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第三步:轉換思維模式3

這樣,海報的設計才會形成閉環,產生應有的價值。海報變成了一個入口,每一個看到海報的人又都是入口。讓平麵化的紙張變得立體,讓人們把這張紙變成一個入口,而二維碼則是進入的一個鑰匙,當你從二維碼進入,就是開啟下一次。這就是閉環思維的一個典型體現,這個例子實質上就是商業上我們說的獲客的路徑,用閉環思維的設立讓循環繼續,讓傳遞繼續,讓交易繼續,讓每個用戶都可以幫你開啟下一個用戶,每一個使用都是下一次的開啟。今天我們看到微信的成功便是如此,通過朋友圈的分享和轉發,把這種成就感傳遞給下一個人,下一個人再傳遞給下一個人求關注,社交鏈條就形成了。

對於商業來說,不止於獲客,其實每個環節都需要閉環思維來開啟下一次,即便是定一個方向,也未必就是永遠不變的,在這個時代也有多次調整的可能,也可以通過要反複試驗,基於數據、基於場景的分析去開啟下一次更接近於正確的決策。因為這個世界是動態變化的、你的用戶以及需求也是動態變化的,所以你的方向製定過程也會是不斷循環上升的過程,慢慢地,你的選擇能力會變得越來越科學,也越來越精準。如果沒有閉環思維,不能開啟下一次,不能進入循環上升的過程,你麵臨的隻有選擇失敗的沮喪。

而在商業中,做一個產品的過程,更是需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用最小成本做出原型來去試驗,每一次驗證的結果都是下一次產品版本迭代的開始,沒有最好,隻有不斷更好,最終達到超越用戶需求、實現極致化的用戶體驗。

任何時候,一定要及時形成反饋。反饋的過程就是總結和遞進的過程,隻有及時反饋才能開啟下一次。如果你不反饋,而直接去做第二次,那麽就無法形成閉環,而是一個平行關係,沒有認知和試驗的連貫性。

那麽即便你做再多次,繼續往下做,仍然可能不斷走錯方向。

做下一次,而不是做第二次,這就是閉環思維和平行思維最大的差異點。

我常說創業創新是科學實證學,隻有在不斷的試驗、反複試錯中才能逐步走向成功。所以,我才花了近五年的時間,打造了一套幫助創業創新者進行實戰和迭代管理的《創業加速八布法》,這正是幫助每個人建立閉環思維的實操工具,這會在我的下一本書裏專門來講。

閉環思維的第四點,要掌握“複盤”的基本方法。

當一件事情開始之後,要做到什麽樣才算有成果?

你應當設立目標。當一件事情結束之時,是否和目標匹配,或者存在差距?這時你要進行複盤。複盤的目的就是將事情的發展狀況與目標進行對比,實現了什麽,沒有實現什麽,中間存在著什麽樣的原因,如果再做一遍會怎麽樣,會不會更好。

複盤的理念來自圍棋,棋手下完一盤棋總是要把棋子重新歸位,看看之前整個下棋的過程自己怎麽下,對方怎麽下,當時為什麽會這麽下,如果重新下有沒有更好棋著。當複盤的理念被放到企業或者個人的自我成長上,就可以幫助企業或者個人建立更加完整的閉環思維。

複盤能讓行為變得更加精準,讓結果不斷趨近於目標,是自我總結和深化的好方法。

複盤裏最核心的環節有四個:目標回顧、差距比較、總結規律、建立行動。

1.目標回顧

你需要一開始就有明確的目標,所以當過程結束之後,你才可以用結果去比對目標,進行複盤,否則沒有目標就沒有比對的標準。在目標回顧中,可以多方麵分解,有商業目標、收入目標,也可以有客戶和用戶增長目標,還可以有個人學習和成長,以及家庭和睦的目標。回顧中,要客觀體現達成的部分,也要客觀體現未達成的部分。兩方麵都非常重要不能隻總結未達成的部分。

2.差距比較

它是針對目標,達成部分,或者超越目標的部分有多少,為什麽能夠達成,或者為什麽能夠超越。好的要比較,總結分析出原因;未達成部分差距多少,為什麽沒有達成,同樣需要有原因。原因既要有主觀的,從自身找問題,也要有客觀原因,外界發生了什麽變化,那些支持未及時滿足等。

3.總結規律

通過以上的分析,必須總結出可固化的方法或者流程,讓做得好的部分得到鞏固,讓做得不好的部分通過方法可以進行優化。

4.形成行動

總結完規律之後,需要建立行動計劃,這就是閉環思維第三點講的,進入下一步。複盤起於行動,結束還是行動,這樣才能形成循環上升,有連貫性地提升。在行動中,有三類行動:開始做,繼續做,停止做。

比如老師交代你畫圓,你畫完圓之後,要把畫好的圓交給老師,從老師那裏獲得反饋信息,所畫的圓是不是老師想要的,如果老師說不是,你就需要去記下差距,越精細越好,哪個部分還不錯可以鞏固,哪個部分需要調整,偏離的度數是多少,然後總結規律,怎麽樣才能畫好一個圓,用什麽做對標,或者用什麽工具來畫是最有效的。接下來,寫下畫畫的心得,以後畫畫不能再如何,要開始如何,之前做得哪些好的地方要繼續,哪些不好的地方要調整。如果沒有這樣的複盤思維,第100次畫圓和第一次畫將沒有什麽區別。

我女兒每次考完試,老師總要讓家長簽字,簽字的目的是保證家長要看到孩子的成績。事實上,這裏如果讓孩子用複盤方法論做總結一定會比讓家長簽字要更好。讓孩子掌握複盤的方法可以幫助她知道如何學習,這遠比被家長監督學習更加有效。

比如這次考了97分,得了97分好在哪兒,如何鞏固?還有3分錯在哪裏?下次如何避免同樣的錯誤?到底有沒有針對事情進行透徹的分析,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在哪裏,需要繼續鞏固的知識有哪些?

複盤的思維會幫助孩子學會如何思考,如何學習,如何自我反思和自我精進。

閉環思維不僅體現著你的個人素養和思考能力,同時培養優秀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所以,讓閉環思維成為自己的習慣,無論做什麽事情,都要做到有始有終,會讓你獲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劃重點:

閉環思維就是從起點到終點,然後再回到起點上。工作中常見的“PDCA循環”就是典型的自運轉閉環體係,這是一個是周而複始的過程。

我們要形成閉環思維,讓習慣的力量帶我們前行。

本章節的工具卡:

每天晚上跟自己做一個複盤的練習。

目標回顧:

我今天計劃完成什麽?(不要超過3件事)差距比較:

實際上完成了

未完成

總結規律:

改進行動:

開始做(不要超過3件事)

繼續做(和當日未完成的部分連續)停止做(沒有意義的,阻礙你完成重要目標的行動)

敢質疑,才能有創新

對於當下的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無論喜歡也好,習慣也罷,最終還是要學會適應。尤其當我們身邊碎片化的信息越來越多時,需要不斷自我提升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

周圍的一切都在調整著、發展著,新的東西、新的思想不斷湧現出來,要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必須好好正視當下:現在的生活是不是我想要的?我將來要去到哪裏?我還能做什麽?

人生新的起點是從質疑開始的。

一、創新是從質疑開始的

當人生處於平衡狀態時,如果沒有外界的幹擾,是很難找到出口的。定性思維帶來的是穩定,無法產生創新。當你敢於質疑時,一切將變得越來越有意義。

有些時候,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相信的,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質疑就是從身邊的事情開始的,事情的過程與結果是否正確,並不是由外界來決定的。就算它是合理的,也需要經過自身縝密的思考之後,才能確定它的合理性。思考的過程,就是質疑和證偽的過程,所以在科學領域,隻有經過證偽的觀點才能稱之為真理。

這裏麵有三個層麵的意思:

1.事情發生的過程和結果,與人觀察到的不同。

因為人的大腦會自動忽略很多信息,主動為你選擇那些你願意相信的信息。比如每天經曆的事情有很多,但是並非每一件事情你都能記住。你願意相信的信息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信息,你需要質疑,才能判斷它們的準確性。

2.質疑需要你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單一的角度。

平常我們看問題時,總是從自身的角度來思考,得到的結果往往是片麵的。不全麵的結果並不是真正的結果,隻有當你從更多的方麵去考慮問題,才能獲得真正想要的答案。其背後的邏輯,也是通過質疑來確定的。

3.任何事情,隻要是對的,那麽它必然經得起質疑。

如果是無法質疑的事情,那麽它肯定就是不完善的,肯定存在著漏洞。證偽的過程就是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整合結果,意味著經曆過深入的思考才做出的判斷。

質疑的產生必然是複雜的,其內裏有著深層的哲學思維。但是它並不是憑空產生,而是真正能幫助人看到事情的本質,更好地認識自我,保持客觀冷靜的思維,突破現狀,獲得創新的精神。所以,我們要保持用懷疑的態度來看一切事物,不要偏聽偏信,也不要僅僅隻是通過五感來獲得信息,而是通過思考來獲取信息。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它能讓人陷入固性的思維中無法自拔。當人的認知固定下來,不肯接受新的東西時,不願意去質疑時,那麽他的創新力就會慢慢消失。

創新往往是從敢於質疑開始的,敢於相信,也敢於懷疑,才能突破精神的桎梏,走向浩瀚的星空。

二、質疑是基於信任的挑戰

1.好奇地問

帶著好奇心看這個世界。眼中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並不一定會告訴你真相。俗話說眼睛是會騙人的,隻有用心才能看到本質。所以要好奇地問,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麽?他成功的原因是什麽?他為什麽會失敗?通過這種方式,你能更透徹地看清這件事,對事情的判斷會更加準確。

當你在一件事情上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之後,它就會慢慢轉化成你自己的東西,成為你思想的一部分,幫助你更好地理解。

2.質詢地問

你要懂得懷疑,再確定的事情,也要去懷疑。比如通過這種方式,真的能成功嗎?在整個過程中,會不會存在風險?當你用質詢的眼光去看問題時,你就會看得比別人要深,而不是僅僅浮於表麵。質疑的前提是思考,思考之後才會形成疑問。

前段時間我遇到過一件事,女兒在做閱讀時,給幾個句子排序,按自己的想法對句子進行了新的排序,結果做錯了,分數意外地低。老師要求家長簽字,我認真看完女兒的試卷,覺得她排得比標準答案更有意思,我就問女兒:我覺得你沒錯啊,你為什麽不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問問老師是不是可以呢?女兒聽完我的提法非常吃驚,大聲且不耐煩地說:老師說的是標準答案啊,我就是錯了,這有什麽好問的?這個對話讓我很震驚,因為女兒居然完全放棄自己質疑的權利,甚至放棄答案可以是多元的思考,這樣的教育將會把我們的孩子帶往哪裏呢?沒有思辨?

沒有好奇?隻有服從和標準化?

我一直認為,教育帶給孩子的是思考方式,突破常規的想象,而不是一個標準答案。顯然有質疑、有思辨的學習方式要比學校的答案更有意思,更能啟發人。

有思考,才會有提問,才會產生互動,才會有相互吸收,才能形成真正意義的平等。

大學剛畢業時,我進入到聯想公司做聯想管理學院的班主任,正好有機會跟著柳總(柳傳誌)進行聯想文化的提煉,記錄過往的曆史和老故事。那時我才22歲,大概是在大學一直擔任校園記者,所以遇到不懂的問題我就忍不住提問。柳總是一位待人隨和的人,他不僅耐心地給我解答,還給我提建議:你喜歡提問這件事非常好,說明你愛思考。但是有一點你需要注意,就是當你勢能沒有到的時候,你最好先按老板的想法來做,把他的要求做到位,他後麵一定有他的道理;等你的勢能達到了,那時你就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來做。正因如此,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你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勢能,要蓄勢待發、審時度勢。

如果我沒有提問,沒有質疑,那麽我就不會收獲這樣的忠告。

3.問有力量的問題

什麽是有力量的問題,就是對方會沉默、會思考、會感動、會滔滔不絕、會因為你的問題而找到了他自己的答案。提問代表著你的深度和你對探究真相的態度,即什麽才是真正的真相。我之所以喜歡新鮮的東西,與我當年做記者有關。那時我的目標是成為中國的法拉奇,她曾經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最勇敢的記者。她從小就具有超越常人的好奇心,她告訴我一個道理:不管麵對什麽樣的人,都要直指中心,對應重點,你所提的問題應該有目標,有質量和深度。

表麵上是犀利的提問,背後是最充分的資料準備,而本質是建立對等的姿態、獨立的人格和保持善良的感同身受。“平等”“獨立”“保持善良”這幾個詞對我來說充滿了魅力,也是我做人上堅持的信念。

在大學做記者團團長時,經常要采訪學校的院士、成功的校友,每次采訪所提的問題都要有足夠的深度,所以我會列很多提綱。對方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我要怎麽提問,怎樣有禮貌地質疑,怎樣能捕捉到他從沒說過的話題,如何才能深入到事情的本質當中,讓對方願意跟你交流。隻有讓對方想說,並且說出他基本不說又最想說的話,才是成功的記者。

任何時候你要努力不讓自己陷入被動,你要敢於直麵問題,當對方回答你的問題時,你要快速抓住對方的重點,繼續加深問題,問下去,直到問題的本質,甚至喚起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根源和情感。

質疑精神就是抓住問題的根本,不斷地思考與反問,直到深入到事情的本質。有人說質疑就是得罪人,不信任人,會讓自己在這個社會變得沒有情商,沒有朋友。我想說的是,保持質疑,卻不是批判和指責。質疑精神不是強調一種懷疑的態度,你所質疑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真的懷疑這個人,你要體恤人情,要有同理心,在交談中要讓對方相信你公允的出發點,與你建立良好的互動。所以,質疑是基於信任的一種挑戰,是共同探究事情本質的一種思維模式。它讓你們共同尋找那些沒有被注意到的問題,一起尋找答案。

三、質疑是為了獲得自我提升

對於權威,你要敢於質疑。權威不一定就是對的,成功的人不可能永遠成功,成功的方法未必適合於每一個人,你要敢於提出疑問。質疑權威並不是挑戰權威,而是在質疑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所有的質疑都是為了得到更好的答案,為你的行為提供深層的指導。你可以質疑你的上司,但是你要讓上司明白,你質疑他並不是否認他,而是為了解決問題,或者找到一個更好的方式方法創造價值,是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

當你敢於質疑權威的時候,你會在這個基礎上獲得新的觀點或新的想法,完善你的見解,提升你的行為。這就是質疑權威所產生的價值,它是具備創新性的。

你還要敢於質疑身邊的人,甚至是那些與你走得很近的人。很多時候,人因為麵子,對於身邊的人所提出的問題,不敢懷疑。但是人總是需要一些突破,這些突破就來自是於相互觀點和認知的碰撞。隻有不斷地碰撞才能產生新的思維,才能有新的東西出現。

不僅如此,你還要敢於質疑自己。你所思考的就一定正確嗎?你所擅長的事情,這一次也一定能完成嗎?這些都是不確定的,當你覺得你所認為的就是對的時候,就會對事情產生巨大的認知偏差,你會下意識地通過這種偏見來看待問題,於是就會忽視事情的本質。

人最難做到的就是質疑自己。

質疑自己是自我反思的過程,幫助你打破思維慣性。你需要思考,這究竟是你的問題,還是他的問題。人最好的成長就是自我反思,不是迎合他人。

當然,過於質疑自我是非常危險的。當你天天生活在自我否認之中時,你的情緒會越來越差,到最後肯定會崩潰掉,因為你總是在自我懷疑,沒有信心做好事情。你要清楚的是,在質疑自己的過程中,是為了尋找到真相,是對未來更好的一種探究,今天到底我做得對不對,接下來再去做的話會怎麽樣?要如何更好地跟領導或下屬進行溝通,如果溝通的話,要提供什麽樣的建議。其實質疑自己的過程,就是自我反思和總結的過程,把它當作探索而非否定。就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省,就是自省,讓自己更好地看清自己。

所有的質疑都是為了提升,而不僅僅隻是停留在當下。當你停留在當下時,質疑就會變成鬱結,產生負麵情緒。人最怕的就是負麵情緒,會帶來致命的傷害。

曾經有一個朋友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可以斷交,但是不可以結怨。比如你與同事不再來往,但是千萬不能結怨,一旦結怨,未來的路就不好走了。夫妻也是如此,最好不要記仇,那是很危險的。所以我覺得自己同自己,可以做到斷交,而不是結怨。要怎麽做呢?根據當下的情況,你做完總結之後,這一刻的你就與上一刻的你斷交。決不把上個時刻自己都不滿意的事情和糟糕的情緒帶到當下。在下一個時刻到來的時候,你就會處理得更加滿意,因為你想到了更好的辦法。

這就是放下,該質疑時質疑,該放下時放下,不把對自己的質疑變成怨氣,就不會陷入自我否定當中。人不能隻是停留在質疑的狀態之中,尤其是質疑自己時,既要有懷疑的態度,又要能積極地麵對未來。所以,我認為應該用科學和藝術的態度去質疑,去看待問題。用科學的態度質疑自己,用藝術的態度放過自己。

劃重點:

質疑是迭代和創新的前奏。質疑精神就是抓住問題的根本,不斷地思考與反問,直到深入到事情的本質。帶著好奇心去質疑一切,包括自己。

本章節的工具卡;

在質疑的過程中,練習兩個正向的提問方式吧:1.好奇地問,好奇背後是真心的快樂和開朗,你要清晰地感受到這一點。

然後對一天中你接觸到的新人、新事、新知都產生好奇:這到底是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事,我很好奇他的3個方麵是?

2.提有力量的問題,什麽是有力量的問題,就是對方會沉默、會思考、會感動、會滔滔不絕、會因為你的問題而找到他自己的答案。

所以,試著和身邊的1個同伴(家人、同事、朋友、客戶都可以)進行1次半個小時的交流,看看你是否在對話中提出有力量的問題,把你覺得最好的問題記錄下來。

不一樣的創業者思維

在創業的幾年中,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要不要創業?創業之後你有沒有後悔過?如果重新讓你選擇你還會不會選擇創業這條路?

創業確實是一條充滿荊棘的路,有一句話,你以為現在就是創業最難的一年,下一年就會好了,結果到了下一年,你發現原來上一年還是好的,最難的總是下一年。比如對於創投圈來說,2018年經濟下行,投資機構都縮緊資金,創業者以為2019年會好一些,結果發現2019年大量的資本和投資機構自己都活不下去了,更別說是融資。

以為2020年應該會好一些,沒想到2020年黑天鵝現象出現,新冠疫情讓中國乃至全球經濟進入前所未有的危機和熔斷式下滑,企業無法正常開工、消費者無法正常消費、連學生都無法正常上學,對於大企業來說“活下去”都成為一個核心主題,別說那些還在摸索中的創業企業。我前兩天在朋友圈裏看到了北京一個做活動的公司,做了4年,做得非常好,積累的會員已經達到上百萬,合作的活動場次有幾千場,但是這麽多年一直沒有賺錢。他的創始人把家裏的錢拿出來,然後向合夥人和客戶借了幾百萬,在前兩天寫了一封信說我要去尋找自由了,然後宣布把這個非常知名的活動公司關閉。我看到這個朋友圈心裏也是挺酸楚的,覺得創業者真的是不容易,在創業的幾年過程中搭上自己的資金,搭上了自己的友情,甚至搭上了自己的家庭和健康,到最後創業可能還是不成功。

我記得第一次做直播的時候有人問我:·到底該不該創業?

·創業到底意味著什麽?

·什麽樣的人去創業呢?

·我的合夥人都不幹,那我還要不要硬挺?

我回答了一句話,他們說這個太不像是一個加速器的創始人,或者說是一個知名導師的回複,但是確實是我的心裏話,我說不要硬撐,實在開不下去了你就停下來,不要有包袱,不要被麵子所累;或者先靜一段時間,然後再思考你是不是真的還要創業。對於創業者來說,健康是最重要的,在任何時候,保持對生命的敬畏,就像你對企業的生命敬畏一樣,對於自己的生命也需要非常敬畏的,保持自己心態和身體的健康,你傳遞的價值觀和你建設的組織才可能健康,所以什麽樣的人特別適合創業呢?

一、什麽樣的人特別適合創業呢?

第一,隻有那些真的在心智上特別強大的超級樂觀主義者。

創業是特別考驗心性的,我在一次分享課上聽到湖畔大學教務長程龍評價馬雲。他說馬雲是他見過的超級的樂觀主義者,在任何情況下,他都是保持樂觀的,任何問題都可以解決。所以創業者的第一條,超級的樂觀,心智極其強大。你內心是敏感的、脆弱的,還是能夠自我修複的、在某些地方是大條的,或者在某些地方是非常堅持、果敢決絕的。

如果你的修行不夠強大,那你把創業當作一種修行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要不要創業要看你的內心是不是足夠強大,是不是把創業當作一場修行和人生的曆練,你是隻注意結果,還是把結果和過程看得同等有意義,這一點很重要。

我曾經講過一句話,人生最好來一次ALL IN的創業,因為隻有通過創業,你才知道你自己適應變化的能力,你才知道你自己突破瓶頸的能力,你才知道你自己潛在最大的可能性,以及你的邊界到底在哪裏。人生就是一場探索和發現之旅,對於自己更是如此,如何探索和發現自己的可能性,創業是最好的一種。

但是創業就跟炒股一樣,你一定要有一個止損點,止損點在哪呢?就是根本看不到價值、始終做不出產品、始終賺不到錢,還有當你發現自己的心態和健康都大幅下降的時候,甚至創業已經既沒目標也沒意義,你就需要停下來了。

第二,創業屬於那些應變力超強,對外部環境積極判斷和善於快速行動,善於自我學習和迭代的人。

我經常引用達爾文在進化論裏頭的一句話: 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 nor the most intelligent, but the one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最後能夠存活下來的,不是最聰明的,也不是最強壯的,是那些最適應外部變化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所以創業實際上是特別考驗人的應變力,你能不能跟得上變化,比如說這場疫情,我們都說它是危機,但它是危就一定有機,它可能是最大的威脅,同時對一小部分人來說,它也是最大的機會,讓他們有可能成為獨角獸,有可能成為領頭羊的最大的機會,如果不抓住,可能就錯失了。所以我們說什麽樣的人適合創業,就是那種應變力特別強的,能夠適應外部變化,快速捕捉這種變化趨勢,還能快速做出反應的人。

第三,創業屬於那些能夠建立起真正競爭力的人。

創業在什麽時候止損,在你沒有價值、沒有產品、始終不賺錢的時候。創業中非常需要考驗每個企業的競爭力,那競爭力是什麽呢?就是你具備不具備跟他人相比的差異性,你具備不具備提供給客戶的價值。在創業的過程中,這是對於你的係統能力,對於你的產品,和對於你能不能提供有價值的行動整合起來的一種考驗。如果你始終不能建立起你的競爭力,即屬於你的、始終不變的核心引擎,很可能當你自己還沒有退出的時候,你就已經被市場淘汰。

所以,什麽樣的人適合創業?

第一,心智強大。他能夠通過創業過程不斷地去發掘和驅動他人,同時能夠讓自己更加強大的人。第二,應變力。具備最強適應能力的人。第三,競爭力。真正的能夠建立差異點,並且形成自己的產品和能力,能夠持續給客戶帶來價值的人。

二、不一樣的創業者思維

因為在自己做公司之前,我很長時間都在世界500強企業以及民營上市企業做高管,所以很多人問我,做一個創業者和做一個職業經理人最大的區別是什麽呢?

我說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物種”。

創業者是“野”孩子。不喜歡循規蹈矩、喜歡接觸新鮮的、不一樣的事物。而職業人是“乖”孩子,喜歡按照規範的動作來。

創業者是最“善變”的人。他們總是把變化當作常態,而對於固態化的情況反而會擔心和焦慮,適應變化、跟隨變化、把握變化。職業人是追求“確定性的”,他們對於變化會感到恐慌,所以始終希望在確定的環境下,有確定的目標、流程,來進行工作和生活。

創業者是執著而不固執的人。他們有自己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對於目標執著,而對於過程相對柔性和包容,不會過度糾結。職業人是固執而不執著的人,所謂固執是固執於自己的認知、思維模式和以往的經驗,並以此來評判他人及行為,而對於目標和使命往往是跟隨性,所以反而不那麽執著。

創業者往往要忍受“眾叛親離”。他們知道選擇自己熱愛的事情就要承擔一些常人所不能承擔的挑戰和艱難,來自合夥人的、投資人的、員工的、家人的,甚至自己對自己的懷疑。你都需要去麵對和處理。職業人追求和諧與平衡,不喜歡麵對衝突,喜歡保持同事之間的和諧和平等,追求家庭和事業之間的平衡。

創業者又是膽大敢為,有點瘋狂的人。比如喬布斯,活著就為改變世界;特斯拉的埃隆·馬斯克,造完能源汽車,造火箭,開始為人類未來在哪個外太空居住而進行打算;馬雲在創業初期盡管沒有一個投資人看好他,他也始終堅定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些想法無一不膽大、不瘋狂。而職業經理人是規避風險,按經驗和規矩來,他們在企業中的核心價值就是規避風險,讓企業按照固定的模式、確定的模式和流程來行進,然後繼續優化、固化。

創業者喜歡創造和突破,打破常規,去除條框,比如像穀歌的創始人拉裏就具有典型的不設限的特質,而在中國最像穀歌的字節跳動,它的創始人張一鳴同樣也有這樣的一個特點,所以才能夠成為引領者。而職業經理人習慣建立流程和規矩,他們沒有條框就沒有安全感,在相對規矩和約定的環境下才能夠更好地思考和行動。

創業者追求內在的自由,為了內在的自由可以有強大的內心、自我約束、自我學習和自我升級;而職業人遵循有約束的自由,凡事必須有規矩、有約束,需要考慮多方麵的關係、因素、能力等。

比較下來,你可以知道創業者的光榮、夢想以及背後要承擔的各種特立獨行,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對與錯,在任何公司都需要這樣的兩個角色。而相比之下,創業者一定是那個從0到1,締造新世界的英雄式人物,職業人則是那個從1到N,讓齒輪持續運轉,並不斷高效化的團隊。

很多職業人最終也會走上創業者之路,有的會去創業,因為他想從內打破,去除條框和束縛,去做一個不一樣的自我,去遵循自己的心和方向。有的會在內部因為格局、擔當和成就的變化,成為企業的合夥人,進入到企業股東的行列,成為企業真正的擁有者,從而與企業發展成為生死與共的利益共同體,那麽,這樣的職業人身上也會有了創業者、創始人的心態和特質。

三、創業者、創新者與改變者

2015年,在我創建AA加速器的時候,就把它定義為:發現和助力未來的改變者。改變者一直是我心中真正創業者的標簽。有人問創業者和改變者有什麽區別呢?到底改變者精神是什麽樣的精神?什麽才是我們心目中真正能夠推動改變的改變者呢?

在講改變者之前,我想先講講創業者和創新者的區別。

創業者和創新者,創業者是以建“業”為核心,有產品、有商業,所以找到產品、提供價值、建立商業模式是創業者必備元素。有些創業者可能能夠做成生意,總能找到好賣的產品,把產品賣出去,也總能賺到錢,但是在錢之外沒有更多的創新。而創新者,核心在於“新”,創新者有可能不是創業者,不長於業務經營,但是長於改變和創造,建立不同的推動。我想說的是改變者是那種創業創新者,既能夠推動改變,帶來創造發明,又能通過商業化,將這樣的創造應用於社會,產生積極的顯性的價值。

所以,接下來聊改變者基本是匹配於創業創新者的邏輯。改變者是什麽樣的?應該具備什麽樣的精神?

我們在篩選改變者上,強調了4個精神:第一,有真實的、想去改變的內在動力。

改變者總是積極的去擁抱變化,樂於探索世界的未知,將創造價值作為人生的樂事,不懼怕失敗,在失敗中追求改變的方向和動力。我自己是非常喜歡喬布斯的“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的這個理念,為什麽我去做發現和助力未來改變者,我們也特別希望去找到那些是真心為了去改變世界的人,可能其中隻有很少數人成功了,但是我們覺得我們在推動一種力量和一種精神,所以,希望找到有真正推動改變,讓世界變得更好、更有效的、真實的、內在改變的動力。

第二,有極致的產品思維。

一個創業創新者一定擁有極致的產品思維,做好一個產品,創造一類價值。你隻有能夠去打造一個對用戶真正有價值的產品,你才有可能去創造改變。你能夠去找到用戶當下麵臨和想解決的一個問題,你才有可能去抓住機會,形成改變。

產品這件東西,如果你自己不夠極致,你就很難給到用戶一個能夠去滿足他期望,或者超出期望值的產品,因為用戶是不一樣的;隻有你超出他的期望,用戶才會對你叫好,才會豎大拇指,所以,隻有擁有有共情的用戶思維,你才可能做出一個讓用戶眼前一亮,甚至能夠說WOW的一個產品。

第三,具備良好的商業思維。

什麽是商業思維,第一步做流量,就是我們說獲客的能力。怎麽去做獲客的能力,怎麽實現用戶的增長,怎麽喚醒用戶內在的需求,怎麽能夠實現用戶的自驅和裂變。第二步是怎麽賺錢,很多人說賺錢這件事情就是忽悠啊,如果這個真的是忽悠的話,你忽悠一次就沒戲了,所以你真正要去創業,要持續賺錢,你要讓他覺得真的對他有用,而且他覺得這個事情他不付錢都虧了,如果能夠去建立這樣的一個維度,就真正建立了一個優質的商業模型。

要建立商業思維,首先你要撬動用戶購買的動機,他為什麽要購買。第二個是降低用戶覺得買這件事情的難度,他覺得我是可以買得起的。一個是提升動機,一個降低難度。同時你還需要建立讓他有再度購買的能力,讓他成為你的事業合夥人,能夠去吸引更多的用戶來參與到這個商業中,這樣的商業思維是改變者非常重要的思維。

第四,有改變者精神。

包括哪些呢?

1.洞見和引領。就是你敢於去定義一件事情,敢於引領一件事情,敢於堅持一件事情。拿我們自己的例子,在做加速器這件事情上,中國是沒有任何的案例,甚至全球都沒有人定義過什麽是一個加速器,跟孵化器到底有什麽不同,加速器的加速產品到底是什麽。在這個過程中, AA做了一件我覺得是引領性的事情:定義什麽是加速器,它是專注於內容服務的;定義什麽是加速產品,它是幫助創業者和中小企業看到改變,並且形成改變的一套係統工具。

我們在這中間不僅僅是定義了這樣的行業和這樣的產品,我們也主動推進了這個行業聯盟的成立以及行業共同的思想,比如說我們牽頭撰寫了《中國加速器藍皮書》,我們推進建立了中國加速器聯盟,我們提出了加速器的三個“不作惡”。當然跟很多的企業家相比, AA還做得不夠,但是作為一個改變者,首先你要秉持對的價值觀,敢於定義和引領,不要永遠想著我是一個跟隨者,要等別人做成功了我才敢做。你敢不敢去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是改變者的基本精神。

這個事情是非常艱難的,但是當你形成一次突破的時候,你就能夠看到自己的天花板已經被打碎了,你的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大,你的心胸會變得越來越寬,你的格局會變得越來越高,你身邊優秀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多。

行動是改變者非常重要的精神,隻有去做才有改變,光想不做是無法形成任何的推動和改變,所以,敢於行動、勇於行動,快速行動,都是改變者最基本的特質和精神。

3.社會責任。前一段看到一則信息,喬布斯的遺孀說要把她擁有的250億財富完全捐給社會。因為她覺得個人占有這麽多的財富對社會是不公平的,而且對家族也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我看了很受觸動,每一個改變者一定承擔了對社會、世界、人類的社會責任,有他內在產生價值的深度訴求。就比如說這次疫情下創業者受到了非常大的衝擊,我們就組織我們認證的創業創新加速引導師為創業者提供了一個完全免費的 20天助力計劃,這20天裏我們的引導師花了很多的精力來幫助我們的企業家和創業者,即使大家投入了自己特別多的熱情,回答了大量的問題,有些人還是會麵對冷臉和懷疑。但團隊中所有的人都說到做到,共同堅持了20天,隻要有任何企業提出任何問題,我們的引導師都用自己 120%的熱情去支持他們,輔導他們,我覺得這個就是社會責任,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改變的精神。

改變這件事不僅僅在創業、創新者身上,當我們放到每個人身上,每個人都希望過更好的生活,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更豐盛、更多彩、更有價值,這就是真實的內在改變的動力。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在為改變而生!

當你真的把自己當作一個真正的改變者,試圖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一些、更有效一些、更豐盛一些,讓他人從你這裏感受到不一樣的溫暖和價值,那都是極好的事。

即便你不是創業者,你是一個家庭主婦、你是一個孩子、你是一個藍領工人,或者你是一個企業的職業人,在改變的過程中失敗了,沒有達成你期望的目標,但因為你始終在推動改變的發生,為改變而生,所以你也不會有任何的遺憾。

劃重點:

大浪淘沙的局勢下,真正適合創業的是在心智上超級強大而樂觀、應變能力強並掌握獨特競爭力的人。也許你不是創業者、創新者,隻要你在積極推動改變的發生,你就是一名改變者。

用這幾個問題問問自己,你能不能 All in一件事情裏?

1.這個事情是不是我真心想做的;2.這個事情對他人和社會有沒有實際的價值;3.這個事情自己能不能一直做下去,做到老;4.這個事情是不是我可以做到最好;5.當我到老年的時候,回頭看我曾經做過的這個事情,是不是會讓自己感到自豪和欣慰。

如果是,就大膽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