其實是一個很主觀的情緒,兩個人互相不喜歡,並不見得是對方有什麽過錯,或者說我們自己哪裏不好。那些使我們“出於本能地去抗拒”或者“無論如何也喜歡不起來”的人,也有可能和我們成為莫逆之交。

其實相對於“討厭”來講,“喜歡”一個人的感覺更讓人愉悅。所以我們更願意自己是喜歡某個人的。試想,當你對某個人產生厭煩情緒時,自己是否會努力去改變這種不良的情緒?所以,你可以利用一些心理學手段來使對方喜歡上你,同時使你喜歡上對方。先從小事做起,漸漸培養喜歡的情緒。

首先,你可以嚐試增加接觸次數,這是培養好感的一個好方法。隻要通過接觸次數的增加就可以逐漸消除雙方的抵觸心理,產生好感,這叫作“單純接觸效應”。

我們總是容易對和自己離得較近、跟自己交流得多的人產生好感。有時可能第一印象不太好,但通過反複多次接觸,卻會漸漸發現他的優點,從而讓討厭的情緒消除。

另外,“討厭”和“喜歡”都會膨脹。當某個人有一點點令你討厭,你就會漸漸覺得他越來越討厭,甚至整個人都很討厭,看他哪裏都不順眼。這種心理效應叫作“喇叭效應”。而當你覺得某個人有一點討人喜歡之處,那麽這種喜歡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強化,以至於到最後,他“整個人都令人喜歡”,他做的什麽都讓你感到滿意。這種心理現象叫“哈羅效應”。

人際關係是有“彈性”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事物。在每一次與對方接觸中,雙方都在不斷搜集對方的信息,形成對彼此的抽象認知。通過多次接觸與交流,你與對方相互了解的程度會不斷提升,人際關係彈性也就越大,即使交往中偶爾出點小狀況,也會因為“彈性”而慢慢恢複。

讓別人對你由討厭到喜歡還有一個很神奇的方法,那就是請求別人幫你做一件事情。心理學上叫“富蘭克林效應”。

富蘭克林總統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傾其所有投資了一家小印刷廠。當時,他特別想攬下為議會印文件的差事。然而議會中有一個重要的議員對富蘭克林抱有成見,還曾公開斥罵過他。富蘭克林的計劃似乎是無法成功的。

然而,富蘭克林決心讓對方不再討厭他。打聽到此人的圖書室裏藏有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書,富蘭克林就給對方寫了一封便箋,內容大概是,請求對方把那本書借給自己讀幾天,自己非常希望能一睹為快。很快,對方就叫人把那本書送來了。

一個星期後,富蘭克林將書還給了對方,並且附上一封親筆信,表示了自己誠懇的謝意。

結果在富蘭克林的意料之中,經過這次的借書行為後,他們在議會裏相遇時,對方居然開始主動跟富蘭克林打起了招呼,並且表現得極為有禮。不僅如此,在以後的日子裏,他對富蘭克林的任何事都十分樂意幫忙,他們真的變成了很好的朋友。

富蘭克林所運用的“請求別人幫忙”的心理辦法非常有效。“善待過某人一次之後,人便會想要更多地對他好。”富蘭克林這樣說。如果別人什麽事都不來麻煩你,你便會覺得莫名的寂寞,甚至覺得自己沒有獲得他人的認可。被別人依賴,有時候會收獲一種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