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化解突發事件的傷害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說過:“凡是重大事件,其後果往往難以預料。”

所謂的重大事件指的是突發事件,也就是天災人禍,指無法預測的自然災害與人為操作的失控社會危機。比如疫情、無法招架的崗位變動、家庭中突發的狀況……在每一個普通的日子裏,我們無法預知突發事件的發生。當突發事件真正來臨時,普通人都會有深深的無力感。

消極情緒會伴隨突發事件出現

突發事件會破壞我們關於安全感、控製感、尊嚴等方麵的感知,因此我們會變得更加焦躁和警醒,也可能出現睡眠、注意力、記憶力等方麵的失調,以及情緒上的一些變化。

比如,有些人的情感會變得麻木或過於強烈,對事情的判斷力下降,或出現一些過激的行為;有些人目睹或親身經曆可怕的事件後,會不受控製地回想事件發生時的情景,並伴有極度不愉快的情緒,這種現象被稱為“閃回”;還有些人經曆意外事件後,情緒變得很敏感,會回避與突發事件相關的一切事物,這是經曆過消極情緒後,大腦為了保護自身,自動提高了警覺性。

雖然我們都知道不可抗力因素引發突發事件的概率極低,但是當地震、空難、疫情等事件發生的時候,人們對不可預知的事情,仍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情緒:

? 憤怒

比如遭遇了從未想過的不公待遇,看到了突發的惡性新聞事件,無論作為親曆者,還是打抱不平的路人和看客,我們都深切感受到了憤怒。對於暴力和不公的突發社會事件,憤怒成為我們首要的情緒反饋。

? 悲傷

麵對親人或者朋友的突然離世,我們容易陷入悲傷的情緒無法自拔。一個讀者寫信告訴我們,在她高二時,母親突然在北京去世,在老家念書的她沒來得及見上母親最後一麵。至親的離去,對她心理的影響極其深遠。雖然她時刻被教導要成為堅強的女生,但是內心的悲傷使她長期處於一種情緒的應激狀態。她變得沉默寡言,時不時落淚,看到親戚扔掉爛了的水果會情緒崩潰地大喊大叫,隻因為那是她媽媽喜歡吃的水果。

? 焦慮

麵對突然發生的疫情,人人都被打得措手不及,徘徊在失業邊緣的來訪者小李每天都處於焦慮中。在溝通的過程中,他也不時念叨要是沒有疫情就好了,不然可以過得順風順水,哪兒至於每天渾渾噩噩、擔驚受怕。其實早在高考的時候,他就已經經曆過突發事件導致的焦慮情緒。高考前他突然失眠,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讓自己睡得更踏實,他吃了半粒安眠藥。但是藥都是有副作用的,他不幸中招所有不良反應:嗜睡、頭暈和惡心,整個人處在一種低迷的狀態,高考四場考試,他因為睡眠不足有三場沒能及時完成。原本隻是應對高考突發的焦慮失眠,卻因為沒有采取正確的方式,影響了自己的成績。

? 恐慌

近幾年經常能聽到航空器飛行事故,許多人都對飛機產生了莫名的恐慌,生怕自己在哪次飛行過程中就發生了意外,甚至那段時間還掀起了一陣不小的退票風波。

其實在突發事件發生後,出於自我保護,我們會本能地產生一些焦慮和恐懼心理,對自身發展而言,適度的情緒反應對我們是有益的。

首先,它可以作為一個出口,宣泄我們的一些心理恐懼;其次,它也可以讓我們產生應對外部困難的心理預警。

當然,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焦慮或恐懼的狀態下,我們就容易陷入不良情緒中。此時原本可能存在的一些焦慮被觸發,會對我們自身的身心、社交、工作等帶來持續的消極影響。

處理不當會讓消極情緒蔓延

在通常情況下,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為生活環境是安全有序、可以掌控的。而這些不可預知事件的出現打破了這種預期,事情的發展也超出了我們的應對能力。情緒處於高度**狀態時,很容易出現應激反應。

古羅馬著名哲學家塞內加認為,意外事件的發生和我們的負麵情緒之間存在某種因果關係。當我們麵對已經得到的東西卻在瞬間失去的時候,那種意外對情緒的衝擊會更加明顯。如果我們無法對當時的感受正確命名,或者被他人錯誤地告知要忽略或摒除情緒,就會導致前麵提到的那些不良情緒出現。

在突發事件麵前,感受到自己的憤怒或者悲傷,其實是情緒在告知自己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因此,讓人們逐漸地覺察到自己的感受,是幫助我們確認自己處於突發事件困境中的第一步,然後我們要學會調節和運用情緒,必要時也要掌握轉換情緒的能力,這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恢複健康的心理狀態。

如何處理這種類型的消極情緒

在突發事件發生後,人們都會陷入情緒的低穀。這裏有一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減輕或者調節不良情緒。

? 利用係統脫敏法,學會中和痛苦情感

係統脫敏法由心理學家約瑟夫·沃爾普所發明,具體操作如下:

在準備階段,先做一個沃爾普所稱的個人焦慮等級序列:列出數個引起焦慮的具體環境,根據輕微到重度的程度排列;

下一步,通過階段放鬆練習和活動,讓我們的肌肉達到正常放鬆的程度,然後再促使我們達到深度的放鬆,去想象一係列焦慮狀態逐漸升級的情勢和環境;

不管我們感受到任何形式的焦慮,都可以伸出一隻手,這時,就需要我們的親朋好友,也就是讓我們感覺最有安全感的人,過來幫助我們進入一種更深層的心理放鬆狀態。

最後,通過重複訓練和放鬆,等到不再引發焦慮情緒後,我們再進入另一個引發更多焦慮的環境,按照上述方法將其產生的焦慮全部消除。

通過進行這種“焦慮製造”與“深度心理放鬆”的活動,我們便學會了如何同焦慮和恐懼做鬥爭,也就成功擁有一個強有力的武器。一旦痛苦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和釋放,它就會逐漸煙消雲散。

? 物理脫敏,心理補償

為了避免觸景生情,我們可以暫時離開原本的環境,這樣有助於擺脫痛苦,恢複內心平靜。然後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事情上去,或把精力轉移到能夠做好的事情上,以獲得心理上的補償和滿足。

預防壞情緒最好的藥方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規諫。因此,我們可以主動向親朋好友傾訴內心的痛苦,以此來獲得最大化的心理安慰。傾訴、共情、相互支持以及鼓勵,這些方法可以極大地減少個人獨自去承受負麵情緒的壓力。

我們也可以尋求心理疏導,通過心理醫生的勸導、啟發、安慰和教育,使我們的情緒、認知和行為等發生良性變化。

遭遇突發的不幸或委屈時,痛哭也是有效的心理救護措施之一。它能使不良的情緒得以發泄和分流,釋放後我們的心情會變得輕鬆愉快。

? 補充糖分,學會放鬆

糖分可以減緩壓力導致的低血糖,我們在焦慮時可以適當地攝入蜂蜜水。同時我們要養成合理的膳食習慣,均衡營養。如多吃粗糧和蛋白質類食物,幹稀適當,細嚼慢咽,避免吃得過多或過少,減少咖啡、茶、可樂等含有咖啡因的飲品的攝入。

睡前我們應減少看手機或者其他電子產品的時間和頻率,並做一些放鬆的事情,使自己的身心都處於鬆弛的狀態。應避免負麵信息引發激烈的情緒反應導致大腦皮層興奮,從而幹擾到睡眠。平時我們可以聽聽輕柔的音樂,看看輕鬆的節目,同家人玩玩棋牌類遊戲,適當開展一些室內外體育運動,這樣可以有效地轉移注意力,避免陷入突發事件導致的負麵情緒當中。

季羨林曾經說過:“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也。”

經曆過突發事件的人,心理恰恰會變得平衡和諧。因為他們認識到了生命的無常,暇滿的難得。時間會撫平人們經曆過的苦難,未來的希望會催促我們保持奮進。

與其沉溺於突發事件帶來的恐慌與焦慮中無法自拔,不如放鬆身體,找回情緒的控製權。不要因此上咖啡因和酒精的當,它們並不會成為你的避風港。把大難題拆解成小問題,把人生想象成一場冒險。突發事件隻是人生遠洋路上的一塊礁石,觸礁時不必害怕,也別絕望地等著船沉沒。讓我們努力自救,重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