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式的情感操縱

對於許多人,自我價值的體現就是建立在對別人的操縱上。他們喜歡操縱別人的行為、情感甚至記憶,用這種方法來滿足自己的掌控欲。這樣一來,身邊的人就成為他們手中的“玩偶”。對於他們來說,強烈的支配欲讓他們希望把身邊的人變成提線木偶,任自己擺布。這種心理的暗示也是有著複雜的前提條件的。其中,以情感操縱最為常見,因為操縱他人的情感比操縱他們的邏輯思維更容易,也讓人更加無法掙脫。

1.看不見的陷阱,走不出的牢籠

在一個小鎮上,老裁縫卡爾正戴著老花眼鏡仔細地裁剪著一塊布料,他的女兒麥琪在給他打下手。鎮上人都知道,老裁縫雖然脾氣不好,但手藝卻沒得說,所以大家都願意照顧他的生意。可是,在他的徒弟艾瑪學成出師後,一切都不一樣了。艾瑪離開裁縫鋪後,在附近也開了一家鋪子,她溫柔謙和的性子,以及細致精巧的手藝,贏得了老顧客們的好感,才開張第一天,就攬到了很多活兒。

其實艾瑪也不是要故意搶師傅的生意,小鎮才巴掌大的地兒,有錢的顧客也就那麽幾個。卡爾的日子很快就艱難起來,他把一切的怨恨都歸結到艾瑪頭上,每天在家裏詛咒徒弟的忘恩負義。

卡爾的女兒麥琪從小在強勢的父親身邊長大,從來不敢忤逆父親的意思,她見師徒倆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非常難過。她也曾鼓起勇氣,問父親是否可以教她手藝,這樣的話就不用擔心沒飯吃了。可是,結果就是被父親用尺子沒頭沒腦地打了一頓:“你個女孩子家學什麽手藝,把家務活做好就夠了。我看你釘個紐扣都做不好,別癡心妄想了!”麥琪挨了父親一頓打,隻能繼續戰戰兢兢地在父親身邊釘紐扣。

艾瑪的服裝店開張前一天,麥琪曾小心翼翼地對父親說:“爸爸,艾瑪的店要開了,我們去祝賀一下吧。她是你的徒弟,你臉上也有光彩啊!”卡爾聽了,扔下剪刀罵道:“去什麽去,要去你去好了,我才不去沾這個光。”麥琪眼眶紅了:“爸爸,你別這樣。艾瑪已經出師了,她既然做得好,我們就該祝福她。”卡爾一下子站起來,把布料狠狠地甩在女兒麵前:“那你去祝福她好了。你去了,就再也不用回來了,哼!”說完,他就摔門走了出去。

麥琪心灰意冷,她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麽時候是個頭。母親早逝,自己被乖僻的父親逼得隻會釘紐扣,長期壓抑的生活讓她得了偏頭痛,胸口也常常感到悶痛。自己已經30歲了,父親總是把求親的人擋在門口,為的是讓她能夠做他的保姆、傭人。一來二去,就再也沒有人來提親了。“難道這就是我的命嗎?”麥琪絞著手裏的布料,淚如雨下。

等老裁縫卡爾在外麵漸漸平複了內心的怒火,踱著步子晃回自家屋子時,發現房間裏異常的安靜,沒有往常鍋碗瓢盆的聲音。當他走進裏屋時,才看到讓他心髒驟停的一幕:麥琪上吊自盡了。

在這個家庭悲劇中,卡爾無疑扮演了一個操縱者的角色,他的操縱對象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兒麥琪。他對麥琪的習慣性貶低,讓女兒不斷懷疑自己的能力,壓力慢慢地啃噬著麥琪的內心。卡爾使女兒的生活中隻有自己,這讓她不再自信,也不再善於交流。長此以往,一種深層次的心理變化開始發酵,並最終讓麥琪無法承受這種似乎無法擺脫的折磨,釀成了無法挽回的慘劇。

這類現象在當今社會並不乏實例,過度控製子女的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同家長的角色綁在一起。而這種操縱所具有陰險性的一點就是他們對孩子的統治是以“情感綁架”的形式出現的。像“這是為了你好”“我這樣做是為你”“隻是因為我太愛你”這一類的話其實都出於一種用意:“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如果你違背了我的意願,那你就真是個令人失望的孩子!”

2.不做玩偶,做一個獨立的人

英國著名的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5歲之前都是被母親當成女孩來培養的。母親在生下大兒子,也就是王爾德的哥哥後,特別想要再生一個女兒。為此,她早早地為還未降生的第二個孩子準備好了衣物——全是女孩穿的。然而,王爾德的出生完全打亂了母親的計劃。按理說,這個時候,正常的母親會扔掉之前準備好的衣服,接受剛出生的孩子是男孩的事實。哪知,她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既然生的不是女孩,那麽不如幹脆把他當女孩培養吧!

在這種性別顛倒的教育之下,長大之後的王爾德,出現了極其明顯的同性戀趨向。

不僅如此,王爾德的思想也被母親操控,那就是長大以後一定要出名。王爾德的母親在年輕的時候有過非常美好的夢想,並且堅信自己會成為一個不平凡的女人。可惜的是,她最終沒有達成目標。這樣一來,她就將自己絢麗的夢想留給了自己的後代,並將自己的種種想法植入了王爾德的心理——王爾德從小的口頭禪就是:“我以後要出名。”

如果不能一鳴驚人,那麽生命就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在這樣的人生理念支撐下,王爾德開始變得十分瘋狂,他想盡一切方法進行創作,終於成為人們狂熱追捧的作家。不過,這些似乎還不夠。為了滿足母親對盛名的渴望,他繼續進行顛覆性的創作——他甚至寫出了令人震驚的低俗、惡劣的作品。隨著創作動機的扭曲,他的生活也陷入一團亂麻。後來,他甚至違反了當時英國的法律,被判入獄。

人格的健全必定建立在自由的思維和意誌之上,任何過度的幹涉,都會殘忍地扼殺一個人作為個體本身的權利。認識自我,認可個體的獨立性,是擺脫幹擾者的第一步。

《玩偶之家》中,主人公娜拉從愛護丈夫、信賴丈夫到與丈夫決裂,最後離家出走,擺脫玩偶地位,實現自我覺醒。《玩偶之家》曾被比作“婦女解放運動的宣言書”。娜拉的丈夫海爾茂肆意擺布他人的做法,包含了人類強大的控製欲。許多人不僅對控製他人的行為有極大的興趣,而且還希望改變他人的人格,操縱他人的思想。在這個“宣言書”裏,娜拉終於覺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並向丈夫義正言辭地宣稱:“首先我是一個人,跟你一樣的人,至少我要學做一個人。”以此是對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傳統觀念的反叛,也是她重獲自由的第一步。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看法、計劃、原則,每個人的人生目標和社會經曆都各有不同,為什麽非要為了迎合他人,強迫自己走一條別人認為正確的道路呢?尤其當幹擾者是一個年長的人,比如你的父母、師長,你就很難質疑他們。這種強迫式的情感操縱往往是社交焦慮產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當身邊的人試圖以各種看似善意的方式幹涉你的生活時,不妨問問自己:他們的決定真的符合你的意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