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地對待外界批評

1.現實版的西緒弗斯

索伯格教授是研究世界史的專家,他編撰過很多書籍,成績斐然。作為經曆過20世紀風風雨雨的老學者,他的學生們一直期待老師能夠寫一本回憶錄。索伯格教授花了近兩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這部回憶錄。他的學生幫忙聯係了一家知名出版社的編輯,編輯很感興趣,花了一周的時間,通讀了全稿,之後聯係了索伯格教授,表示他們很樂於出版這本書,但有些地方需要改動,並已經做出了標示。

索伯格教授聽到編輯的回複後,表示他最近很忙,但會盡快修改好稿子,再送到出版社。可是,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編輯始終沒有收到索伯格教授的回憶錄修改稿。編輯一次次地發郵件詢問索伯格教授返送修改稿的時間,並誠懇地表達了自己對這本書的興趣。索伯格教授還是說:他也不確定,他還是很忙。

又是三個月過去了,出版社的編輯仍舊興趣不減。編輯這次沒有直接聯係索伯格教授,而是約見了當時聯係他的那位學生。學生表示,他也不知道教授為什麽一拖再拖,不過他可以旁敲側擊地去問問教授。

這天,學生帶著自己的論文前往老師家中拜訪。在老師的書房,學生一眼就看到了放在書架最高層的那本厚厚的書稿,書稿表麵已經落了一層灰,看來老師是打算把書稿束之高閣了。

“老師,出版社的編輯前兩天聯係我了,他不敢貿然打擾您,所以想托我問問您修改稿最近是否可以送過去,他說如果您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聯係他。隻要能出版,別的都不是問題。”

索伯格教授啜了一口咖啡,目光轉到了書架上的那疊書稿上:“還是再等等吧,我還沒想好到底怎麽改,萬一改得又不如出版社編輯的意,我寧願不出版了。”

學生瞬間明白了老師內心的想法,原來,編輯對文稿的改動意見還是讓索伯格教授有了怯意。自己這位老師編了一輩子書,以前之所以沒有這樣的擔心,是因為那都是別人創作的東西,其質量與自己沒有絕對的關係。現在,當自己的回憶錄拿出去,就開始擔心和害怕別人的批評了。

索伯格教授並不是真的因為“忙”而沒有時間改稿子,而是因為害怕自己的稿子遭到讀者的批評而一再拖延。這位教授固執地拒絕麵對自己,麵對書稿,麵對外界與自己的交流。雖然他有舒適的書房、舒適的書桌,可他卻痛苦不堪。他成了現實中的西緒弗斯——試圖反抗那塊從陡山上掉下來的大石頭,但卻得不到真正的救贖。

如果一個人害怕別人的批評,就會任憑別人影響自己的思想,接受他們的觀點,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因而無法過真正自由自在的生活。

比如,生活中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的婚姻已經形同虛設,但是因為他們害怕受到來自周圍人的批評或議論,而情願過著湊合的日子;有的人從自身素質來說,更適合去學一門手藝或者技術,但礙於麵子,怕被別人說沒有大學文憑,結果無奈地接受自己不感興趣的教育;在一些家庭中,許多人任憑親戚們打著“責任”的招牌來幹涉他們的生活,也是因為他們害怕遭到親戚朋友的批評指責;還有人被別人的評論影響而瞻前顧後,錯失事業上的良機……

這樣的情況實在太多了,尤其是當一個人想要全心全力地致力於某項事業時,腦海中首先閃現的,就是害怕別人的閑話。如果這項事業對我們自己是個考驗時,就會在內心千方百計尋找借口,拖延為之努力的時間。這時,我們的心理狀態是這樣的:“我能完成這項工作,達到既定目標嗎?工作量實在太大,需要太多的時間了。我周圍的親朋好友們對此會做何感想?我靠什麽生活呢?別人從來沒嚐試過的東西,自己能取得成功嗎?你就認為你一定能取得勝利?你要看看自己有什麽能力才行,你的出身這樣低微,這樣沒名望。別把目標定得太高了,別企圖太大了……”

所有這些念頭一下子湧上腦子,整個世界也仿佛頃刻間就變成了我們的敵人。周圍都是嘲笑、譏諷的聲音,仿佛所有的人都瞪大著眼盯著自己,拿著尺子在衡量自己。這正是許多人容易犯的錯誤,也是許多人普遍存在的消極心理狀態。

一個人的創造性意念產生之後,會很快消失,除非立即被付諸行動,注入新的活力。所以,任何創造性的念頭,都必須在它誕生的時候就緊緊地抓住它,給它良好的生存機會和發展環境。愛麵子、怕受批評這類恐懼心理是毀滅想象力、創造力和執行力的最大障礙,它們會阻止我們前進的步伐。

2.沒有任何人能給你下定義

無論旁人對我們做出何種評價,那都僅僅是他們對我們言行的主觀理解。他們往往隻是從其自身的感受出發,而不會試圖探尋、了解事情的本質,更不會站在我們的角度考慮問題。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男生A和女生B是一對戀人,他們和朋友C一起走在路上。突然,男生A看到了一個衣衫襤褸的賣花小姑娘,便掏出錢包,買下了全部的花,然後送給女朋友。C在心裏想:他這麽做就是想在女朋友麵前炫耀一下自己的大方,真是個虛偽的人。女生B在想:他不一定是真的想送花給我,他隻是太善良了,全都買下來就是想讓小姑娘今天可以早點回家。而賣花的小姑娘則在想:他一定是很愛自己的女朋友,才買了這麽多花給她。

我們不能強求別人正視生活,從客觀、公正的角度來評價所有事情,但是,無論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這樣告訴自己:任何評價其實都和所做事情的實際價值無關,別人的批評不會讓你的自我價值降低,真正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你是否讓自己的生命得到了表達、延展或者綻放。

馬克·鮑爾萊因說:“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所以記住:別人對我們的批評和讚美,更多的是反映出了他們內心的狀態,而不能定義我們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