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第三步:轉換思維模式2

劃重點:

真正放手不管一件事情,很需要勇氣。要做到不批評也不表揚;給別人犯錯的空間;給予絕對的信任;企業中,同事之間沒有所謂的上下級關係,大家隻有分工和職責,大家互相支持,也互相賦能。

本章節的工具卡:

我們嚐試一下把表揚、批評和平等溝通三種方式區別出來。哪些是表揚的語言:比如:你就是最棒的、你最牛,還有哪些是你最喜歡用的表揚。

哪些是批評的語言:

比如:你不對、你做的太差了、你又是這個糟糕的態度……還有哪些是你最喜歡用的批評

哪些是建立平等溝通的方式:

比如:我覺得你很棒,因為你在……方麵做的幾件事,讓我感受到溫暖和細膩,我想和你分享你帶給我的感受。(這不是評判的表揚,而是平等溝通你帶給我的感受)

比如:對於這個事情,你怎麽看?這很有趣,你能告訴我為什麽你會這麽想?

還有哪些你可以想到的平等溝通,既不表揚也不批評,像朋友一樣交流。

思維模式比行動更重要

人能夠贏往往不是因為你的行動,而是因為你的思維模式。

一張海報的啟示

最近我經常拿我們公司一個設計工作的例子,來跟大家講究竟應該如何工作。過節日每個公司都會做個關於公司的海報,然後發到朋友圈裏。有些人的海報做的著實不錯,有些完全就是朋友圈裏的眼球垃圾。我們同事在過節那天也不例外,早早做了一張海報,海報上不知從哪裏找來一張大圖,上麵幾個字“XX節日快樂”,加上一個LOGO就讓全員開始轉發。

我發微信問他,你覺得什麽樣的海報比較好看,他沒有回答我。我幹脆從朋友圈保存了一堆當天其他公司的海報,讓他選出他覺得好看的海報,然後讓他排一排自己設計的海報是不是屬於好看的。他說不算。

我又問他哪個海報是你想保存和轉發的?他選出了3張。我問他你為什麽想轉發?他回答,因為上麵寫的文字非常打動他,用節日表達了一種態度和精神,也是他自己喜歡的態度。

我繼續問他,如果海報讓人產生了興趣,它會產生什麽連鎖反應?他回答,想知道是誰做的,這家公司怎麽樣?所以,我說如果底下加一個二維碼怎麽樣,可以讓海報從平麵變成立體的,讓人走進做海報的公司,了解有態度的海報後麵是怎樣的公司。

所以,一張海報不僅僅是一張海報,而是一個獲客的入口,讓大家因為好看、設計的獨特而看到你,因為上麵的文字傳遞的態度而認同你,產生共情,建立鏈接,再通過二維碼導流看到更多的內容,進而關注你。如果你的海報足夠打動人心,形成了精神認同和情感共鳴,就有可能通過二維碼導流到你的產品銷售網頁,讓看到海報的人直接下單。

這就是一種思維模式:我為什麽要做一張海報,一張海報到底有什麽價值?創投圈特別喜歡說的一句話是:與其更好,不如不同,那麽你的不同到底是什麽?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之下,才能讓你擺脫行為上的千篇一律、為做而做。

在這張海報後麵,你做了是行為,但是如果沒有產生任何效果,變成朋友圈裏的眼球垃圾,不僅不能給公司增值,反而還可能讓品牌產生負麵影響:這家公司的審美不行,做事太粗,沒有目標感。一個沒有特點的內容強迫同事傳播,同事心裏沒有認同,反而對此也有負麵情緒。

所以,有了行為未必就有好的結果。如果你能認真對比,做出好看的、獨特的海報,這說明設計師具備專業的設計能力,讓人至少有美的體驗;但是如果讓海報成為一個入口,成為營銷和獲客的手段,它就有了更深層次的價值和對人性的洞察,那就是你的思維模式。

做正確的事而不是簡單的事

行為是思維模式的延伸,到行為這一步已經是表層的呈現。行為千差萬別,思維模式卻是決定我們事倍功半還是事半功倍。

我們公司有個員工叫小H,她負責做AA的創投生態。我們的生態包括創業者、投資人、頭部企業、媒體、政府院校等,我們有50多個社群,需要有生態的信息和定期化的內容。於是,我讓她定期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分享到社群裏,及時發布我們相關導師、創業者的新消息,同時在生態之間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幫助他們建立互助聯係。結果她做的第一版方案十分糟糕,不加選擇地照抄了別人家的簡訊,對於創投圈私募還是公募的概念都沒有分清楚,做創投的突然給大發了一堆二級市場的公募信息。發之後,也沒有跟大家說為什麽要發,隻是前麵加上了公司生態簡訊。

我看過之後很生氣,我問她知不知道什麽是公募和私募,她搖頭。

我又問她知不知道發這些訊息的目的,她又搖頭。

很多人其實都是這種做事方式,完全不加思考,也沒有掌握做事的方法,隻是盲目地按照領導的要求做事,不去想為什麽做,做什麽和怎麽做這件事,最後告訴你,“我就是按照你要求的去做啊,反正我做了,滿不滿意是你的問題”。這樣的員工可能做了100件簡單的事,卻沒有把一件事情真正做正確。

一個人的思維模式一旦固化就很難改變,所以我們需要不斷覺察自己的思維慣性,不斷去打破它,讓自己的思維模式也有不斷成長和升級的可能。

升級你的思維模式

有時候,我們明明已經很努力地想做出改變,卻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內心就像陷入了一個迷宮,迷茫而焦慮。這就像推磨的驢子,因為被蒙住了眼睛,所以它不停地一圈一圈地拉著磨。它感覺自己一直在往前走,不斷進步不斷成長,但事實上,它一直在原地打轉。

愛因斯坦曾說,這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所以升級你的思維模式,也許可以從思考問題的邏輯層次來進行。過去我們總是習慣看到我們能夠看到的部分,比如環境、行為,而忽視了其他,而其他部分卻恰恰對事情能否成功起到決定作用。

這樣的邏輯層次,包括六個維度:1.最底層的思維是環境

我們在哪裏,和誰在一起,環境好還是壞,有什麽沒什麽。

環境層麵的思考,包括對所有來自身體周遭相關事物的感知,比如:人、事、物、地點、金錢等,環境往往是顯性的,你能看到,大家也都能看到。

2.第二層是行動層麵

行動層麵指的是做了什麽,采取了什麽行為,這也是顯性的,每天我們都要采取很多行為,有些是本能,有些是慣性,有些則來自思維的選擇。

3.第三層是能力層麵

能力層麵,你做事是因為你具備了相應的能力,你做得越完美,你相應的能力就越強,我們說人劍合一,往往在說這個人的專業能力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是這個領域絕對的高手。日本強調的“匠人”也代表了一種在刻意練習、反複練習下超強的專業能力。那個“匠”就是能力的象征,能力代表了做事的水準和效率。

能力再往上開始從顯性進入隱形,也就是我們的思維係統,這個部分才決定了我們做事的意義和價值。

4.第四層是價值觀層麵

價值觀,其實就是我們內心的一套信念拚圖,對我們來說什麽是最重要的,我選擇做或不做的理由是什麽,我秉持的做人做事原則是什麽?因為有用,因為客戶至上,因為追求卓越,還是因為總是期望超出期望的給予……價值觀指引了我們的原則,也為我們團結一群人一起做事建立了共同的信念和準則,它讓我們找到共有的標簽。如果小H能夠從我們倡導的價值觀角度來做事,堅持用戶導向,比如至少要清楚你的用戶是誰,做什麽才是他們想要的,怎麽樣做一個真正有效有用的生態信息,把這些先弄明白再去做,應該比去聽取表麵意思、照抄一個簡訊要有價值的多。

5.第五層是身份層麵

身份,不僅體現你的思維模式,還體現你的個體追求,你想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呢?做事的高低會讓你如何評價自己?

比如剛才那張海報的故事,做一張千篇一律的海報,作為設計師的你怎麽定義自己?而做出一個讓大家過目不忘,甚至念念不忘、收藏保存的海報,作為設計師的你又將如何定義自己?

所有人對你的定義,都不如你在內心對自己身份的追求和定義。所以,如果當你從這樣一個層麵去思考問題時,也許所有的行為都會成為作品,所有的作品都首先讓你自己感到驕傲。而你,也一定會成為一個自驅、而優秀的個體。

6.第六層是使命層麵

身份再往上還有嗎?還有一層叫作使命和願景,就是你的擔當和社會責任,你希望對這個社會帶來什麽改變,希望對世界、對人類帶來什麽價值。無論是更美好、更豐盛,還是更有效,擁有使命和願景的人,他的行為往往來自他的格局和遠見。這樣的人,我把他們定義為“改變者”,他們是擁有改變精神和改變動力的人。對於像小 H和海報哥,可不可以有格局,有使命和願景?當然可以有,公司有,個人也可以有,而一個人能不能讓自己和他人快速區別開,短期靠能力,長期則靠你的使命、願景和格局。

在這個邏輯層次中,下三層我們考慮了“是什麽”“怎麽做”“做到什麽程度”,而上三層則是考慮“為什麽做”這件事,做這件事到底對誰有價值,怎樣才是正確的做法。上三層的思維係統會影響下三層的顯性選擇,一旦能夠提升自己的思維邏輯層次,你的行為和能力就會得到極大的加速,你所處的環境也會變得更加明朗而有序。

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做每一件事之前先問問自己:為什麽要做這件事?如果做成是因為什麽?如果做成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麽不同?如果做成了,你會與之前的你有何種不同的體驗呢?那時的你又會如何評價今天的你呢?

如果以上答案都是肯定的,你就可以行動,即使輸了,這個過程也不會令你自己感到後悔。

劃重點:

行為是思維模式的延伸,有時候做出了及時的行動,因為思維模式不對,導致事倍功半。所以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思維模式比快速行動更重要。

所有人對你的定義,都不如你在內心對自己身份的追求和定義。

本章節的工具卡:

工具1,做一個5W1H的反複練習,凡事都問自己這樣五個問題:在哪裏(WHERE),和誰(WHO),做什麽(WHAT),為什麽(WHY),何時開始和何時完成(WHEN),怎麽做(HOW)。

工具2,做一個關於自己個人使命和價值觀的探索。

如果你真的成為那個你最喜歡的人,那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

這個過程如同登山,第一個過程因為你做對了什麽?

第二個過程因為你做對了什麽?

最難的時候,你堅持了什麽樣的信念和原則?

當你真的成為那樣一個人時,你會怎麽評價自己的改變?

我是一個的人。

因為我堅持

因為我做了

人工智能時代,如何不被取代

2016年圍棋界世界冠軍獲得者韓國的李世石與 Deep Mind公司研製的一個能夠深度學習的圍棋程序 AlphaGo進行比賽,這場比賽舉世矚目,因為它代表了人類智慧和人工智能之間的較量。

賽前連開發 AlphaGo的公司 Deep Mind都不知道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到底有多強大,而在比賽中, AlphaGo展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水準,有一些招數甚至跨越了以往所有人類圍棋高手的棋術,成為革命性的操作。這場比賽最終李世石4敗1勝,機器讓圍棋冠軍黯然失色,也讓全世界開始認真思考 Al的出現,人工智能會不會超越甚至壓製人類智慧?

在2017年中國烏鎮又有一次圍棋較量, AlphaGo2.0和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圍棋天才棋手柯潔的較量,最後柯潔以3盤皆輸告負。柯潔說“我認為它是‘圍棋之神’”。好幾次柯潔覺得自己要嬴了,可能因為過度興奮,反而走錯了幾步棋,這大概就是人類棋手和機器相比最薄弱(也可能是最不可替代)的地方:情緒化和開放邊界帶來的變化性。

那麽和人類相比,通過大數據和深度學習不斷演進的人工智能是否會超越數據存儲有限、容易被情緒隨時影響行動的人類智慧?

今天這個時代我們不能不認真思考科技帶來的影響,尤其是人工智能對這個社會,對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還有我們每個人,可能會帶來什麽樣的衝擊和改變。

我們應該如何自立和自處,才能和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環境進行有效的鏈接,在這個數字化和智能化快速發展的時代還能夠成為主導者和掌控者。

一、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什麽

去年到科大訊飛去參觀,看到展示廳裏,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在電視裏播報今日新聞,大家都很好奇,引導員告訴我們,這就是Al主持人,通過圖形和語音識別分析了特朗普大量的語音數據,最後輕而易舉就合成了一個“特朗普”做新聞主播的電視節目。除了偶爾有一點卡殼,你完成感覺不到這是一個機器形象在電視上, Al主持人已經替代了真人主播的作用。

我們今天駕車出行,隨時隨地都要打開地圖,而地圖中你可以選擇各個明星來給你進行路況播報,可以是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的聲音,也可以是文藝女神湯唯的聲音,還可以是中國台灣美女林誌玲的聲音,裏麵甚至可以加入一些語言,讓導航都有了情緒,比如湯唯的導航就引用了馮唐的詩句,文藝而感性。

在我投資的項目中,有多個是在用人工智能顛覆專業人士的工作,其中有做智能投顧的,就是用機器學習取代金融分析師的工作,通過大量的大數據分析和模擬投資,幫助投資人進行更加精準的投資分析和決策,大大降低投資風險。有做智能法律的,大部分已經標準化的法律問題、基本的法律法規由智能法律顧問線上就可以回答,隻有個性化的問題才用到真人顧問,這樣就解決了普通人雇傭法律顧問價格高昂,還不知道有什麽用的問題,讓法律法規可以更好地普及,同時無論是有問題者還是法律顧問在效率上都得到極大地提高。

最近國內在線教育有了質的突破,一個以提供題庫起家的創業公司猿輔導,一舉獲得22億美元融資,估值超過155億美金,接近於國內知名教育公司新東方的一半。原因在於這家公司的背景不是用講師課程來主導教學質量,而是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來進行教與學的精準匹配,你練習得越多,你越知道自己該怎麽學,基於每個學生的學習軌跡和學習畫像,老師知道怎麽教,學生知道怎麽學。這就是人工智能帶給教育的本質性的改變,如何進行精準匹配,讓每個學生收到的教育都是個性化、精準而高效的,他把教育從在線教育推到了智能教育的高度。

再看看國內移動互聯網的新貴字節跳動,從今日頭條開始,有大量的門戶網站進行堵截,但是無一不失敗,再到推出音樂短視頻抖音,騰訊舉全力進行圍堵,仍然失敗,今天字節跳動尚未上市,估值已經達到 1000億美金,直逼騰訊、阿裏。它的背後不在於內容,也不在於社交,而是科技帶來的精準推送,你看的都是你喜歡的,你越喜歡可以獲得的就越多,深度學習和智能算法顛覆了以往公司中心化的信息推送模式,而形成了以每個個體為中心的信息服務精準匹配。

還有無人駕駛,必然是未來一個巨大的行業,汽車將根據視覺、距離傳感器的感應輸入,深度學習和邊緣技術,以及智能化聯網的大數據集體智能,讓汽車無人駕駛甚至比真人駕駛還要更安全和更穩定。

大數據、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將大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讓各行各業效率得到極大提升。我們需要適應這樣的變化,因為人工智能,所有的服務都會更加精準和高效,所有的企業都將轉變成以數據和智能化為內核的精準服務主體,無論產品還是商業,都會基於數據來進行快速迭代和升級。而每個人在不久的將來,都將習慣家庭中智能物聯網,個人的所有數據被不同的廠商捕捉並分析,進而提供你真正想要的產品和服務;都將習慣家庭中有幾個機器人的聲音,或者幹脆就是機器人在你身邊跟你對話,為你服務,成為你越來越依賴的助手、夥伴和朋友。

二、如何把握人工智能時代

在未來,人工智能(機器人)可能代替很多工作,比如助理的工作,機器人整理文字肯定比大部分人都要做得好。機器人還可以幫你進行投資分析,做投資模擬決策,因為它是用大數據來計算,比投資人的經驗更精準。機器人還可以進行遠程診療,它會比任何一個門診醫生經驗都豐富,因為它的診療結果是通過上百萬診療方案得出的結果。機器人可以做律師,它擁有的法律案例最多,從中可以找出最合理的處理方法。機器人還可以做教師,比如寫作文可以通過分析以往高分作文的結構,以此來培訓學生該怎麽寫,把每一個架構步驟化,幫助學生獲得高分……這麽多工作人工智能都可以比人做得更好,那麽,人還能做些什麽呢?是不是有一天人類智能會被人工智能全麵打敗呢?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在吳軍的《智能時代》這本書中就講了這樣一個道理,未來的世界是屬於能夠掌控機器人的少部分人類,隻占整體的2%,而剩下的98%將被機器掌控。那麽這2%,他們為什麽能夠駕馭機器呢?就是改變過去機械思維,過去的機械思維認為一切都可以通過規律來去總結和實踐的,強調確定性和因果關係,而今天智能時代,強調的是變化,世界是不斷變化的,不確定性才是常態,所以,必須運用大數據、智能化的方式,通過信息的關聯性來不斷減少不確定性,來把握世界變化的特點。今天這個時代要建立新的思維係統,不是依賴於固定的規律和必然的因果關係,而是通過數據和信息去抓取關聯性,最後形成自己對於外界變化的判斷,進而快速反應。

人工智能發展對人類思維模式是一種巨大的顛覆和突破。過去人們總是在追求確定性,在尋找規律並且嚴格遵循規律辦事,而今天,最大的顛覆在於人類的思維能不能適應變化,適應失控,同時掌控數據和數據關聯關係來進行分析和決策,在變化中把握變化,建立動態管理的思維係統和行為係統。

就像 AlphaGo打敗李世石,是否人類就再也無法超越機器,被機器打敗了呢?不是!我們必須看到,盡管機器人可以學習人類的所有知識,而人類同樣可以借助機器學習的能力來進行自我訓練和突破,過去也許用10年才能積累的經驗和能力,在機器學習的幫助下,也許用1-2年就可以達到甚至超越。因為機器學習的不斷發展,人類的智慧也可以站在機器智能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比如我們說的在線教育、在線診療等,教師可以通過機器海量的數據來給學生一個有針對性的精準而生動的輔導方案。醫生可以基於機器上海量的診療方案和風險評測信息,快速解決一個自己過去從未接觸過的病症。教師、醫生在機器的輔助下可以消除經驗主義的風險,同時又可以保持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表達,諸如關心、鼓勵、安慰、激發等,而這些則是人類所特有,機器是很難去表達和傳遞的。所以,用好人工智能,理性地把握人工智能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麽賦能和升級,我們就可能應用好Al,成為更強大的人類。

在人工智能時代,深度學習是機器智能化自主發展的最核心能力,也是人類最難以掌控的部分,因為它們的學習速度遠超過我們對他們的預期和理解。而對於我們每個人也一樣,今天,應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時代,我們需要不斷強化我們自身的3種能力:1.學習“怎樣學習”的能力

這裏特別要強調的是學習如何學習,而不是學習能力本身,就像過去我們說學校裏的學霸,往往在走入社會後就會變得刻板和僵化,反而不如學渣更會工作和生活,其根本在於他們擅長學習固定的科目、固定的答案、固定的答題方式,卻不擅長學習變化,所以,“如何學習”是一種動態的成長能力。

今天我們不是要去做學霸,而是去做一個懂得學習的人,換言之,要學習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方法和底層邏輯,怎麽學習才能應對同一類變化、持續獲勝,怎樣學習才能在不同的環境下也獲得同樣優異的成果,所以,學習“怎樣學習”的能力,聚焦於學習本身,而不是答案本身。對待人工智能一樣,去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利與弊,它們發展中的無界與邊界;去學習如何和Al共舞,如何用好Al,而不僅是學習Al是什麽。

2.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圍繞在我們身邊的碎片化信息、數據、知識會越來越多,每天都會有新的事物發生,很多都是我們過去未曾經曆、甚至從未想見的內容。

即使你是個超級預言家,也不可能完全預測下一個趨勢是什麽。

比如對於我這樣一個大學學中文的人來說,進入到企業界就每天在學習,學習如何對抗自己的感性腦和情緒腦,如何用職業化的思維來溝通和行動;後來創辦AA加速進入到創投圈,更是一個與時俱進,天天和趨勢、和未來打交道的圈子,又要把過去已經習慣的職業化思維和固有的操作係統全部打破,重新認識一個全新的行業。創投是一個始終和未來在一起的行業,今天講移動互聯網、社交營銷,明天就是人工智能、物聯網,後天又是OMO(線上融合線下)、生物醫療等,你稍有一刻不學習,就可能不知道創業者跟你講的是什麽,你就無法建立與之對等的溝通和對話。而隨著消費主力軍的變化,你還需要跟上時代,跟上年輕人,知道他們到底講的是什麽意思,喜歡什麽、討厭什麽,為什麽?隻能你去跟上他們,而不可能讓他們遷就於你,所以你隻能不斷學習,勤奮學習,才能防止不被淘汰,不會 OUT。

國內頂尖的私募基金君聯資本是一家以係統化分析和賦能型投資為核心的專業機構,他的董事長朱立南曾經是我的老領導,他曾經有一句話: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我深以為然。智能化時代,我們更是需要活到老、學到老。

3.反脆弱的應對能力

《反脆弱》一書中告訴我們脆弱的反麵不是剛強,而是反脆弱。剛強往往是最容易折斷的,而反脆弱則是一種靈活應變的柔性能力,麵對一個越來越不確定的、碎片化的信息年代,你需要的就是靈活應變,不僅有好的智商,還有好的情商,能夠樂觀地麵對挑戰、麵對失敗,並且將失敗變成走向成功的一種常態化生活。唯有如此,才能戰勝失敗對於人性帶來的挫折感和焦慮感,從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感和情緒,進而更好地把握這個時代和時代下的各種變量。

三、人工智能終究無法代替的部分事實上,盡管人工智能的發展十分迅速,它們能展現超強的學習能力和決策能力,也能夠在標準作業上比人類做得更高效,但是有些東西是始終不能被替代的,比如藝術、情感、文學、審美等。當科學技術越發達,人們對人文的渴求,對於情感、對於生活、對於生命的思考和追求也會越來越多。

那麽有沒有機器學不會的東西呢?有!

比如你到底喜不喜歡一首歌?這就是一個主觀性的判斷,正如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為人的主觀審美不同,所產生的理解自然也不相同。機器人用數據說有一百人喜歡這首歌,但是你還是不喜歡,它無法幫你下判斷,機器人說按照過去你聽歌的數據,90%的概率你也會喜歡這首民謠,但是恰恰你聽多了民謠,這個時候你想來一點激越的音樂,機器無法把握你當下的變化。

現在的機器人可以演奏各種各樣的樂器,而且彈奏得非常好。我在清華人工智能產業園就看到一個機器人民樂隊,由古箏、琵琶、笛子等組成的,馬上就要在清華的年會上表演節目。你看連樂隊都機器人化了,普通人所擁有的是十個手指,但這個機器人樂手可以擁有二十個手指,讓樂譜有了更完整、全麵的表達。

盡管如此,你聽機器人演奏和現場聽樂團演奏,感覺仍然不同,樂團演奏,你不僅可以聽到美妙的樂章,你還可以看到表情,看到演奏者身體和麵部的沉浸和喜悅,這樣的沉浸和喜悅也會帶著你進一步沉浸,有超越音樂的更大的樂趣。

人的藝術性和人的情感表達散發著人性的美和光芒,也隻有人與人之間才能領會和共情,這是任何機器都無法替代的。

比如國內語音識別做得最好的企業科大訊飛,一直希望能夠建立方言翻譯,因為中國的方言太多,到了一個省就如同到了一個國家。可是方言的識別似乎比語言識別更難,因為各地的方言有太多有區域特色的俚語,就是在不同場合針對不同的人可以隨機地表達,表達的情緒不一樣語義也不同,所以這個事情會讓機器人更像人,但是確實非常艱難,因為基於個性化表達的方言總是和場景在一起,想要標準化識別確實太難了。人工智能可以實現語音識別,但是真的要做到基於不同人不同場景不同時刻的語義識別,還是非常困難。

四、相信人類思考的魅力與可掌控的未來事實上,當我們在談論人工智能的時候,我們不僅在聊技術的發展,還有人類自身思考力和應變力的發展和演進。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我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思考邏輯,比如對於人工智能,我會先思考人工智能到底是什麽?它的出現和發展到底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麽影響?背後支撐它落地和普及的基本要素是什麽?然後尋找相關書籍來求證觀點,再與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們進行交流,交流的過程必須帶著自己的觀點去討論,帶著問題去求證,不僅僅隻是求解,而是求證與對話,哪怕有觀點不一致,進行辯論也會推進我們對一件事物更深層的理解和判斷。

而這樣的過程會讓自己具備獨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不容易被外界左右,在技術發展的環境下也能夠充分感受到自我的價值與技術的關係。

所以,我也特別推薦每個人,尤其是在智能時代到來之際,強化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邏輯係統。人隻有經過思考,求證,優化,再求證的過程,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維體係。當你能夠形成自己強大的思維體係時,無論人工智能如何發展,你也能夠客觀地思考,客觀地看待技術的發展,客觀地運用技術和科學為我們所用。

所以,未來的年輕人一定要能夠麵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未來已來,在過去我們說農業時代,然後是工業時代,接著是信息時代,而今天的未來,未來的今天一定是智能時代和數據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數據驅動決策、數據驅動學習,產業數字化、產業智能化,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會充斥著不同程度的機器智能。

再過10年,我們的孩子將和一大堆機器人在一起,身邊的同事都是機器人,機器人總動員所描述的場景不再是電影,而是現實。作為新時代的年代人,你必須清楚你的價值究竟在哪裏,如何去與機器人搶工作,或者說不用搶工作,而是有明確的分工,你做更智慧更靈動的部分,機器做更標準更高效的部分。

當機器人越來越多時,有哪些工作是絕對無法被替代的?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認真思考和學習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學習編程,在不久的將來編程會成為一種素質教育。隻有每一個人擁有改變程序的能力,讓機器人在該休息時休息,該工作時工作,才能隨時隨地對機器人實現精準的掌控。

隻有充分發揮和演進人的邏輯思考能力和人文表達能力,才能在未來站穩腳跟。為此,必須擁有長遠的打算和計劃,終身學習,保持必要的警覺性。

劃重點:

人工智能,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要學習“怎樣學習”的能力,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反脆弱的應對能力提升,成為時代的掌控者。

人的藝術性和人的情感表達散發著人性的美和光芒,也隻有人與人之間才能領會和共情,這是任何機器都無法替代的。

本章節的工具卡:

學習“怎樣學習”,根本在於學習優秀的學習方法,而不是學習一個案例、一個答案、一個結果,你最近如果有看到你身邊非常優秀的人或者企業,你可以試著去拆解一下他“為什麽”。

1.這是一個什麽樣的人或者企業?

2.他最優秀和最差異的地方在哪裏?

3.他取得優秀的關鍵路徑和方法是什麽?

4.哪些方法是自己可以借鑒和學習的,怎麽運用?

比執行力更強大的,是閉環思維

兩個大學生畢業同時進入一家公司,兩人的能力不相上下,但是小張很快得到了晉升的機會,而小陳仍然在原地止步不前。小陳很納悶,相同的起點為什麽會讓結果產生如此巨大的反差?

小陳是這樣工作的:領導交給他的工作,他很仔細地完成之後,便沒有了下文。當領導問起他時,他才跟領導匯報工作。

小張是這樣工作的:高效完成領導交給他的工作,及時向領導反饋工作完成的結果,繼續領取新的工作任務。在相同的工作時間內,小張做了更多的事,但是小陳僅僅隻做了一部分事情。

這裏麵就包含著一個重要的思維模式:閉環思維。

什麽是閉環思維?

任何事情都有起點和終點。閉環思維就是從起點到終點,再回到起點上,將這個過程變成一個循環,可以反複進行下去。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奧騰在2019年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找到兩批人,一批人長期堅持健身,另一批人則沒有健身習慣。每周內,他們都會去到一個房間,盯著屏幕上不斷移動的小方塊。不僅如此,旁邊的房間還會播放綜藝節目。如果實驗者分心,那麽他們的成績就會下降。經過幾月的跟蹤,堅持健身的人成績越來越高,而那些沒有健身的人幾乎沒什麽提升。

在實驗中產生了正向的思維邏輯,具體來說就是:鍛煉——專注力得到提高——精力更旺盛——鍛煉。如此循環下去,就形成了一個閉環,這個閉環強大到任何阻力,無論是否有綜藝節目,都不會影響它的自行運轉和往複運轉。

在閉環思維上,第一點就是要形成自運轉。

在工作中我們說最常見的“PDCA循環”就是典型的自運轉閉環體係:計劃——行動——檢查——調整,完成這個過程後,調整的結果再進入下一次的計劃、行動、檢查、調整,再進行下一個PDCA循環。這四個方麵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斷地進行著,不斷地循環下去。因而能持續改變你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讓你可以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發展和提升。

P(Plan):即計劃,明確目標;

D(Do):即執行,實現目標的具體操作;C(Check):即檢查,完成目標後進行總結,確定完成效果,找出存在的問題;A(Act):即處理,對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好的地方保持,不好的地方避免。

職場中總是會有這樣的情景,某項工作你交代給一個員工,進行到一段時間時,員工突然就沒有下文了,你不問他也不主動匯報,你問他情況怎麽樣,他就會有各種理由和借口說還在進行中,可是就是沒有結果。這就是沒有閉環思維的體現,在職場中閉環思維必須做到:凡事有反饋,凡事有交代,凡事有結果,凡事有總結。

PDCA的閉環思維不是一次性的行為模式,而是持續不斷的思維過程,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形成自身內部的小閉環,比如計劃的環節,也可以有“計劃”的計劃、計劃成稿、計劃溝通反饋、計劃調整、計劃迭代這樣的閉環過程,這個過程會讓計劃變得更加精準和高效,也會完成目標和計劃精益化,同樣行動、檢查、調整也都是一個個小閉環,每個小閉環推動了整個閉環的高質量進行,前一個閉環又是下一個閉環思維的開始。

閉環思維的第二點,強調的是“閉合”,或者叫作完成。

就是當你開始一個任務或者一項工作之後,你是否真的將它完成。這個任務在你這裏有明確的開始點、明確的目標、明確的結束點、明確的完成結果和狀態。就像畫一個圓一樣,隻有把兩頭的兩個點連接上才叫一個完整的閉環,任何一個地方出現了斷點,這個圓形都沒有閉合上。

第一種是老板分配給你任務,你去做了,但是不管結果好壞,老板從你這裏也遲遲拿不到結果,因為你僅僅隻是做,沒有完成的概念,沒有形成任務的閉環。

第二種是老板分配給你任務,你去做了,並按照老板的要求拿出了老板要求的結果,把結果及時跟老板進行反饋,從老板那裏確認是否正確,也從而獲得更多的指導和幫助。

第三種是老板分配給你任務,你去做了,但在做之前,你會做這樣的步驟:

1.和老板確認了目標和雙方對於目標的理解。

2.你拿到目標後,把大目標分解成了幾個小目標,以確保最終目標的達成。

3.在每個小目標完成的時候跟老板匯報,聽取反饋,尋求幫助,確認下一個小目標是否正確,在完成目標過程中,讓老板從小目標的達成可以預見到大目標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4.在項目結束時,你建立了完整的總結報告,和老板溝通整個過程中的得失,客觀地分析了優點和不足,並且提出了未來做同類型項目的改進建議。

因為充分而適度的溝通、反饋,老板和你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和緊密的連接關係,老板相信你的工作風格和做事方式,所以今後大小事情,老板都願意交給你負責。

以上三類人,反映了你會成為一個普通的員工,還是成為一個優秀的員工。顯而易見,第二種和第三種建立了完整的閉環思維,而第三種在結束的時候已經建立了深度的信任,必然導致新的、更豐富的開始,這樣的員工一定會在職業發展中快速成長並且不斷能夠擔起重任。

我們在職場中,總是會遇到大量第一種員工,不理解去做事和做成事的區別,隻是為做而做,卻始終沒有培養起來獨立成事的能力,感受不到“完成”給組織和個人帶來的意義。

閉環思維的第三點,是開啟下一次,讓循環繼續。

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每次過節時,我都會要求設計師做海報,但是海報的製作並沒有形成閉環。比如我問他為什麽要做海報,他的答案是:如果不做會被領導罵。難道這就是做海報的目的?!

肯定不是的,一張簡單的海報,要形成閉環思維會擁有好幾個層次:1.給別人傳遞信息。比如做國慶節的海報,大家都在講國慶快樂,可是沒有人記住,因為幹篇一律。如果你的設計的海報非常精美,或許還會讓人看幾眼,留下一點印象。但是這種海報無法形成閉環。

2.讓用戶願意轉發。在海報上除了國慶快樂之外,還有一個價值主張,“為改變而生”,價值主張引起用戶的共鳴,覺得這張海報代表了我的情感,願意轉發。

3.形成參與感。僅僅願意轉發還不行,一定要讓用戶參與進來。比如用戶可以自己生成一張海報,把自己的照片與海報的內容結合起來,隻要一轉就變成了自己的東西。這樣的參與感能讓用戶擁有不一樣的體驗,覺得“這是我的”。

5.讓用戶產生裂變。用戶留下來之後,還要想辦法讓用戶產生裂變,比如人脈影響力排行榜。每一個用戶都能幫你帶來更多的關注和更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