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緒,才是真正的謀殺者

//

有時候你無法阻止別人對你的傷害,

但也不要成為他人傷害你的合謀,

可以改變自己,

但不要攻擊自己。

//

抑鬱症,除了生物學、心理學方麵的成因,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強烈卻無法釋放的負麵情緒。這種情緒反過來也會作用於一個人的神經係統,改變神經的正常運轉。

生理加心理,最終造成抑鬱症,它不是無中生有或者隻要想開了就能治愈的疾病,它是一種“大腦的失調”。

我經常說“好人容易得抑鬱症”,因為他們不大會攻擊別人,他們負麵的情緒,無法釋放,往往會轉向造成對自身的攻擊。

很多人可能難以覺察“自己對自己的攻擊”,這恰恰就是這種攻擊會作用於潛意識,讓一個人陷入抑鬱的部分原因。我們難以覺察攻擊,也就難以阻止它。

而如果一個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用大量的負麵能量對自己進行不斷的攻擊,不懂得向外表達和發泄,也無法覺察、整合,那麽就會增加患抑鬱症的風險。

可是,究竟什麽是對自己的攻擊?一個不懂得攻擊別人的人,又是怎樣攻擊自己的呢?

這個關於攻擊的故事,可能是這樣的:

主角A是一個很害怕爭吵的人,因為在她的原生家庭,大人很喜歡吵架,她一直在做的就是大人的“黏合劑”,或者絕不惹事的好小孩。

她從不會指責吵架的父母,因為父母總是不斷在她麵前陳述各自的不容易、艱辛和犧牲,所以她別無選擇,她不想做個傷害父母、給父母添亂的壞小孩,於是她要求自己絕對不能有情緒,不能提出過多的要求,不可以讓父母擔憂。

她沒有表現不開心的權利,她沒有任何表達攻擊的立場。

主角A長大了,將這種原生家庭已經形成的潛意識模式無意識地移植到她生活的所有地方,無論是對公婆、朋友還是同事,她都會不自覺地察言觀色,希望對方能夠因為她快樂,不要因為她有一絲不舒服。

她猶如強迫症一般,從不和人吵架,從不指責別人,從不表達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的需求。

但是,在她接觸的所有人裏麵,包括父母,難道從未有過對她的傷害?對她的攻擊?對她負麵的投射?難道所有人一直都是以她真正喜歡的方式在對待她嗎?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接觸他人的能量投射給我們的各種想法、各種情緒:比如違背我們真實情況而對我們做出的判斷;比如看似請求實則是要求的一種“情感綁架”;比如父母或伴侶在很多事情上的對你過分期待;比如與朋友之間看似和諧其實隻允許你對他表達認同的病態友誼……

這些都是會讓一個人感受到不舒服的東西,如果這個人不去處理,而去回避,然後一個勁地去滿足他人,以為這種負麵的能量就會在“我的隱忍、大度、樂觀”裏自行消化,那實在是一個大大的誤區。

它當然不會自行消化,除非你去處理它。

比如懟你的,你懟回去了;比如過分的期待,你戳破了;比如經過偽裝的脅迫,你拒絕了。

哪怕是你什麽都沒有對別人直接表達,你去書寫出來,你去向谘詢師表達,都算是一種處理。

如果不表達、不處理,你就是在傷害自己、在接近抑鬱。

更可怕的是,你會攻擊你自己。

很多人也許會問,這是一個和壓抑自我有關的故事吧?為什麽是和攻擊自己有關的故事呢?主角A應該心疼自己啊,她怎麽會攻擊自己呢?當然會。

我記得我曾經有一個罹患過抑鬱症後康複的來訪者,在某一次谘詢中,他像上一次谘詢一樣,控訴了一直控製他、幹涉他的父親,並沉浸在對父親強烈的恨意裏。

聽完後,我說:“我感受到了你的恨意,但是你心裏除了憎恨那個無視你想法、一直想幹涉你生活的父親,你會不會同樣也在憎恨那個無力反抗、沒有辦法好好表達自我的自己?你是不是也在自責你不能去對抗你的父親,從而保護你自己?”

他看著我,怔了一下,默默點頭,然後淚流滿麵。

主角A會對自己進行攻擊,因為她在一直隱忍妥協,照顧別人的情緒卻從不照顧自己的同時,她產生的不愉快、難受和自我的被剝奪感,導致她非常憎恨這個無法保護自我、表達自我的自己。

每一次被傷害,她都會責備自己的懦弱;每一次被別人的情緒弄得不舒服,她都很清楚,她其實無法要求他人,但是她至少應該表達出自己的態度,可是她做不到,她對於這個“永遠做不到”的自己非常討厭、不滿甚至憎恨。

這就是攻擊。

我們不但會被別人傷害,我們還會因此攻擊被傷害卻無力還擊的自己。

我也許無法用一篇文章真的幫助到這樣的你,這是遺憾。

但是看到文章的你,如果有覺察,就會減輕對自己的攻擊,這是希望。

一切都是有因果的,也是有某種必然聯係的,你無法選擇的原生家庭造就了這樣的你;你過去做的選擇造就了今天的你。

有時候你無法阻止別人對你的傷害,但也不要成為他人傷害你的合謀。

你可以改變自己,但不要攻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