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對,這才是自由

//

做“正確”的事情,

不是我們的全部需求,

表達自己的自主性,

才是生命的需求。

//

之前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是大火的女團中一個女孩的自述。讀完後,我覺得我讀了一個和娛樂無關,卻和自由相關的故事。

流量和資本,讓這個女孩坐上了某選秀節目第三名的寶座。然而爭議巨大。其實這個看起來自由真實的姑娘,活得一點都不自由。

她在自述裏麵說自己也許並不適合女團,當她被關注、當她爆紅後,她說:“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能夠站到我的位置上,來體驗一下我的恐懼。我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女團是什麽,我以前從來都沒有接觸過。”從農村出來,讀書不多的她來到了光怪陸離的世界,她是真的適應得很勉強。

她在節目中說:“能堅持到現在,我覺得已經挺好了,我害怕自己撐不住,所以我想快點結束,讓我體麵一些。”

從世俗的角度講,一個十八歲就從老家去大城市打工的農村女孩,成為國內討論度極高的選秀節目的第三名,她獲得的絕對是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成功。然而,她可以不去獲得嗎?她可以選擇放棄嗎?這真的讓她享受嗎?還是這一切都是她必須爭取、必須堅持的呢?她自由嗎?什麽是自由呢?

在這裏我想放上兩段話:

“她現在的名次非常高,但我相信她一定非常痛苦。老天爺就是給她這碗飯吃,這是她的命,但這碗飯她捧得搖搖晃晃的,這個碗隨時可能會掉下來。但是她非常努力,因為她好不容易才可以吃到這口飯。”——這是節目導師對她命運的總結。

“我來參加這個節目,我的哥哥知道。但是現在我不希望他看到這些東西。我希望他還是過他原來的生活,我也會負責給他更好的物質生活,希望他不要太操勞。”——這也許是對這個故事的另一個解讀。

我覺得,關乎自由。

有的人每天都想活得自由,卻不明白是哪裏出了問題,自己總是有一種壓抑窒息、動彈不得的感覺。我想,也許他不知道一個秘密——自由,從來就不是指“做一件結果好的事情”,而是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所以,自由肯定是有代價的,因為可能導向不好的結果。生活中做所有事情都自由,肯定是不現實的。

“媽媽,我今天不想上學,也不想寫作業。”孩子會這樣說,這就是他想要的自由。但是他不能說不上學就不上學。

不過,即使在這件不可以那麽隨心所欲的事情裏,也有一種自由容易被忽略——孩子擁有表達“我不想上學,也不想寫作業”的自由,當然,前提是,他的父母能夠承受住他這樣自由的表達勾起的焦慮情緒,能夠允許孩子產生“我不想上學”的想法。

一個人在還是孩子的時候,因為父母的管教,自由往往是難以實現的。但是成年之後,或者說,當一個人開始對自己負責的時候,那麽他是有權利去選擇做一件事情的,而這件事情的結果不一定好還可能很糟糕,但是隻要他喜歡並願意承擔代價,他仍然可以去選擇。

這就是自由的日常體現。

舉個例子:

我有個朋友小王,三十歲女性,未婚,和爸爸媽媽住在一起。

秋風起了,她跟我抱怨說,現在每天早上,穿什麽衣服還要被媽媽嘮叨:

“你還穿短袖?這樣會感冒,換長袖啊!”

“別穿裙子了,將來老了你會和我一樣得風濕啊!”

“媽媽是為你好啊!你怎麽這個態度啊!我怎麽養了你這種女兒啊!”

“你翅膀硬了是吧,媽媽說一句,你頂十句!”

……

在小王的故事裏,她在降溫的天氣裏仍然堅持穿著短袖短裙出門,即使真的被凍感冒,那也是她的自由。

也許聽媽媽的話,換長袖長褲,小王不會感冒也不會得風濕。這是一個媽媽期待的好結果,但是,小王仍然擁有自己的選擇權——我想這樣做,即使它可能會引發不好的結果。但是隻要我喜歡,我就願意承擔這樣的結果。

自由,在小王故事裏的體現,並不是“我沒聽媽媽的話,但是你看我也沒感冒,所以我是對的”,而是“我感冒了,也許我的選擇不夠好,但是我就是願意這樣”。

小到感冒,大到不結婚、不生孩子、結束關係、換工作、更換性別、放棄極好的事業或學習機會、做一件很蠢的事情、進入一段毫無結果的關係、愛上一個渣男或渣女……這些都是一個人的自由。

自由當然是有後果的。小王一定要穿短袖短裙出門的話,後果不隻是感冒,還會讓她媽媽很不舒服,她得麵對她媽媽的情緒。

不生孩子,是你的自由,但是你要迎接眾人關切詢問的目光、父母的沉默和歎息,做好對另一半改變丁克想法、違背承諾另覓新人的思想準備。換工作,是你的自由,但是你可能換了之後發現,這個新的選擇更糟糕。投入去愛一個和你不會有結果的人,是你的自由,但你也可能會一輩子揣著一顆破碎的心,再也找不到沒有遇到他時的那種平靜。

有的自由,也許無傷大雅。有的自由,也許會建立輝煌成就,或者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但是有的自由,就會導向失敗、糟糕、心痛甚至被眾人恥笑的局麵。

可是,如果你當時真的很想去做呢?

那麽,最困難的部分就是,你是否願意為了這個自由,付出可能的一切代價。

自由,討論的不是對錯、好壞,而僅僅指一個人的自主性,一個人的自由意誌。

一個人要活得自由,完全有可能違反某種約定俗成的標準,或者在一個評判體係裏是錯的,又或者在現實層麵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全然的自由肯定是不現實的。

如果你不斷違反法律,那你就會一直在監獄裏;如果你不斷傷害關係中的他人,那你也許就不再有社交關係了;如果你隨便亂花錢,你就沒錢花了;如果你不工作,你就會很拮據……

但是除此之外,我們還是在很大程度上擁有著我們的自由的。難點是,你能否允許自己做不那麽對的事情,或者結果會不好的事情。

人不是機器。隻有機器才要按照完全正確的程序運行。人不應該按照某種設定活著,而應該自由地活著。

假如你不關閉你身上那個“一定要正確”“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完美”“一定要被人肯定”的程序,你不過就是一台按照程序進行演算和工作的機器而已。

你當然就會越來越感覺到被捆綁、被束縛、窒息、毫無生氣、活得沒有意義。

[3]

做“正確”的事情,不是我們的需求,而是一種價值觀,一種標準。

表達自己的自主性,才是生命的需求。

很多人之所以感到痛苦煎熬,其實是在標準(價值觀)和自主性之間,承受著內心的巨大衝突。也可以說,在主管本能的本我和主管道德評判的超我間,找不到平衡。

有的人,超我太嚴厲,發出的聲音又大,本我總是被打壓的話,他就隻能按照嚴厲的超我定的標準去活。

他肯定是不自由的。

這個超我,當然也是和原生家庭中父母對待你的態度相關。

超我裏,充斥著評判指責的聲音:“你看你又懶惰了”“你這麽久都沒有進步,別人都如何如何”“你還有臉放鬆自己”“你驕傲了,這樣你馬上會落後的”“你忘記爸爸媽媽說的話了嗎”“你幹這種事,別人會怎麽看你,不丟人嗎”。

於是,本我的願望裏想幹的那些事、想冒出來的表達,都被堵住了。

如果一開始,超我**著你的行為和想法,讓你隻做令父母滿意的事情,隻做符合社會評判標準的事情,那麽就會形成固定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你隻做結果正確、別人期待之中的、讓別人滿意的事情,那麽你自己的本能和本我就沒有生存的空間了。

你活成了標準本身,而不是你的樣子了。

為什麽本我的聲音,總是被壓抑呢?

因為它總是看起來“不好的”“錯誤的”“自私的”“不夠健康的”“會引發後果的”。可是,它是珍貴的,它代表了那些因為“不正確”而被你壓抑的願望。

如果一直壓抑,從不去聽它發出的聲音,那麽你的心就會生病。

如果你要活得自由,你就得麵對,你自由的選擇,不但可能導致不好(不符合標準)的現實結果,更難的是,你還得麵對那些你在意的人對你的種種強烈的情緒。

小王隻是想穿得少一點,但是她媽媽就扔給了她很多很多情緒。小王因此會內疚,會憤怒,但是媽媽是不會被她改變的。所以,小王在選擇穿少一點的同時,就必須接受媽媽的情緒。

當然,現實中,她可以在物理上拉長和媽媽的距離。不過,即使隔著千山萬水,甚至有的人父母都已經離世,卻還是避不開“內心的父母”對自己背過臉去的樣子,以及他們失望的聲音。

這就是自由的代價——你可能會讓你在意的人不滿意。

而他的不滿意也會反過來折磨你的情緒。除非你越來越能劃清你的生活和他人的界限;除非你能夠越來越不在意這個人對你是否滿意;除非你的自我越來越堅定、勇敢,能夠去麵對自責、自我否定、內疚、虧欠這樣的各種情緒,那麽你做出自由的選擇就會相對容易。

所以,自由是建立在你擁有資本的情況下的,要不然就很難做到。

這個資本可以是物質層麵的,但更重要的是你內心力量的資本。

自由不是簡單的想吃就吃、想哭就哭、想睡就睡——那樣隻是表麵的自由。

一個人要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放棄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是建立在有資本的前提下的。有資本放棄,有資本輸,有資本去試錯。而很多時候,這個資本夠不夠,多少算夠,也是由你自己去定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