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改變第三步:轉換思維模式

他們以“佛係”自居,卻和宗教關係不大,就是借“佛係”來代指看淡一切、湊合就好的生活態度。

不該“佛係”的時候別“佛係”

最近時常能聽到“佛係”一詞,仿佛一夜之間,身邊一下多了很多“佛係青年”。他們以“佛係”自居,卻和宗教關係不大,就是借“佛係”來代指看淡一切、湊合就好的生活態度。

對學生來說,“佛係”就是看淡成績,看淡結果,考試“過了是緣,掛科是命”。對佛係員工來說,工作不推辭、不包攬,布置了就做,也不求更好和卓越,做完就好;沒有布置就在旁邊看著,自己幹自己的事情,也不爭也不搶,要求幫忙就幫忙,沒要求就看著,不出大紕漏,也不想創造什麽驚喜。這種態度讓我有點驚訝,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多麽寶貴,這樣的“佛係”不就是“得過且過”嗎,這真的是當下年輕人喜歡的樣子嗎?如果是,我們還應該談進取心嗎?

一、你是真的“佛係”還是因為懶?

我發現有些人選擇“佛係”不是因為真的要一種無欲無求的生活狀態,而是在經曆過一些事情後的自我放棄,或者幹脆就是“我才懶得爭,懶得比,爭也沒用,那就算了吧”。

每個人都在用力奔跑,但是有很多人即使奔跑也沒有找到對的方向。他們通過海量的信息看到了很多同齡人取得成功,卻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成功,在對比中幹脆放棄了自己,“我就是一個普通人,不可能成功的”,進而心安理得地頹廢。他們害怕努力後的失敗,害怕在進取中受傷,幹脆用“佛係”的生活狀態給自己找借口。

我曾經麵試過一個小朋友,我問她你最大的優點是什麽?她回答說,聽話。我問她,能不能舉個例子,什麽叫聽話?她說就是上級安排她去做的事情她就做,沒有安排她做的就絕對不去添亂。我問她,那如果你身邊的同事事情很多,你手邊基本沒事,你會不會主動去幫忙?她說,那不能,萬一別人以為你想搶活就不好了,還影響同事感情。我又問她:你覺得你自己最大的不足是什麽?她說沒有什麽不足的,就是可能工作中不太愛思考,不太愛主動和人溝通。我問她:為什麽不思考,不溝通呢?她說:覺得自己腦子不行,嘴比較笨。我問她:你平常愛讀書嗎?喜歡做點什麽事情?她說也不怎麽看書,感覺工作一天也挺累的,回到家就是喜歡看看微信、抖音或者擼擔貓,一天好像就過去了。當我問她有沒有問題問我時,她來了一句:公司會經常加班嗎,我家離得有點遠,最好能少加點班。我心想,你有班可加嗎?!

我不知道現在這樣的年輕人多不多,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公司是喜歡這樣以“聽話”為榮的員工。我麵試完就是一個感覺,這麽個漂亮的孩子,這麽好的年齡怎麽能這樣浪費時間呢?不思考、不學習、不溝通、不努力工作,這難道不是懶嗎?不是混日子嗎?這樣自己怎麽能夠忍受呢?

如果這就是“佛係”,那我會覺得“佛係”就是那些不思進取,並以之給自己懶惰找的借口。不願為了手頭緊要的工作加班、不願去親手做一頓晚餐、懶得出去鍛煉、懶得和他人溝通、懶得去讀一本完整的書、懶得思考稍微複雜的問題、懶得為了把一件事情做好而去努力學習和實踐……年紀輕輕就進入了一種養老的狀態。

所以,我們的年輕人一定要分清什麽是真正的“佛係”,什麽是惰怠。

二、你為什麽會變得“佛係”?

在工作中,很多年輕人總是在某段時間突然打滿雞血,然後在“三分鍾熱度”冷淡後選擇放棄。我們見識到的世界比任何一代人都大,可是對自我的認知卻還很淺。我們很難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最後活成了一副得過且過、麵無表情的樣子。

是什麽讓我們喪失了行動和思考的動能呢?

第一種可能就是老板太強,不能充分發揮員工的個人能力。老板把所有答案給到,替你做了所有的決定,那麽員工隻能成為執行的機器,肯定是沒有動能可言。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可以與老板溝通,建立一種隻關注目標和結果的管理方式,讓自己有足夠的空間,同時積極主動地進行分階段匯報,讓老板充分信任。我相信大多數老板都希望自己員工是有自驅能力的,如果可以不管或少管,還能把握進程,達成結果,相信他們大都是高興的。那些為掌控而掌控的老板還是少數的,如果遇到這樣的老板,你可以選擇離開。

第二種可能是個人沒有明確的目標。任何工作一旦失去目標,就會迷失方向,進而淪為混日子。在選擇一份工作前做好職業規劃,在開始一項工作前,細分工作步驟並提取可提升點,在生活中為自己的興趣買單……從迷失的狀態中走出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坐下來,製定一個計劃表,然後放手去做。不管這份計劃表是為什麽而做,有目標就是好事,讓自己在一個有目標的路徑上前行。

第三種可能就是你所處的環境和空間太小,接觸的人與事都太少,你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參與感還沒有被充分地調動。那麽,每周或者每個階段給自己建立一個發展計劃吧,定期去找一些自己心目中優秀的人聊聊天,去外麵的環境裏走走,記下與過去不一樣的發現和收獲,去開始一些過去沒有開始過的興趣班或者與職業發展相關的職業考試,讓自己的世界打開一些,每個階段去探索一些未知,在更大的世界去探索一下,像喬布斯說的保持饑渴,保持笨拙,永遠保持好奇,讓自己走在前進的路上。

三、“佛係”讓人進取而安然

我想聊一聊我對“佛係”的看法,我認為“佛係”應該是一種置身事外的更高境界的生活哲學——盡人事,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打破內在的各種束縛,自由地創造。

所謂“盡人事”,關鍵是“盡”,即朝著既定的目標盡自己所有的努力,做到所能做到的一切,把可能的做到最好,而這,恰恰與懶惰是截然相反的。中國最成功的企業華為強調“狼性文化”,就是讓員工要有全部的工作熱情和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全然地投入,不僅完成自己的目標,還要全力以赴完成團隊的目標。一項任務確定了,就要想盡各種方法去完成它,甚至是超額完成。我在這兩年經常聽到一個詞,叫作“ALLIN”,我理解就是全心全意、全情全力地投入,全然地沉浸以期做到最好。如果是選擇創業的話,不能ALLIN,得過且過,或者80%的投入度都不可能有好的結果,隻能ALLIN。ALL IN就是盡人事。

就像馬雲,人人都羨慕馬雲,人人都想成為馬雲,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吃過的苦,走過的路。馬雲信佛,應該算是典型的“佛係”人士,但是在馬雲身邊的人卻評價他是超級樂觀主義者,在任何問題麵前都毫不畏懼,有問題著手解決它就好了。

在創業階段,他每天隻睡三個小時,親力親為查找數據、分析數據;他用三天看了幾十萬字的資料,逼迫自己成為一個懂行的行家;他坐大巴車去談項目爭取客戶,在臥鋪上發郵件,車上的乘客幾乎都已睡去;他在闔家團圓的日子裏,獨自在異鄉為一個訂單努力。

他說:“當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險,不去拚一份獎學金,不過沒試過的生活,整天掛著QQ,刷著微博,逛著淘寶,玩著網遊,幹著我80歲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幹嗎?”

還有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也是一個地道的“佛係青年”,他一直是一個佛教信徒,多年堅持打坐、吃素、禪修、冥想。在年輕時候他是一個叛逆的、內心充滿不安全感的青年,但是從成為“佛係青年”之後,他開始尋找真正的內在的自由、尋找無邊的初心。他發現,每個人的優勢和成功都是人生修行的一部分,而每個阻礙、問題也都在幫助定義修行的內涵。

即便當年被趕出自己創辦的蘋果公司,他總結起來也是讓自我變得更好的部分:作為一個成功者的極樂感覺被作為一個創業者的輕鬆感覺所重新代替,對任何事情都不那麽特別看重。這讓我覺得如此自由,進入了我生命中最有創造力的一個階段。

後來,喬布斯在他風靡全世界的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上,引用多年前他在一本雜誌上看到的一句話,告誡學子們“stay hungry,stay foolish”,這兩句話我認為是對“佛係青年”最好的詮釋,始終饑渴,始終笨拙,對未來始終充滿好奇,讓自己足夠自由,始終好奇,讓有限的生命有無限的能量和可能,去追求、去創造世界上的美好和豐盛。

喬布斯經常會讓自己打坐、冥想,這樣的狀態會讓他內在隱藏的自覺力和洞察力充分地展現出來,讓內心不斷湧現更大的動力和熱情,也會讓他超過大多數人更好地換位到用戶身上,建立用戶的同理心和共情,聽到用戶內在真正的需求。

有一個小故事,當他和沃茲在研製蘋果二代電腦時,長期習慣於靜坐冥想的他發現計算機中的風扇讓人心神不寧,直覺告訴他,用戶不會喜歡自己的桌子上噪音不斷。為了找到替代電源,避免因電源散熱而不得不裝個風扇,喬布斯找到了一個阿塔裏公司的人,最終設計出一種複雜的但容易冷卻的電池。

喬布斯說“活著就為改變世界”,馬雲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他們的使命無比廣大,他們對世界帶來的創造也無比廣大。在我心目中,他們都是“佛係青年”的代表,追求初心,追求真正的“大業”,傾聽內在的聲音,超過常人地去感受外界的變化和可能的趨勢,狂熱而執著地相信未來他們心目中的那個願景,並且始終積極地去推動。

有人會問,為什麽我做了很多努力還是沒法成功?所以“佛係”還有一點是當自己努力之後還能坦然麵對結果,無怨無悔,隻有這樣你才不會後悔,會勇往直前。

我們要守住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喧囂所充斥。靜下心來認真做一件事,樂觀而積極地去麵對每一件事,努力過、認真過,就值得為自己驕傲。世界絢爛多彩,我自努力綻放。盡力或許不會收到好結果,但是不去“盡人事”,你連一個豐盛的人生都可能白白虛度了,所以,不要再用“佛係”

給自己美好的人生找任何不努力的借口了!

四、別在不該“佛係”的年紀“佛係”

毛姆說:“若是你的快樂感不再那麽強烈,那麽你的痛苦也一樣不再那麽揪心。”如果愛也愛得不痛快,恨也恨得不刻骨,有一些感興趣的東西,但談不上熱愛,做著一份差不多的工作,勉強將就著從來沒有爭取過,沒有全力以赴地嚐試過,當你到達人生最後一秒時,是不是會有所遺憾?

長大是一件殘酷的事,從熾熱生猛慢慢被生活捶得沉默無趣,人的精神也會變得萎靡,人們往往意識到需要改變些什麽,卻不知道怎麽邁出那一步。

如果此時你找不到方向,那就等風來,相信風總會為你而來,但你一定要準備好,才能在風來的時候飛起來。

你要記得你學過的每一樣東西,你遭受的每一次挫折,都會在你一生中的某個時候派上用場,學著珍惜這些積蓄力量的日子。不用著急,也不必羨慕他人擁有的,但幹萬別停下腳步。

劃重點:

年輕人首先要分清什麽是真正的“佛係”,它不是懶惰,而是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打破內在各種束縛,自由地創造。

本章節的工具卡:

連續7天,每天拿出10分鍾,進行一個“佛係”的體驗:1.盤腿、閉眼,進行5次深呼吸,什麽也不必想。

2.寫下三個今天要全力以赴完成的“小目標”,前提是你確認你可以完成,然後無論如何把它完成。

1)

2)

3)

從我不行到我行

在談到人的內心困擾時,丘吉爾是這樣形容的:內心的憂鬱就像隻“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住著這樣一隻黑狗,有時凶猛,有時溫和。當你在麵對機會時,正想要大展拳腳時,它突然咬住你,不讓你前行,甚至還告訴你:你不行。莫名的自卑、迷茫與否定,讓你不知所措,不敢上前一步,隻能默默地退回原地,接受“我不行”的結果。

難道你真的不行嗎?其實這隻是你心中的一道坎,一旦跨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

一、一次嚐試所帶來的思考

公司有一個女孩,她各項表現都不錯,就是不愛說話。每次讓她表達的時候,她就特別害羞,站在那裏半天不說話,團隊氛圍頓時會變得有點尷尬。但是她能將文件和資料整理得特別好,心思也很細膩,我能放心地將工作交給她。

在我眼裏,她表現出來的缺點是可以改善的。考慮到她的發展,我試著找一些事情讓她獨自去做。比如要做一次培訓,我就會跟她說,你能不能上去開個場?她會站在那裏半天不說話,眼巴巴地等著我上去。培訓結束的時候,我讓她做一個總結,她還是不敢上台,總說自己還沒準備好,下次吧。

其實她跟了我兩年多,聽了我很多課程,可她依然很怯場,不敢表現。有時候我就想,她到底擅長做什麽,不擅長做什麽。我給她的標簽是內向,適合做文字工作,不適合與人溝通,缺少係統的思維能力,不能獨立完成一件事。這是她給我的印象。

但是幾個月前,她打破了給我的刻板印象。那次我要去青島講課,安排她先去青島,第二天早上我再坐飛機過去。不巧的是,我的航班延期起飛,我趕不上那次講課了。現場所有學員都到了,就等著開課了。實在沒辦法,我就跟她電話溝通:“你參加了這麽多次課,你就帶著大家熱熱身,互相認識一下,找兩個簡單的工具給大家講一講,帶著大家練一練。”

這個任務對她的挑戰很大,因為她從來沒有做過,可是隻有她一個人在那邊,隻能交給她來做。她沒有其他的選擇,不能上也要上。說實話,我當時心裏也沒底,和她電話講完,她沒說行或不行,隻說“我想想”。

過了一會兒,她打電話來問我,能不能把上次我開場給大家看的視頻鏈接給她,她可以讓大家看會兒視頻。

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因為她主動思考這個事情怎樣去解決。我給她的任務是最少要設計兩個小時的內容,她選擇了一個不需要她說太多話,但同樣可以產生效果的互動方式。

雖然主辦方後來把那次課程挪到了下午,但是我對她的印象完全不同了。原來她不敢嚐試的事,現在敢試了。看來把人逼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去擔當。

不僅如此,我還發現這件事給了她極大的信心,很多事情她都敢去嚐試了。從青島返回的時候我們需要整理一個協議,還在飛機上她就開始做,一邊做一邊和我核對,下飛機之前,協議就整理完了。

那次我們從青島回來時,已經很晚了,但是還有兩件事情必須在當天完成,一件是現場的報道;還有一件是對主辦方的感謝,要進行一個收尾。當天晚上她就把這兩件事情出色地完成了。就連她之前從來沒有碰過的公眾號,也獨自完成一篇圖文並茂的文章並進行排版發送,比我想得還周到。對於從來沒有做過的事,她用自己的思考和方式,積極地完成了,讓我很驚喜。

其實她這個年齡段是非常關鍵的時期,如果逼自己一把,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她有能力承擔,隻是缺少一些勇氣,那次終於敢於跳出舒適區,也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

後來我問她,願不願意做班主任?她使勁點頭,她有調動大家熱情的積極性,也找到了自己的熱情。拓寬邊界後,她感受到了嚐試的樂趣,不斷建立起自信,從我不行轉向我行。

二、跨出第一步的自我暗示

其實很多人是想要嚐試的,可是慣性思維沒有給他足夠的自信。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隻黑狗,在潛意識裏覺得“我不行”。你一定要反向思考,如果我行是因為什麽?如果我能做得和我想象的一樣好是因為什麽?

不斷地突破自我設限。

比如你要在公眾麵前做一番演講,你一直說我不行,那肯定不行,你如果隻是一味地照著自己寫的文稿念,語氣、情感和互動都難免缺失。這時候不如告訴自己:我可以,我是最棒的,我就是那個轟動全場、無與倫比的演說家。我不僅有好的故事,還有好的語氣、情感和互動,我創造了感人的開場,也創造了讓所有人激動不已的結尾。

你會發現你已經開始把目光從自己身上、從文稿上拔出來,放到現場,放到那些傾聽者身上,在思考如何打動他們。你正在讓聽的人覺得,你對你講述的事情深信不疑,你全身上下都散發著吸引力和感染力。

這,就是自我暗示的力量。

每個人都應該經常性地進行積極正向的自我暗示練習。我不行,那麽我能行是因為什麽。就眼前這件事情而言,把我行的理由羅列出來,第一是什麽,第二是什麽,第三是什麽,等等。給自己充足的理由和堅定的信念。就像我們公司的那個姑娘,她覺得自己能行,是因為她對內容很熟悉,因為她有現有的視頻,因為她還能進行實時的溝通,獲得外界幫助。所以,她能行。

三、跨越內心的“兩隻小鬼”

其實每個人都或多或少住著一些“小鬼”,比如下麵的這兩種:1.“我不行”。

應對方法:如果我行是因為什麽。

“我不行”是內歸因的心智模式。主要表現為自卑,做事沒有自信,在心裏自我否定。或者是我的能力不行、性格不行、學曆不行、家境不行,等等,千錯萬錯都是我的錯,總之我就是做不到啊。

很多女性都有自卑的心理,因為自卑不敢嚐試,而在原地止步不前。自卑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它能吞噬所有的積極性,寧可逃避也不願意去嚐試。有時候,明明心裏很想做一件事,剛冒出這樣的念頭,內心就自我否認了。

因此,建立自信非常重要,相信自己能行,多給自己正麵的暗示,而不是負麵的打擊。

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反轉思維,化消極為積極,“如果我行是因為什麽”!

2.“他不行”。

應對方法:如果他行是因為你做了什麽呢。

“他不行”是一種外歸因的典型模式,主要在語言上體現為“都是他,他不好”“都是環境不好”“都是給的資源不夠”“都是XX的錯”,總之全世界都有錯,反正不是我的錯。

這樣的情況也非常普遍,主要體現在他,從而不會主動去看自己的問題,不承擔責任,所有問題完全變成別人的問題。

比如在工作中不行,是因為老板不行,很多東西沒有想清楚;招來的人也不行,沒有一個人真心支持;丈夫也不行,他錢賺得太少了;孩子也不行,每天不停地吵鬧,根本沒辦法做事。

這種推卸責任的心理,讓“我不行”成為一種正常的思維,而且是為自己的不行找到了絕好的理由,那麽將來仍然是“不行”。

一旦你推卸責任,相當於把主動權交到了別人手上,自己的格局在無形中變小了。因為你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成為主導力,自己去克服眼前的困難,更沒有承擔責任的勇氣和能力。

那麽如何克服呢?最好的方法就是進行思維轉變,說他不行,那麽如果他行是因為我做了什麽呢。所有的事情操之在我,而不是在他人身上。假如我行,是因為我能力出眾,一切都在由我來掌控,而不是歸因別人。每個人都隻能掌控自己,沒有辦法掌控別人,但是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影響他人。

比如老板能行,是因為我給予他的支持,出色地完成了他所分配的工作;同事能行,是因為我們進行過良好的溝通,在細節上達成了共識;丈夫和孩子能行,是因為我經常誇他們,幫他們建立了信息和勇氣,再無後顧之憂。

這時,你就會發現,原來一切都變得不再一樣。

當你真正去做自己的時候,從自己身上考慮別人,身邊的人似乎一下子都變得非常厲害了。這就是思維轉變所帶來的改變。

劃重點:

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隻黑狗,在潛意識裏覺得“我不行”或“他不行”。我們一定要學會反向思考,跨越內心的“兩個小鬼”,終會產生不一樣的成就感。

本章節的工具卡:

當你發現你的心裏也住著這樣的“兩個小鬼”,不要覺得驚訝,這是大多數人都會存在的“人性”,讓我們一起,通過刻意練習來進行反轉吧:1.當你發現,"我做不行”

問問自己:如果我做是OK的,那是因為什麽呢?寫下來3條原因。

2.當你總是想抱怨他人,“都是他不好,因為他”

問問自己:如果他是OK的,他很好,那是因為我做了什麽,給了他支持和幫助?寫下來你可以去做的3件事。

放手不管的勇氣

前段時間我在上海開千人大課時發生了一件事:我分享的部分結束後,有區域的學員被主持人宣布上台與我合影。這是我事先不知道的環節,於是我很驚訝地說:“我事先不知道啊,不用了吧,謝謝!”課程結束後,負責項目的人批評了我,說我不配合他的工作,即使沒有提前跟我講,但是已經放手讓他做的事,我就應該配合他,我在現場說不知道就是質疑他。

我很納悶,就問他是怎麽回事。

他告訴我:我們安排你與聽課的企業家合影,因為他們都是要發展成代理商的,但是你沒有很好的配合,這些企業家以為你不讚同,就會有些擔心。

事實上,與企業家合影是我不知道的環節,我覺得無論安排什麽環節,至少得提前告訴我一聲,到底有幾個人,是一起合影,還是分別合影,目的是什麽。還有,明明學員是買產品的人,怎麽就變成了合夥人,這個體係沒和大家講清楚。於是我產生了抵觸心理,在台上表現得並不自然,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影響。

他又向我訴苦:如果提前告訴你了,那不還是要經過你的同意嗎?你肯定覺得我們很多事情沒想清楚,你就不能完全放心地讓我們去做。

這是一個很真實的反饋。因為我之前表過態,這個項目完全丟給他們去做,我隻是上台講課,分享一下經驗,讓我做什麽我就做什麽。可是到了現場之後,我發現有一些不認同的地方我還是沒辦法將就,那就不是真正的放手不管了。

後來,聽完他們的表達,我好好反省了一下,從中體會到一點:真正放手不管一件事情,很需要勇氣。即便是你承諾過的事情,和你價值觀產生偏離的時候仍然會忍不住出手。如果我當時告訴他們,你們放心去做,不會出太大的問題,即使出現了問題,我來解決就行了;或者很明確告知,哪類問題必須提前經過我把關。那麽,結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可見,“不管”是需要膽量和勇氣的。

一、不批評也不表揚

有一本書叫《不管教的勇氣》,裏麵分享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觀點,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家長對孩子最好的管就是放手不管,任由孩子自己去發展。家長的不管主要體現在溝通上,要做到不批評也不表揚。

我們常說中國人對孩子的表揚太少了,應該多表揚多激勵孩子。孩子做了好事,拿了好成績,就應該表揚,好的孩子是誇出來的。在職場中同理,如果下屬在工作中表現不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應該獲得表揚,因為下屬也是誇出來的。可是,在這本書裏提出來,表揚並不是真的好。

每個人都要成為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身為家長、領導,你要讓他能夠真正擁有自己的思想,分析自己的行為對錯。一旦你表揚他們,就相當於表達了你的評判。這種評判是建立在對他人的影響上,而不是建立在自我的影響上。

同樣的,你也要盡量減少批評。因為批評和表揚一樣,也是一種評判。

你批評他,就告訴了他對與錯,將自己的判斷加在了他的身上。

既不能批評,也不能表揚,那麽應該怎樣去溝通呢?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平等的溝通。教育孩子時,要像朋友一樣平等溝通,和他聊具體的事情、聊自己的觀點、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等,然後讓他自己判斷對錯。

對同事也是一樣,一定不能將你的結論直接給他,而是平等地跟他溝通,就事論事,讓他自己做判斷。

不批評也不表揚,平等對話,隻做他的朋友、陪伴者、賦能者,就能做到不管。

二、給別人犯錯的空間

實際上,每個人對於身邊發生的事都有自己的觀點,包括做事的步驟和心得。經驗主義告訴我們,將這些步驟和心得告訴他們,會讓他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這是我們的善意。因為不是想管,而是想幫助,告訴對方一些專業性的意見。

但這隻是個人的判斷,並不一定全是對的。

不管在家庭還是職場中,比直接插手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幫助對方形成獨立性。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自己去做,給他犯錯的機會。人隻有在錯誤中才會成長。犯錯之後,讓他自己承擔相應的結果。

如果你講了很多,最後結果並不盡如人意,那就是你的責任,而不是他的責任。雖然事情是他執行的,但是你卻幹預得太多了。

無論教育孩子,還是對待員工,一定要轉變觀念。當你把自己的經驗、觀點告訴他時,相當於間接剝奪了他承擔責任的權利,以及在犯錯中學習的機會。

當然了,讓員工或孩子犯錯的同時,要搞清楚對方的道德底線和能力邊界。在能力確認的範圍內,在符合道德標準的範圍內,你完全可以放手讓他嚐試,在錯誤中成長,讓他有獨立自主的行動能力,這樣的錯誤反而容易讓他有更大的動力去糾偏,自己找到正確的路。但反之,一犯錯就批評,那麽他的內心除了懼怕嚐試,慢慢地還會發展出極度依賴,放棄個體思考和行動的意願。這個對於孩子、對於員工都是非常糟糕的結果。

所以,要給別人犯錯的空間,哪怕明知道是會犯錯的事,隻要結果不嚴重,也要試著放手不管,讓他們在錯誤中學習,在不斷挫折和不斷失敗中強健心智,逐步走向成功。

三、給予絕對的信任

女兒一直很想養一隻貓,為此她買了很多書,看了很多養貓的“秘籍”。她有幾個同學家裏有貓,因此她經常放學後跑到同學家裏擼貓,回來後嘴裏嘰嘰喳喳談論的都是貓的事。前幾天,正好一位朋友家裏的英短生了6隻小貓,我就想買來一隻給女兒,但是我先生是一個非常反感寵物的人,覺得我平常忙得都沒時間帶孩子,又怎麽可能養好貓。我說女兒喜歡,女兒會養好的。

前幾天,趁著放假,我又帶女兒去朋友家看小貓,女兒一下就愛不釋手,在回家的車上就開始給同行的弟弟講解怎麽養貓,還和弟弟分工:你負責和貓玩,我負責養貓。

女兒興奮之餘又開始擔心地問:“媽媽,我們怎麽說服爸爸同意呢?

我現在六年級,爸爸肯定會擔心我養貓會耽誤學習的。"我笑著問她:“你覺得會耽誤學習嗎?”

女兒很堅決地說:“不會,絕對不會,隻會讓我學習更好,我已經做好準備了。"我也特別相信,我女兒準備好了,所以我會和她一起說服我先生。

有時候,麵對你的家人、同事,甚至自己,如果他為此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充滿了熱情,那麽你要做的就是全然的信任。

同事其實也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在他工作範圍內的事讓他自己拿主意就行了。除非是他實在解決不了的事情,你再來管也不遲。

夫妻的相處之道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方式和習慣,即使天天在一起也應該保持彼此的特點,保持信任。如果彼此管得太多,讓雙方都沒有自己的空間,那麽矛盾就會接踵而來。

所以,當你認可這個人,他在某個方麵有足夠的熱情和意願,你要做的隻是兩個字:相信!

四、支持與賦能

對於企業而言,企業裏每個人之間互為同事,也互相賦能。我一直相信,在未來上下屬的層級關係會越來越模糊,大家隻是經驗、分工和職責的不同,在職業關係上都是平行的,相互合作、相互聯盟和賦能。員工可能是執行者,但是執行者和領導者一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執行,隻有思想,企業根本無法運轉。所以,人與人之間不是管控,而是一種賦能和聯盟。

我們在工作中與同事溝通時,一定要讓他覺得你不是在管他,而是一種支持和賦能。如今的職場中,有一種能力越發顯得重要,那就是建立平行溝通和平行管理的能力。

同事之間討論事情時,你有你的觀點,我有我的觀點,平等溝通才能暢所欲言,發揮各自所長,而不是壓製。每個人都應該有清晰的職責和分工,彼此尊重這樣的分工和職責,這是很重要的前提。

而且設定的角色要盡量符合這個人的經驗值和能力值,否則角色和能力偏差太大,又要求他拿出足夠有說服力的方案和行動,那結果一定不盡如人意。比如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你讓他做一個助理,那你可以放手,讓他自己去學習和摸索,在獲得小成就的過程中,不斷給他新的挑戰,不斷通過賦能讓他快速成長。但如果一上來就讓一個畢業生負責一個大項目,承擔他完全不了解的目標,那樣就會有過大的風險。

五、管與不管如何做到平衡?

如果把一個項目交到某個員工手裏,那麽這個員工就是對應的項目負責人,他起到統領的作用,對自己的每一步都應該有計劃,做到全麵掌控。如果他將任務分解下來,交給團隊的人,那麽分解的部分隻要一個結果就好了,至於過程怎麽樣不是他應該負責的。但他無論管還是不管,都應該有清晰的目標,並對應清晰的結果。比如他讓團隊的人去談業務,不管達成與否,結果都應該由他負責。

很多人會用管的善意去綁架別人的能力,覺得我管你是愛你,是幫你,沒想到卻阻礙了他獨立的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

就像前麵我說的那個故事,我對項目負責人已經說了不管,就應該配合到底。至於在現場出現了問題,我可以事後和他一起複盤,而不是現場把責任拋出來。盡管合影環節我事先不了解,但是我應該信任他、配合他。但是當時在台上,我沒有忍住,最後還是管了,這讓同事感受到了不被信任。

所以,完全不管需要很大的勇氣,有時候真的不是想管,而是不敢不管。這種心態就是矛盾的,有些錯誤對方真的可以承擔,你必須懂得放手,放心交給他去做,換回來的就一定是成長。

人的行動能力與擔當能力,絕對不是管出來的,而是在不管中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