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公寓:拜望愛玲並審視蒼涼

成為張愛玲的書迷,其實來自於大學期間在書攤買的幾本愛玲的舊書。迷上她,有可能是因為那淡淡的鴉片香或者樟腦香。後來,先生又買了一套張愛玲,供我細細品讀。

她是一個文學天才,專會鼓弄一些**氣回腸,香煙無邊又暮靄沉沉的小故事。來敗壞人心,還是腐蝕青春?來奪得花魁,還是來鉗斷你的理想夢幻?

好的東西都是複雜的,可感又神秘的,一碟小菜,你怎麽咀嚼,都難以參透它的況味;一段古琴,你隻有身臨其境,才懂得此中人的情癡與荒唐,真正像紅樓夢中所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張愛玲其實是現實主義的,她是通過虛構來直接抨擊現實,主要是人心的現實。她慣會東西方混搭,曹雪芹搭配弗洛伊德,京戲配合歌舞劇,臉譜搭配小醜,她懂任何一種讓人醉生夢死,死去活來的方式,猶如茉莉香片,或者第一爐香一般,燒上你的眉間,試探你的底線。

她筆下的情感,不管是白流蘇與範柳原,還是嬌蕊與振保,或者葛薇龍與喬奇喬,都不是圓滿的,都是破碎而帶點邪乎,真實自私又有那麽一點感覺,不知道是相互拯救還是相互毀滅,總之一直在兩端之間拉扯,讓你在碎裂中看得到人性所有的部分,讓你既不歌頌,也難以低看。

這是一個凜冽的女子,看得太透,一個蒼涼的手印。什麽宴饗吃到最後,總會缺少刺激;什麽情,到了庸常總也不堪。大家都是在忍耐著,在分合之間徘徊著,爭吵和鬥爭自不必說,最愛之人也可成為最傷之人,參見《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如何去傷害自己的一雙兒女。

性惡論被愛玲的小說貫穿,無所謂大善,大奸大惡,有的都是人性深處的那些小煩惱。猶如雨後你一定會去踏青,看到優美的男人或女人,一定會浮想聯翩。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背後卻也透著一種尷尬與身不由己。

打碎來看,愛玲寫的除了情事,還有人性。她就是一個禪者,隻是觀察,並不下判斷,她太知道一切都會如此紛繁曲折,纏繞不休,隻有靜觀書寫而已。是段情,你撞上了,確實扯也扯不斷。那遇到愛的人,一定會“如一朵花,低到塵埃裏去”的心跳,宛如在昨天,臉紅上演。

愛玲猶如魔咒,我也是被降伏的人。後來看她的傳記片《她從海上來》,算是誠實地記錄了她的一生。很喜歡趙文瑄扮演的胡蘭成,男子的偉岸與無奈,得誌與落魄,風流與逃跑,全都顯現。劉若英扮的張愛玲,世故有餘,靈氣稍嫌不足。是個命硬而堅強的女子,一直寫作,並且渴愛,但也留不住男人的離開。最後隻身去了美國,遇上第二段戀情,仍是蒼涼收場,最後孤獨地終老。

看到愛玲晚年在美國的各個公寓搬來搬去,是個疲憊而喪失安全感的老人,無人知曉,隻有一些中國朋友會來幫助和接濟。會有很多信件從大陸寄來,有時都來不及查看。她日漸蒼老,寫作也沒有多少繼續。每天隻是昏昏沉沉,一個人在房間裏輾轉度日,猶如少年時,父親關她的那個房間。

人始終走不出那個童年的房間,而一所房子有時就是母親子宮般的東西,庇護著你的平安。愛玲和逃難中的胡蘭成決絕分手離婚後,打掉了和他在一起的孩子,所以也就沒有後代。後來的賴雅是個老人,體弱多病,兩人在美國的作家營認識,有短暫的溫暖戀情,但最後還要靠愛玲寫作接濟。

臨死前,愛玲仿佛聽到父母在耳邊呼喚,非常遙遠,似有若無。那對給她一生帶來坎坷情運的始作俑者,也就是她的父母,為了自己的需要而離異。孩子跟著後媽吃過不少苦頭,導致愛玲後來和父親幾乎斷絕父女關係。隻能和姑姑一起居住。這大概是導致她那種疏離而空漠性格的原因。

奧修說,生命從一出生,就是走向死亡。死亡一直在你的裏麵存在。直到它最後的到來。“如果死亡就是命運,那麽整個生命都變成為它的一種準備或一種訓練。它是你內在的核心,它跟著你一起生長,然後有一天它走到了頂點,有一天它達到了花開。此時你就消失而退回到源頭。”

在常德公寓前麵,它真的猶如上海任何一個公寓一般普通。我們停留了一陣子就離開了,我無話可說,隻是想借此懷念一位女子以及她生命曾經的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