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腦的“負麵傾向”

現在,你應該明白為什麽在麵對狀況的時候,大腦先焦慮,然後才思考。我們往往會先察看環境,確定是否存在危險,哪怕是遇見了友好的人或處在安全的狀態裏。大腦傾向於察覺威脅,相比正麵信息,它對負麵信息的反應更加強烈。事實上,我們給予負麵情緒的關注更多,因為我們往往會過度查找所謂的“FUD因素”:恐懼、不確定性和懷疑。這就是我們大腦的“負麵傾向”。

大腦的反應速度如此之快,它會在瞬間告訴你這個人是否值得信任,哪怕你還未看清對方的相貌。在一項研究中,通過將真實的人臉和計算機生成的人臉以低於意識知覺的速度快速閃過,來測試大腦的這種能力。結果顯示,不管對方看上去是否可信,大腦都能識別出來。當我們認定他們不可信時,我們就會迅速對他們做出否定的判斷,哪怕我們並沒有可靠的數據。這種知覺能力和控製恐懼、焦慮的能力緊密相連。當你確認某人是可靠的,你就會覺得很平靜;確認某人不可信時,你就會感覺受到威脅,覺得很焦慮。

焦慮往往讓你困在對現實或幻想的擔憂和不確定裏,武斷地做出消極判斷,無法中途暫停,對現實進行反思。這樣的躁動使你不停地想要解決問題,尋求出路,卻未想到過尋找輕鬆和解脫。如果你身處焦慮狀態,可能就會發現自己一直在試圖尋找所有可能會變得糟糕的事情,這樣你就可以做好準備去迎接它們。想想那些古老的諺語,它們正推著你走在那條焦點道路上:

有備而無患。

如果你想要將事情做好,那你必須靠自己。

不要相信任何人。

這種生活方式的問題在於,你永遠都不會覺得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來迎接幻想中的糟糕結果,所以你依舊在不停地焦慮。“如果……我將會……”是焦慮者經常反問自己的一般句式,而他們往往用最糟糕的預感來填寫這些空白。

反芻思維是更加強烈的焦慮形式:強迫性地、反複地查找令人痛苦的因素,卻沒有能力將注意力集中在解決方法上。你可能會告訴自己,為可能出現的災難製訂應急計劃會讓你感覺已經掌控了生活,然而,慢性反芻思維,即不斷地在大腦裏播放如馬拉鬆一般無止境的斯蒂芬·金導演的恐怖電影,可能會導致發現健康問題,如頭疼、腸胃病、失眠症以及身體上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