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飽”狀態的心靈具有最大的力量

1.半飽,才可以讓你擁有更多

曾經有一位減肥人士,經曆了半年痛苦的“折磨”後,贅肉沒減掉多少,卻總結出一套人生哲理來。他說現在一天的進食量是往日的一半,感覺頭腦比以前清醒,腸胃功能也更好了。他感歎,做人也是這個道理,自己以前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凡事追求百分之百的滿意度,可往往事與願違。比如對做錯事情的下屬態度非常嚴厲,搞得上下關係很緊張,自己也整天繃著神經。現在,他漸漸想通了,多了一份包容,心靈也就多了一份坦然。

香港漫畫家歐陽應霽在《半飽——生活**之所在》一書中說:“半飽是一種完美的缺陷,一半的希望,再加上一半的耐心,才是一整片藍天。對現實保持一種滿足,對未來抱有一分好奇,相信生活中頭總有更好玩的事情,會在下一個階段出現。”不要總想著擁有一切,而是要讓身心都處於一種半饑渴狀態,這樣才能讓每一口美味的食物到達口中時,得到最大的享受。因為半飽,你才會對未來的一切充滿了期待和參與的熱情。

2.順應自然:低成本生活的樂趣

從小生活在美國的索亞去年嫁給了德國人,婚後隨丈夫搬到了德國生活。最近,她探親回來,與一幫閨蜜聚會時,深有感觸地談到了德國女人的生活方式。她說,德國人對魅力的理解不是從外表、穿著、時髦的配飾上來衡量的,而是看你是不是能發自內心地微笑。那裏的人都講究自然,他們對園藝、喝茶樂此不疲,尤其鍾愛動手做些小玩意兒。這些東西都沒有什麽太大的成本,但明顯能給人帶來快樂。

索亞說自己已經開始習慣德國人的生活方式了,周末大家總會舉行小型聚會,帶上家裏烘焙好的點心,大家坐在草地上曬太陽、聊天,一起品嚐各色茶點,收獲滿滿的幸福感。他們的快樂是那樣簡單:陽光、自然和勞動。

索亞的話讓朋友們都陷入了沉思。是啊,誰不想幸福和快樂呢?可是,現在的人們總想擁有最好的、最貴的,似乎那才能讓自己快樂。他們缺少的恰恰是自由的心靈、靈動的眼神,以及不受外界影響的心態。大家都發現,索亞比以前更有魅力了,這種魅力不是美麗,而是有一股吸引人的磁場。那天的聚會,她甚至都沒有化妝,但臉上帶著淡淡的笑容。看得出來,她對物質的欲望變得很低,也沒有趕時髦去什麽健身房,她說每天堅持快走就是最好的鍛煉了。

生活的質量與物質無關,自由的心靈也無須刻意追求。不改變自己,不取悅別人,你的生活就已經非常滋潤。這是一種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心靈的豐盈會讓人充滿自信,變得優雅。

3.心態決定自由度

人為什麽會不快樂?為什麽會感到空虛?每個人都想要知道答案。下麵有一個意識層次表,大家來對照看一下,或許你能夠有所啟發。

心態一:這個問題是××造成的,我隻是個無辜的受害者。

心態二:因為別人的失誤才有這個問題產生,雖然給我造成了不便,但我必須為它善後。

心態三:這個問題的產生,我也有責任,可我就是這樣,我也沒辦法。

心態四:生命中這種事情很常見,我需要忍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混過去。

心態五:這個狀況讓人真難受,老天啊,幫助我麵對它吧。

心態六:不管這個問題是誰造成的,我都能夠以我自己的方式來麵對它。

心態七:這是由我的潛意識帶來的問題,我其實可以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糾正消極的意識,從而以更好的態度麵對它。

現在,你知道自己為什麽內心無法獲得真正自由的原因了嗎?我們受自己的思想、信念和價值觀的操控太嚴重了,以至於在生活當中,我們總是希望以自己所期望的方式被對待。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誰比誰優越,也沒有誰注定一定被他人重視。

所以,大家每次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來檢查一下,看看自己的內心處於哪一個層次。你的心態層次越高,你擁有的內在力量就越多,你的生活也就會擁有更高的自由度。

你不需要進行多大的改變,還是要照舊做生活中該做的事,但是要對當下發生的事保持覺察。你隻需要做這件事就夠了:留意你的生活,試著去理解它。在過去,人們往往會選擇進入修道院,放棄一切世俗的事物,隻關注內心,填補空虛。而對於我們來說,我們修煉自我的重點並不在於拒絕所有的事物,而是要體驗內心的空洞。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你感受到內心空洞的存在,但不是一味想著怎麽去填滿它們,你可以允許自己有缺失,這並不是什麽不好的狀態。

梅爾·巴巴畫過一幅畫,他想要借著這幅畫來說明“神”就是一切。在畫中,他極力表現了“一切都是從空中出現”的主題,因為圓滿和完整也是由“空”而來的。一個不具備“空性”的人,反而是不完整的,因為“缺失”和“空洞”本身就是人的一部分。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半飽”狀態的心靈,才具有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