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 應對孤獨感的積極策略
現代社會中,每個人似乎都是孤獨的,孤獨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明明車廂裏人潮擁擠,可冷漠的神情,與世隔絕的耳機,看著手機的眼神,無不彌漫著孤獨。尤其是在成年之後,每個人的生活都寫滿了“不易”二字,壓力越大,越容易產生孤獨感,周遭的車水馬龍、燈紅酒綠,隻會將孤獨放大,直至無處盛放。
“孤獨”這一表述,最早來自醫學,用來表示人際交往以及情感表述方麵的功能障礙。之後,美國學者羅伯特·韋斯提出,當一個人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時,會產生一種情緒,他將其稱為孤獨感。孤獨是一種主觀上的感受,是一種與社會群體割裂開的消極狀態。
孤獨的種類有哪些
我們將孤獨分成三種,第一種是外界環境造成的孤獨,稱為“社會孤獨”。
人是群居動物,一旦我們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孤獨感就會油然而生。除此之外,一些人的故意孤立或者排擠,也會讓被針對的人產生孤獨感,這兩種都是因外界環境變化而產生的孤獨。
有一位朋友說,高中時因父母工作變動,她轉學到了北方,她一個南方姑娘在北方非常孤獨。雖然她很欣賞北方人的豪爽大方,可也有很多非常不適應的地方,她覺得食堂的飯盤太大了,她覺得洗澡的地方沒有單間太別扭了,甚至連幹燥溫暖的室內她都覺得不舒服。種種不適令她產生了很深的孤獨感。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半年,直到她在學校交到了好朋友,並在大大小小的鋼琴比賽中拿了些獎,這漸漸幫助她融入了集體,孤獨感也隨之一點點消散了。
第二種,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孤獨。三毛曾說: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裏的參與,於是,孤獨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們惶惑不安。
網上有一張孤獨自測表格,按事項將孤獨分成十個等級,最低級的孤獨是一個人去超市,最高級的孤獨是一個人去做手術。當我們不考慮測試目的,而是單獨去看其中的事項時,像逛超市、去餐廳、去咖啡廳以及看電影,其實大多都是可以一個人完成的,即使有朋友我們平時也常常會選擇一個人做一些事。
孤獨感的強烈程度取決於個人的主觀感受。有的人享受孤獨,反而不願意因為別人打亂自己的計劃;而有的人,隻要一個人待著,就會感到孤獨,心理學家稱這種感受為“情感孤獨”。當情感需求得到理解和滿足時,這種孤獨感就會消失。
第三種,是成長帶來的孤獨。
在自傳體小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裏,女主人公從小生活在一個近乎病態的家庭裏,專製的父親不讓她接受教育,暴躁的哥哥常常對她進行虐待,隱忍的母親對一切都熟視無睹。女主人公想要擺脫這樣的原生家庭,唯有偷偷讀書。可越是讀書,越是了解自己家庭的可悲,與家人思想觀念上的距離就越遠,女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就越孤獨。
成長總是伴隨著孤獨,像宮崎駿說的:“不要輕易去依賴一個人,他會成為你的習慣,當分別來臨時,你失去的不是某個人,而是你的精神支柱。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學會獨立行走,它會讓你走得更坦然些。”我們長大的過程,就是慢慢從熟悉的環境中剝離出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向外探索,思想隨之轉變,與從前的環境在各個方麵都會增大差異,自然會滋生孤獨感。
自我關懷能夠改善孤獨感
徐誌摩說: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們來時是一個人,去時還是一個人,孤獨,是相伴我們最久的情緒。不要懼怕孤獨,通過認識自己來改變對孤獨的認知,進而與之和解,改善孤獨,也享受孤獨感。
自我關懷是一種積極的自我認知態度,是一種當我們處在不利情景中時,對自己消極的狀態能夠保持開放和友好的態度,安撫負麵情緒,關心自己的能力。通過自我關懷,我們可以正確認識孤獨這種人人都會有的情緒,從而與它和平相處。
對待孤獨和它所帶來的痛苦,我們可以采取靜觀其變的態度,不評判,也不刻意忽視或誇大,心理學上稱之為正念療法。讓我們靜坐下來,跳脫出自己的身體,以旁觀者的視角來審視自己。去回憶各個年齡階段的自己,那些無助的時刻,或是努力為了夢想拚搏的時光。然後抱抱自己,感謝一直在向前走的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自我關懷的過程就是接納自己的過程,不要去評價自己,那些錯誤或誤會,都是你人生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尋找支撐自己的信念。孤獨時,會有一種自己處在全世界中卻孤立無援的感覺,這時候,就需要支撐。這個支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一個你想起來就覺得溫暖的人,一件回憶起來都能感到溫暖的事情。
有位來訪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獨自一人來深圳打拚,每每想家,或者累到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拿出奶奶給自己縫的香包。密實的針腳,略微粗糙的質感,都讓她感到心安和溫暖,心底的孤獨感也散去大半。
蔣勳在《孤獨六講》中寫道:“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孤獨也意味著一段難得的獨處時光,我們可以利用好這個時間,充分審視自己,理清思路,看清腳下的路和身邊的人,為日後的人生做好規劃。”
排解孤獨的幾種方法
孤獨並不一定是無法忍受的,有時候,孤獨也能夠教會我們該如何與自己相處。掌握排解孤獨的方法,也是掌握了一種自我提升的方式。
1.寄情於物。
當人專注於某一事物的時候,可以進入“心流”狀態。這種狀態下的個體不願被外界打擾,精神高度集中,會有很強的興奮度和充實感,如此一來,就算是一個人待著,我們也不會感到孤獨。比如說閱讀時我們就很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當你讀書的時候,能夠置身書籍的世界之中,感受閱讀的力量。很多朋友都表示,自己在家看小說的時候,不知不覺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根本不會感到孤獨,反而很享受一個人的時間。
因此,想要排解孤獨,我們可以培養一個興趣愛好,當然這需要是一個積極且促進心靈成長的愛好。明代文學家張岱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這裏的“癖”就是興趣愛好的意思。沒有任何愛好的人,往往缺乏深情厚誼,與之深交需謹慎。
2.豐富內心,獨立於世。
實際上,很多人對生命的思考,都是在孤獨時萌生的。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就將孤獨上升到了美學的境界,一個人在林間小屋裏生活,遠離城市的繁華和世間的喧囂。當我們不再懼怕孤單時,就是能夠坦然接受獨處這一事實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有大把的時間去思考人生的時候。
周國平說:“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則自足。”孤獨將會和我們相伴一生,與其揚湯止沸,倒不如順勢而為,做個享受孤獨的人。
3.行動起來。
前兩個方法是心理層麵的,第三個則是具體的行動,有孤獨感的人可以積極參加社交活動,先選擇與相熟的人同行,再試著和不熟悉或陌生的人聊天,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從出生到死亡,孤獨感一直在我們左右,但這並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我們對社會關係的一種需求。這也是為什麽當我們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後,孤獨感便會減輕。
孤獨,並不單單是無人問津的悲涼,也可以是默默無聞的堅持。隻有感受到孤獨,才能夠學會珍惜相聚和團圓的美好,這也是人生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