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的本意,是說知識能夠給人以力量。可是,對不同的人來說,到底能不能使知識真正化為力量,則是有區別的。

有的人一輩子苦讀詩書,皓首窮經,“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但到頭來仍然是一個不明事理、一事無成的書呆子;有的人雖然“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但一進入社會後就四處碰壁,不討人喜歡,時時處處不順心、不如意。類似這種情況,絕不是個例,而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

為什麽會這樣呢?原因在於,這些人盲目相信書本,困於書本無法自拔,在社會上習慣照本宣科,亦步亦趨。殊不知,現實社會是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簡單套用書本知識根本行不通。這也是好多書呆子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與工作的原因所在。

古時候有一個“按圖索驥”的故事:

伯樂是著名的相馬專家,在鑒別馬匹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據此寫成了一本《相馬經》。他的兒子也很想學到相馬的本領,於是就從早到晚捧著《相馬經》念,把它背得滾瓜爛熟。

有一天,兒子洋洋自得地說:“老爸,您的那一套相馬的本領,我已經全部學會了。”

伯樂聽了微微一笑,說:“那好吧!你去找一匹千裏馬來,讓我鑒定鑒定。”

兒子滿口答應,帶著一本《相馬經》興衝衝地出門去了。他一麵走,一麵還在背誦:“千裏馬額頭隆起,雙眼突出,四蹄就像壘起的酒藥餅子。”

他邊走邊找,看到大大小小的動物,都要拿來跟《相馬經》上所說的標準對照。可是,有的隻符合其中一條,有的連一條也不符合。

最後,他在池塘邊看見一隻癩蛤蟆,鼓起雙眼,在那裏“咕、咕、咕”地叫個不停。他對照《相馬經》端詳了好半天,然後用紙把癩蛤蟆包了起來,高興地跑回家來向父親報告:“千裏馬可真不好找,您定的條件太高了!我好不容易在池塘邊找到了一匹,額頭和雙眼跟您書上所說的一模一樣,就是蹄子差一點兒,這還得靠您老人家來給鑒定鑒定。”

伯樂打開紙包一看,不由得苦笑起來:“兒子啊!你找到的這匹‘千裏馬’,不會跑,光會跳,恐怕駕馭不了啊!”

“盡信書不如無書”,伯樂的兒子死背教條,生搬硬套書本知識,以致鬧出了“認癩蛤蟆為馬”的笑話。如果不是盲目照搬那本《相馬經》,伯樂的兒子或許找不到真正的千裏馬,但至少不會連馬都認不得。

所以,古人說:“人生識字糊塗始。”因為盲目照本宣科,過於遠離現實生活,故而對社會現實變得更不適應了。

下麵的故事,同樣說明了這個道理。

戰國時期,趙國有個叫成陽堪的人,家中突然失火,火苗躥上了房頂,但他家裏沒有梯子,全家人都很著急。成陽堪立即派兒子成陽肭到奔水氏家裏去借梯子。

成陽肭從小就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可謂是知書達禮之人。對於讀書人的那套窮酸禮節,他學得尤其到家。聽了父親的指派,他便換上一身出門做客的禮服,出門而去。

路上,成陽肭一搖三擺,故作姿態。到了奔水氏家裏,一見麵他就連作三揖,然後登堂入室,畢恭畢敬地坐在了客廳上。

奔水氏以為他是做客來了,立即叫家人提酒設宴熱情地款待他。成陽肭也不慌不忙,非常斯文地向主人敬酒還禮。

喝完了酒,奔水氏探詢著問:“您今天有空光臨寒舍,想必有什麽吩咐吧?”

此時,成陽肭才說明了來意:“不瞞您說,我們家飛來橫禍,被天火燒著了房子,熊熊烈火,直竄房頂。想要登高潑水,可惜兩肩沒有長上翅膀,全家人隻能跳腳痛哭。聽說您家裏有一架梯子,老爸特地指派我來取。不知道您能否借我一用呢?”說罷,他又連連打躬作揖不止。

奔水氏一聽,不禁急得直跺腳,斥道:“你真是個書呆子!簡直太迂腐了!迂腐透了!如果在山裏吃飯碰上老虎,一定會急得吐掉食物逃命;如果在河裏洗腳看見鱷魚,一定會急得扔掉鞋子跑掉。家中烈火早已上房,現在是你打躬作揖的時候嗎!”

說完,奔水氏扛上梯子,飛快地往成陽肭的家裏跑。但是,成陽肭家的房子早已燒成灰燼了。

現在有好多這樣的年輕人,他們在學習上非常優秀,門門功課都很棒,考試常常得第一,可是一旦踏入社會的大門,就茫然不知所措了。因此,對於書本知識必須活學活用,在社會上做人做事絕對不能機械、死板。說到底,書本知識畢竟來源於現實和社會實踐,是人們對社會經驗的總結、歸納,根本不必迷信。

書本知識固然需要學,但如果死守教條,變成十足的“書呆子”,那就會與社會現實脫節,甚至變得格格不入、水火不容了。這樣的人,是永遠不會被社會接納的。

與人相處,有的人總是以書本知識作指導,動不動就搬來“書上是如何如何說的”。殊不知,書是死的,人是活的,社會現實更是豐富多彩、複雜多變的,拿書本上的“死知識”來簡單套用於現實生活,其結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