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要不得

“避冷趨熱”是絕大多數人都會犯的一個錯誤,而這種錯誤的發生原因主要有三條:一是受“從眾心理”的影響;二是受父母及熟人的誤導;三是對自己盲目自信。如果不能扭轉這種心態,我們也會被錯誤地引導,最終迷失自己。

19世紀中葉,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傳出了發現金礦的消息。許多人聽了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很快掀起一股淘金熱,奔向那裏的人絡繹不絕。

這個消息也引起了17歲的小亞默爾的極大興趣,他準備去加州碰碰運氣。在曆盡千辛萬苦趕到那裏後,他就一頭鑽進山裏投入了淘金者的行列。

可是,亞默爾卻沒有找到想要的金子,他像許多人一樣未能實現發財的願望。但不久以後,一個意外的機會卻讓他搖身變成了大富翁。

當時,加州山穀裏氣候幹燥、炎熱,水源奇缺。尋找金礦的人最感痛苦的,就是沒有水喝。很多人一麵找金礦,一麵不停地抱怨:“要是有一壺涼水,我願意給他一塊金幣。”

有的人甚至說:“誰要是能讓我痛飲一頓,我給他兩塊金幣也行。”

這些牢騷話別人沒注意,但對亞默爾來說卻是一個非常有用的信息。他想:如果把水賣給這些人喝,也許比挖金子賺的錢更多、更快。

於是他毅然放棄了尋找金沙,把手頭的鐵鍬由挖掘黃金變為挖掘水渠以把河水引過來,河水經過細沙的過濾變成潔淨可口的水,然後裝進桶裏,賣給找金礦的人們。

當時,有不少人都嘲笑他:“我們千辛萬苦來到加州,就是為了挖金子、發大財,像你做這種蠅頭小利的生意,在哪裏不能做?何必非要背井離鄉來這裏!”

亞默爾根本不在意,而是繼續賣他的水。結果,在很短的時間裏他就賺了6000多美元,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後來,當很多人因找不到金礦而忍饑挨餓、流落他鄉時,亞默爾已經成了一個富翁。

有人曾經統計過,謀生的方法有數萬種之多,但是有三分之二的男孩子和五分之四的女孩子,都會把目光僅僅盯在不到10種的“熱門職業”上。結果,造成少數行業變得人滿為患,競爭十分激烈。

同樣地,每年高考報誌願時,大家都會看到這樣的場麵:莘莘學子拿著報考誌願表,在選擇填報哪個專業時卻表現得束手無策。大家紛紛想尋找“熱門”專業,同時對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學也很擔心,所以難免會發出詢問:“老師,他們都填報了計算機係,你看我是不是這塊料?”

在猶豫和懷疑之中,許多優秀學生最終都選擇了大家趨之若鶩的“熱門專業”。然而,臨近大學畢業時,他們才發現這些“熱門行業”其實並不好就業。

這種現象,是在職業選擇上的典型的從眾心理,也就是俗話講的“隨大流”。此類錯誤極其普遍地存在,說明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社會需求的客觀規律:物以稀為貴。

一旦千軍萬馬都去擠一條獨木橋時,那麽就會使橋坍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相反,如果你能獨具慧眼,另辟蹊徑,見人之所未見,則往往更能適合社會的需要,也就更容易在社會上生存並取得成功。

盲目跟風、從眾,必然增加人生的風險。有一位老板,幾年前聽說外地招商引資,就“順應潮流”到該地投資了上千萬。兩年之後,他把所有的錢都虧掉了,最後空手而歸。

朋友問他:“你當初為什麽要到那裏去投資?”

他說:“那時候,很多同行都爭先恐後地去了,大家都認為那裏的投資條件優越,大有發展前途。我如果不去的話,擔心會喪失了發展的機會。”

很多人都有跟風、從眾的心理特點和行為取向,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同類互比”:人們為了達到其理想的生活目標,隨時都需要了解自己的現狀,尤其需要了解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當缺乏判斷信息的標準和有效方法時,就常常通過與他自認為同類的人進行比較,以此來確定自己的現狀、社會位置以及應采取的行動。

同類互比,是社會給個人設置的一個陷阱和圈套。成功者之所以永遠是少數,就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掉進了這個陷阱和圈套。人一旦選擇了跟風、從眾,就很難把控自己,接下來往往意味著失敗。因此,隻有避免盲目跟風從眾,才能降低人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