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你,也是值得被愛的

//

我們需要知道,

美好的對立麵就是醜陋,

光明的對立麵就是黑暗。

世界如此,他人如此,

我們的內心也是如此。

//

曾經有兩起性侵的事件,引起大眾的關注。

一起是發生在一九九八年的北大九五級本科生高岩被性侵事件。對“肇事者”沈陽教授的討伐之聲席卷了我們的朋友圈,有人在此際卻表示懷疑,認為畢竟沒有確鑿證據,無法還原真相。

另外一起是二〇一七年四月因童年被老師性侵的二十六歲女作家林奕含患上抑鬱症自殺的事件,人們因而覺得恐慌——女孩的生存環境如此危險,如此容易被侵害。

我們究竟應該怎麽做呢?如果我們是女孩的父母,如果我們身邊有女性密友,如果我們被一位少女視為可以信任的姐姐、哥哥或者師長,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1]

兩個女生,一個在二十二歲離開,一個在二十六歲離開。

一個是名校文學院的優秀高才生,一個是台南有名的天才少女、長篇小說作者,她們都被認為是那種優秀、乖巧、純潔的女生。

為什麽她們的人生都會以這樣的悲劇結尾?

對於少女來說,這種侵害的確“像一場核爆”。

人類存活,是需要一種精神力量的。這種精神力量坍塌,人也就會跌入深淵。

真正的崩潰,不是情緒上的崩潰,而是原來價值觀的瓦解。跟隨著價值觀瓦解的,還有我們建立在價值觀基礎上的自我信念。

榮格曾經有過這樣的探索,他認為,人活著會經曆一次或幾次那種整個思想體係(價值觀)的坍塌(轉化),然後在這種“被迫的”坍塌(轉化)之後,人再慢慢建立起新的思想世界。

我們活在一種自我信念中,這種信念有坍塌的可能。

某種信念坍塌後,你的自我也隨之倒塌,如果沒有新的信念建立,找不到可以自我依托的東西,那麽這次坍塌就是足以埋葬你生命的黑暗。

不是所有人都能越過那段黑暗,不是所有人都能重新在真實世界建立一種自我可以賴以生存的思想體係。

比如有的人對婚姻有一種和自我相關的信念,覺得隻有將婚姻維係下去的自己才是可接受的,所以一旦離婚,這種關於自我的信念也就崩潰了。

有的人對於事業有一種信念和追求,覺得自己隻要努力就一定會在某個職位繼續升遷,但是這類人如果突然遭遇了不可控的“滑鐵盧”,就會因為不能接受這種失敗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摧毀過去對自我的設想和認知,自我信念就會崩潰。

這個時候,也就是沉重的抑鬱突襲一個人心靈的時候。

當世界和我們預計的、想象的、理解的不一樣,過去基於這種理解建立的內心中的“自我圖畫”,隨著超出我們預期部分的世界來臨而被撕得粉碎,於是過去的信念都坍塌了。

對於這兩個外在、內在都特別優秀的女孩來說,“那件事”就是一場核爆,它摧毀了她們賴以生存的信念,也摧毀了她們內心對世界建立的理解——在這個世界上,我是好的、純潔的,我值得並且一定會被愛。

[2]

一個女孩,從小就覺得自己很美好,她的自我裏麵不能容納絲毫的醜陋和肮髒。她這樣理解自己,也這樣理解世界和他人,如果說,在這個女孩長大後現實裏遇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那麽她一定會很幸福。

但如果不是呢?如果不是,就會非常危險。

她可能沒有接觸過那些很陰暗的東西,比如人性的醜陋、自私和貪婪。沒有人告訴過她,沒有人談論過那些,她不知道如何接納他人的陰暗麵、世界的陰暗麵,甚至自己心中的陰暗麵。

可遺憾的是,她還是活在一個有著自私、醜陋和貪婪的世界上。隻不過這個真相,她並不了解。她誤以為,世界很純粹,愛很純粹,心靈很純粹。

每一個女孩都可能是這個女孩。

這個誤會,在很多人身上,根深蒂固。

其實我們的心靈需要建立一種功能,去容納我們自身以及他人的陰暗和醜陋。

我們自身也有醜陋,他人也有。

容納是一種健康而具有適應性的心理。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人,或者有嚴重心理創傷的人,心理功能中的容納功能很弱很弱,甚至是完全沒有的。

對“壞”的容納和理解,是一種對“壞”的免疫,而不是對“壞”的姑息,它能不讓我們在被“壞”侵害後就被感染甚至被殺死。

我們不能完全阻止“壞”的發生,所以要鍛煉麵對“壞”的能力;完全無法麵對“壞”,就猶如免疫係統損壞,活在到處都是細菌的環境裏,沒有了免疫力,存活會成為一個問題。

女孩的貞操以一種很可怕的方式被奪走,但還是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麽這能摧毀她們的生命?

從兩個女生的故事裏,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首先是,純潔而美好的內心世界,被一種突然到來的、強製性的、醜陋的方式侵入。

和真實世界絕緣的“防護蓋”,隨著這種侵入被粗暴地打開,女孩開始接觸到了外界和人性的醜陋,外界的醜陋真相、老師人格的陰暗麵和女孩內心自我認同中極為純潔的一麵發生了鏈接——這種鏈接,讓她們的自我產生巨大的動搖。

那個內心賴以生存的信念——我是好的、完整的、純潔的,我值得也配得上最好的愛,這種思想體係即將坍塌。

在這兩個女生麵前可能就隻有一條路了,那就是相信自己和他之間,是愛。

她們做了同樣的選擇,或者說,別無選擇。這是她們嚐試自救的方式。

這就是女作家在小說裏麵寫的“催眠自己愛上他”。

在另一個女生的故事裏,根據當年好友的表述,開始她是說他對她做了不該做的事情,讓她很難接受,後麵漸漸描述到“愛”這樣的字眼,並且也非常苦惱於他還對其他女生這樣。

似乎,她們都在努力去相信,那個男人和自己產生了鏈接不是因為內心的邪惡醜陋,而是因為愛情。

“我從此不純潔了,變得不完整變得肮髒了”,這樣的自我認知,對於兩個女孩來說,是她們的自我無法承受的,她們建立的自我信念會坍塌。

所以最後的救命稻草就是——“如果我和他是相愛的,是因為相愛才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那麽我就可以認為自己還是純潔的。這一切都是因為愛情,我沒有被玷汙。”

但,很快,對愛情充滿了幻想的女孩就會發現,當她需要把這個人放進愛的位置去相信時,這個男人根本沒有辦法進入這樣的位置。不管她們多麽想拯救自己,如何催眠自己去相信這是愛情,但他的行為卻在說明,這的確不是愛情。

不僅不是愛情,而且還是一種為了滿足欲念而暴露人性醜惡,偽裝在善良、高尚外表下自私的侵害。

無論女孩多麽不想接受,這個冰冷的現實最終還是砸到了她們身上。

無處申訴,無法通過懲罰去實現公平,不被周圍的人理解,犯錯的人沒有得到懲罰,反而倒打一耙要將受到侵害的女孩釘在恥辱柱上,這種現實的“砸”,她們的內心經受不住。

她們身處的那個她們覺得無比美好的世界和自我認同裏美好的自己,都崩潰了,粉碎了。

榮格所言的思想體係的坍塌和重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在那段黑暗的路程裏,有的人,此後就一直活在黑暗的穀底,一直處於碎片化的狀態,再也找不到一種方式和信念讓自我可以再度聚合起來。

有的人,就此選擇了離開。

[3]

麵對那種顛覆性的改變和轟然倒塌,我們應當如何?

一個人本來覺得,世界隻有好的一麵,因而在這個世界中的自己,也是完整的、好的,自己認同的人,也是美好的,愛情是美好的,心靈是純粹的。

突然,在自己相信的人裏麵,遇到了一個顛覆這種“本來覺得”的人,他打開了世界的潘多拉魔盒,裏麵黑暗肮髒到無法描述。

強烈的衝擊,會打垮纖弱的靈魂。

盡管也有很多人經曆了很糟糕的事件,但他們攜帶著劇痛的內心創傷以及“糟糕的自己”,慢慢接受了這個結局並活下去,接受了世界的不完美、自己的不完美,艱難而努力地活著,而有的人,真的做不到。

接受不了那個不完整的自己,接受不了在別人眼裏被玷汙的、糟糕的自己,建立在美好純潔基礎上的自我認知體係坍塌了;建立在別人心目中的那個純潔美好的自己被抹黑了,自己也就隨之死掉了。

不知道如何與那個不夠完整的、遭遇了醜陋事物侵害的自己共處,所以最終還是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這個好壞參半的世界,好好活著,對有一些人來說的確是困難的。

如果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摒棄了世界的黑暗,那麽當她最終去麵對黑暗的時候,她很可能就會被黑暗吞噬。所以,從一開始就去接觸一些黑暗,才是一種保護。

給孩子的保護,不是給她偽裝一個美好世界,而是,陪她一起去麵對她接觸到的不完美。當她被否定、被攻擊、被傷害時,支持她、接納她,讓她因為有後盾而變得強大——這才是保護。

說來容易,做起來難。

在一些父母心裏,自己就是道德完美的,自己就不接納自己內心的陰暗麵,不接納自己人性的弱點。比如有外遇的夫妻常年在孩子麵前偽裝彼此忠貞;比如自己的生活千瘡百孔並不和諧完美的父母,卻常常在孩子麵前高談完美,對孩子提出“你必須”“你應該”“你一定要完美”“絕對不能這樣那樣”的要求。

明明世界時不時有陰暗,他也能感覺到,但是他周圍卻沒有人去麵對和承認那種陰暗殘缺,父母隻是一個勁兒地和孩子說你的世界就是學習,你要做一個怎樣的人,你應該怎樣……

父母不能麵對和接納自己的真實、自己的不完美,也不能接納孩子的真實、孩子的不完美,然後孩子也就不能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世界的不完美。在這個處處都有問題、人人都有醜惡麵的世界裏,這樣的人,活下來不困難嗎?

很多人最後的放棄,就是因為當自己身上發生了糟糕的事情時,無法接納自己,也找不到一個願意去接納自己的人。她們害怕一旦父母知道,就無法再去愛那樣一個“不夠美好的她”——“我導致了糟糕的事情發生,這一切都是我的責任”。

如果有人接納,如果有人對她說“這不是你的錯,糟糕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我仍然愛你,這不影響你的完整和純潔”,也許女孩就會講出秘密,就會被看見、被抱持、被接納;就會找到力量,重新黏合起那個因為糟糕的事件被粉碎的自我,重新愛上這個世界。

[4]

悲劇背後,自有凶手。討伐不會停止。但是,如何能夠少一些悲劇?

“被侵害了,就不夠好了,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了……”

“被壞人玷汙了,自己沒能阻止這件事發生,就無法原諒自己的過錯。”

“別人誤解了自己,覺得自己是個壞女孩……”

我們太希望我們的世界絕對美好,希望我們在他人那裏永遠得到肯定和讚美,然而,我們需要知道,世界從來就不是絕對美好的,肯定和讚美也不代表什麽,至少它不值得你用命去換。

我們需要知道,美好的對立麵就是醜陋,光明的對立麵就是黑暗。

世界如此,他人如此,我們的內心也是如此。

我們要鍛煉自己,還要幫助孩子建立包容不完美的自我和世界的能力。

包容,不是去姑息壞人,而是指內心對黑暗的消化能力、整合能力、接受自我缺陷和過錯的能力。

在接受了世界的真實之後,學習如何與這樣的世界相處,如何看待自己的醜陋和欠缺,如何在犯錯後繼續前行。發生了不好的事情,並不是人生的絕境。無法接受這樣的事情發生,才會把你帶到人生的絕境。

我們的心中既有光明也有黑暗,活著,就是要保持心中的光明,和黑暗周旋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