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擺脫焦慮思維:麵對社交圈裏“麻煩的人” “情感依賴症”現象評

許多有社交焦慮的人都不善交際,或者說根本不願意交際。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不願意與任何人接觸。事實上,他們在拒絕接觸陌生人的同時,會與自己親近的人產生一種非常微妙而又糾纏不清的關係——他們似乎將自己的一切都依托於自己所信賴之人身上。用心理學家弗裏茲·李曼的形容就是:“如鴕鳥一般,把頭埋在生命的深淵的沙子裏,虔誠地相信對方是一個大好人。”這種現象也被稱為“情感依賴症”。

一個人的社交圈太窄,就會將所有情感和快樂都寄托在一個人身上,情感依賴症就會乘虛而入。他們可能會放棄自我成長,一切都以他人為中心,寧願為了別人而活,情緒起伏也是因他所依賴的人而定——這就是他們表達愛和尋找存在感的方式。用弗洛姆的著作《愛的藝術》中的描述,就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在他們看來,依賴一個人,會產生安全感——事實上,他們的安全感往往來自別人。

女性更容易產生情感依賴症,與她們溫順、柔弱、被動的個性有關。這些女性的生活往往比較單調,交際圈很狹小,接觸的新鮮事物也不多。因此,當她們通過某個人而排解了壓力,獲得了愉悅的心情後,往往容易對這個人產生依賴的心理——以後每逢需要安全感,就會向對方伸出求助之手。為了保持這種情感捆綁的關係,他們甚至無條件地認可對方的一切舉動。

一位少婦說:“我和戴維結婚十年了,他是個非常聰明的人,而且十分能幹,你從我們住的豪宅和開的豪車就可以看出來了——這可是他白手起家賺來的。我已經七八年沒有工作了,因為戴維能給我所需要的一切。他那麽幽默,那麽有風度,在精神上也能夠滿足我。噢,可是,怎麽辦呢?我先生現在和一個年輕的姑娘走到一起了!那個女孩我認識,她的確很漂亮,很迷人,我先生一下子就被她勾引了。我敢肯定,絕對是她勾引的我先生的。我很難過,我悲痛欲絕,可是我不能責怪他。因為他本身就具有吸引力,這是讓眾多女孩喜歡的原因,我怎麽能夠因此而惱怒呢?而且,我一旦表現出不滿意,他一定會認為我小家子氣,覺得我跟一般的傳統女人沒有什麽兩樣,隻會吃醋。這樣,他會不會一腳把我踢開?我隻要乖乖地做他的太太就好了,就像他說的:男人嘛,逢場作戲總是免不了的,做妻子的得看開點。”

情感依賴者對親近和歸屬有種盲目、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非理性的。為了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對方的溫情,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人生觀,但這種行為模式會使人越來越脆弱、懶惰、缺乏自主性。因為處處委曲求全,有憂鬱人格的人會越來越壓抑,這種壓抑會進一步阻止他為自己幹點什麽或者有個人愛好,這樣就會加重對情感依賴的程度。

這種關係在情侶關係中表現得最為明顯。他對戀人照顧得無微不至,並熱衷於安排對方的生活;常常翻閱對方的手機短信,過度幹涉對方的私人空間;戀人外出則心神不寧,時時刻刻都擔心對方拋棄自己,等等。在外人看來,他有極強的家庭責任感,但戀人和家人卻覺得無法忍受,並因此產生不滿情緒,而他卻萬分委屈,覺得自己並沒有錯:“我為你付出了一切!”在情感依賴者眼中,他們始終處於一種期盼、渴求的態勢,試圖依賴著伴侶活下去,甚至可以完全按照伴侶的方式存活——他們認為這種方式能夠創造出親密無間的關係。於是,他們甚至可以改變自己,克隆情侶的生活模式和行為規律,把自己雕琢成和伴侶一模一樣的人。在這種情感體係裏,他將對方變成自己的主導,時刻揣摩對方的心意,“單方麵與對方形成默契”;他們知道伴侶喜歡喝什麽樣的飲料,討厭什麽顏色的襪子;他了解對方對待事物的觀點,並且完全讚同對方的任何意見;他理解並試圖喜歡對方的嗜好,以此達到共同的生活模式。

然而,這種攀附和依賴的心態會使兩性世界走向兩個極端:如果伴侶能接受這樣的情感寄居,那麽他們的確會十分和諧;相反,如果伴侶對這種感情模式無法接受,就會產生厭煩的情緒,那麽結局必然是悲慘和絕望的。

茉莉非常依賴自己的比爾,所有的事情都要和比爾一起做,和比爾同進同出,時刻不願分開。最後到了什麽程度呢?茉莉的朋友們漸漸開始疏遠她,因為她們感覺茉莉的空間和時間全部被剝奪了,茉莉的世界裏隻有比爾,這讓她們感到沒必要再和茉莉交往下去了。茉莉一有空就去找比爾,想到什麽事情了,就立刻去找比爾商量,而且非常聽比爾的話,幾乎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每次出去買東西,茉莉一定要比爾陪同她,因為如果身邊沒有比爾,她就無法做決定。所有要買的東西,都需要讓比爾過目,如果比爾覺得喜歡,茉莉就決定買。最終,比爾還是和茉莉分手了,比爾說,他實在受不了茉莉給他的壓迫感,他感覺失去了自由。

情感依賴者往往將一切都寄托於雙方的關係,試圖衝破一切世俗的觀念和物質的桎梏,融合成為一種共享的情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們可以付出、奉獻一切,一心一意為對方考慮,就像菟絲花一樣,依賴對方,纏繞寄生。這類人沉重的愛情背麵,是隱藏著的侵略性。這種溫柔的壓迫,往往使伴侶喘不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