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積極應對生活的變化
知乎上有個問題:“如何應對快速變化的世界?”瀏覽量超過十萬,證明世間許多人都在追尋此問題的答案。
回顧當下,人的一生都在變化中度過。有些是因為外界環境變化,比如時光流逝、四季變遷……而有些變化則是人為主動發起的,比如他們想變瘦、想更換工作、想開啟或結束一段關係……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道家就已提出變化之道:
每一件事物都遵循各自的道路變化發展,事物會隨著內外的因素不斷做出調整。剝離舊有的軀殼,萌發新生的血肉。這是事物本來的麵目,也是它無比精彩的所在。我們無法改變這一規律,隻能去順應萬物的變化。
去接納無法阻止的變化
《周易》說:“凡益之道,與時偕行。”事物要增益,一定是與時俱進,不斷變化和發展的,人也不例外。變化催生更新迭代,而我們的力量無法阻止事物的變化,唯一能做的就是接納外部條件的變化,引導內在情緒呼應外部變化,做出自我改變。
縱觀我們人類的發展史,當初在地球環境變得惡劣的時候,我們的祖先不斷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他們在接納變化時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借助大自然的力量來為自己服務,從而克服困難,渡過難關,並成功繁衍後代,這才有了如今的我們。而那些不適應環境變化的生物早已滅絕。
滅絕的生物代入現代社會裏,就是那些破產消失的企業。有人說過:“直到破產,柯達製造的也始終是最好的膠卷——隻是在變化的時代中,不再有人需要它。”柯達本可以在變化中轉型,但他們並沒有做出改變,因此被淘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那些不能接受變化的人或事物,終將被社會拋棄。而那些故步自封、摒棄變化的習慣也會限製我們成長。如果我們害怕和拒絕改變,最終後悔的一定是我們自己。
有個朋友說起他的經曆,當初他因為心態不夠穩定,發揮失常而高考落榜,沒有進入理想的重點大學。麵對逆境,他沒有自暴自棄,在大學生活中,他更加努力學習。為了考一個證書,他可以每天學習長達15個小時,最後終於如願以償,剛畢業年薪就高達30萬元。雖然他的大學背景不如一些名校學子,但他在接納變化、改變自我的過程中,擁有了錦繡前程。
改變是短痛,故步自封是長痛。接納變化而改變的人,堅持了痛苦,收獲了成功。改變雖不容易,但同時它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生命中成長的機會。隻有積極尋找變化,主動接受變化,適應變化,不斷地改變自己,才能擁有更好的發展,才能破解生命中無法掌控的變化。
接納變化是一種勇敢的表現,如果現下的你還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不妨退一步,在心裏給自己一個延遲暗示:變化遲早會來的,這是我們不得不去麵對的一個現實。這樣我們就不會畏懼變化,而是能夠以平常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未知的變數。
生命是在變化中前行的
人這一生,會在成長、升學和生老病死中經曆變化。
成長中的變化對我們來說其實並不陌生。比如,因為某種變化需要從小時候一直居住的地方搬到另一處居住。也許會因為爸爸的工作調動,全家不得不從東南沿海的城市往北遷移。這次搬家,給你帶來全新的生活環境,包括陌生的夥伴們以及截然不同的氣候與風俗習慣,你的情緒和心理也在外部條件的變化中不斷進行自我調整。
我們也會在升學中經曆變化,比如在學習上從滿分到不及格的失意。小時候的自己總能在考試中獲得滿分,年級前幾名更是不在話下。然而到了高中,隨著學習難度和深度的變化,開始在各種考試中吊車尾,學習成績的巨大變化讓人情緒跌宕起伏,充滿落差。
我們還在生老病死中經曆變化。也許在某一天,陪伴自己多年的親人會因為生病或者意外去世,我們會感到悲傷;或是將來自己結婚,喜獲麟兒,我們會感到幸福;甚至曾經強健的身體也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得羸弱多病,讓我們憂心忡忡。這是因為人生在世離不開“生老病死”四個字,在這些生命的消逝與誕生中,我們體會到了情緒的變化。
不隻如此,我們的心境也在變化。小時候,我們總是在期待假期,期待長大後自由並快樂的時光。然而成年的我們慢慢失去了對這些美好的向往和憧憬。我們終日忙於自己的瑣事,變得成熟。
有位名人曾說過:“有生就有滅,有聚就有散,這不過是事物平常的狀態。堅強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會繼續。”
的確,在生活的變化中,我們也收獲了不一樣的自己。十幾歲的自己身上戾氣很重,叛逆放肆、張牙舞爪、不知天高地厚,如今卻能夠在歲月靜好中沉著應對。時間讓我們不再稚嫩,也讓我們更清晰地明白了成長的真諦和意義。我們內心的情緒逐漸變得平和,也學會了坦然接受自己。
應對變化的方法
這個世界充滿著變化,而麵對未知時,我們應該如何順應變化呢?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告訴我們:“你不能隻是繼續做以前行得通的事情,因為你四周的每樣事情都在變化。想要成功,你必須站在變化的前麵。”
要知道,自我轉變是極其不容易的,我們都有一種防禦機製,讓我們本能地追求穩定和可控,排斥改變和風險。
因此,我們將給出幾條有關變化的應對法則,讓我們正確應對變化,讓變化成就自我。
? 第一種方法,分析變化,避免固化思維。
麵對這些變化,首先,要區分哪些是我們不能控製的,哪些是能控製的。對於能控製的變化,我們要積極把握。其次,要避免絕對化的思維,我們要主動去屏蔽一些不能改變的變化,以減少變化對自己生活的幹擾。可以暫時將無法屏蔽且無法控製的事情寫下來,放在一邊,再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
? 第二種方法,從變化中總結經驗。
很多變化是重複出現的,總結經驗很重要。曾有專家介紹過一種“PDAC”形式的問題解決與經驗總結流程:首先要有計劃(Plan),找出問題,選擇方法,製訂計劃;其次要執行(Do),努力執行計劃,實現目標;再次要實施(Action),積累經驗,吸取教訓;最後要檢查(Check),反思過程,修改計劃。
靈活運用這個模型,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麽層麵的變化問題,我們都可以按照這四個步驟去處理。
? 第三種方法,“拍攝”心理免疫X光片。
這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所發明的心理療法,我們需要拿出一張紙,在上麵寫四行字:
第一行: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需要寫行為目標,是可通過具體化行動切實達成的)
第二行:自己正在做哪些和目標相反的行為
第三行:這些相反的行為給自己帶來了哪些好處
第四行:自己內心的重大假設是什麽
寫到這裏你會發現,心理免疫X光片其實就是深度剖析自我的對話,通過分析來發現自己內心深處隱藏的阻礙,認清所擔憂的因素,從而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做出改變,方能駕馭變化。我們不能將希望寄托在環境或他人會為我們改變的不理智想法之上,而是要做到改變自己。提高自己的認知,改變自己的思維,才能跳出讓我們不斷被消耗的怪圈。與其讓變化打敗自己,不如自己改變情緒狀態,順應和製造變化,找到變化中的機遇。隻有這樣做,才能讓我們更快地擺脫逆境,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