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獲社區的道德聲音

最後,我們必須幫助我們的社區重新獲得社會學家阿米泰·埃齊奧尼所說的“道德聲音”。埃齊奧尼寫道:“社區用道德聲音與我們對話。它們有權對其成員提出道德要求。”埃齊奧尼闡明了我們現在不願“提出道德要求”的傾向如何侵蝕我們的社區及其成員的日常道德反應。他舉了一個令人信服的例子:一位精神病學家認為,醫生不應該要求一個人進行哪怕是無風險的骨髓捐贈,以拯救其兄弟姐妹,因為當這個人拒絕這樣做的時候,他或她可能會感到內疚。埃齊奧尼的回答是:“如果他們拒絕,他們應該感到內疚。”

一些社區能夠為現在的青少年提供保護和指導,但當前不願意提出道德要求的傾向是我們無法保障這樣的社區正常運行的核心原因。我們不願為別人的孩子負責,也不指望別人照看我們的孩子。此外,我們很少向孩子表明,我們希望他們為社區中的其他人的福利承擔責任。我們對孩子福利的關注越來越多地轉移到了他們內在的感受。我們關心地問孩子是否舒適,是否負擔過重和壓力過大,是否自我感覺良好。我們已變得不習慣於問他們是否負起了責任,是否對世界作出了貢獻,或者,用一個老掉牙的詞來說,是否勤奮。我們不願讓他們感到“內疚”。如果我們真地關心他們的福祉,我們就不應該向他們掩飾我們的道德情感。

清晰地傳遞社區的道德聲音有助於孩子尋求指導,形成他們自己的觀點。社區的道德聲音將期望傳遞給所有的社區成員。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會努力實現這些期望。他們會集中精力去實現這些期望,努力獲得相關的技能,並相應地選擇朋友、興趣和活動。對於孩子的發展來說,沒有什麽比周圍人對其不抱任何期望更不利的了。沒有什麽比在鼓勵和支持下表達很高的期望更能鼓舞他們的了。這就是“青少年憲章”的要義。明確的期望是向孩子們傳達標準的主要渠道。

對孩子們不抱任何期望的社區將會發現,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標準低下,自製力差,幾乎沒有個人或社會責任。始終對所有孩子抱有很高期望的社區,會看到他們擁有很高的標準、抱負、社會意識和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意願。

不願意“提出道德主張”的傾向剝奪了社區的道德聲音,它與現代文化的相對主義密切相關。由於人們對標準的普遍性失去了信心,因此他們不願把這些標準強加給別人。這種傾向對建立青少年憲章形成了可怕的阻力。我們怎麽能敦促孩子接受一種可能隻反映了我們自己偏見的觀念呢?我們怎麽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遵守可能隻是眾多選擇之一的某一套行為準則呢?如果我們不相信青少年憲章的指導原則將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們就不可能建立青少年憲章。這種觀念已經被一個不斷被提出的煩人的問題削弱:社區應該表達誰的道德聲音?

當然,這個問題假設了觀點的多樣性,以及由這種多樣性導致的某種程度的衝突。我們既不能否認多樣性,也不能否認衝突。現代社會本質上是多元的,社區已不能再一概而論。從很多方麵來說,這是一件好事。世界各國的曆史,包括美國的曆史,均表明文化多樣性對一個社會的發展有多麽重要。對於民主社會來說,多元化的辯論和觀點對社會進步至關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多元化的民主社會不能在基礎領域達成共識。一個社區的青少年憲章正是需要達成這種共識的一個基礎領域,無論社區怎樣多元化。

當我在本書中抱怨我們社會的政治討論的兩極分化時,我特別提到了一種錯誤的方向:與育兒、教育和青少年有關的問題被不必要地政治化了。政治討論在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都很有價值,作為一名公民,我對此表示歡迎。但是,對構成文明生活基礎的核心假設爭論不休,卻會適得其反。所有社會擁有的最重要的核心假設之一就是它對青少年的目標和期望。作為一個社會,我們確實對青少年有一套共同的目標和期望。我們希望他們善良、正派、禮貌、誠實、公平和負責任。我們希望他們有能力和自製力。我們必須相信,幫助他們成為這樣的人是我們年長者的責任。

事實上,這些核心假設並沒有太多爭議,但我們對於如何圍繞它們來行動卻存在著很大的困惑。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它們,還是把它們默默裝在心裏?我們應該期望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去擁護它們,還是對別人怎麽做不做評判?我們應該把這些假設確實當作“假設”來看待,還是繼續對它們進行爭論?我認為,造成這種困惑的原因是我們尊重民主進程,尊重不同意見。這種尊重是可以理解的、值得稱道的,但它用錯了地方。在民主社會中,即使最可能引起分歧的辯論通常也是合法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都是可以爭論的。鼓勵青少年培養品格和能力,充分發揮他們的智力和道德潛能,像這樣的標準就是不可爭論的。基礎標準之外的東西可能會有各種變數,我們當然可以討論。但是,我們不應該表現得好像我們的成人社會在基本問題上莫衷一是。我們不應該表現得好像我們無法認同這樣的觀念:孩子們最好用非暴力的方式而不是暴力來解決矛盾;孩子們說實話比撒謊和作弊更好;孩子們在學校努力學習比遊手好閑更好;孩子們尊重父母和同齡人要比蔑視他們更好。我可以提供更多這樣的例子,本書的所有讀者也同樣可以。以上就是我要表達的觀點。

社區必須重新獲得他們的道德聲音,並用有利於促進年輕一代品格發展的方式來表達這些聲音。要促進青少年的道德發展,社區表達道德聲音應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1. 表達必須來自多種源頭。隻要有可能,父母的信息應該得到大家庭、老師、同齡人、社區輔導員、體育教練和教堂等的支持。多重表達的累積影響將遠遠超過任何單一來源的影響。多重表達不僅可以增強彼此的可信度,還可以幫助青少年理解在不同的關係和環境中追求道德目標的不同方式。

2. 各種表達相互之間必須保持一致。父母、老師、同齡人和其他人應該對青少年提出大致相似的目標和期望(如上所述,我在這裏指的是核心目標和期望,而不是指成年人存在分歧的各種政治和文化問題—在這些問題上,我們應該敦促青少年做出自己的決定)。社區對青少年的基本目標和期望的一致性,是富有建設性的青少年憲章的本質特點。

3. 社區表達道德聲音的方式,必須能夠搭建通往青少年興趣和能力的橋梁。隻有這樣,青少年才能實現有效的社會化。搭建橋梁意味著以青少年能夠理解的方式傳達標準,讓他們參與能夠反映這些標準的引人入勝的活動和體驗,並與他們建立能夠體現這些標準的關係。

這三個原則加在一起創造了強有力的條件,足以影響青少年的個人發展。這些原則為道德觀點的形成提供了一致的、多樣化的指導。這三個原則也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來強化他們的道德動機和習慣,因為這些原則蘊含在積極的體驗和口頭信息中。

正如我在本書的前麵部分和其他地方所闡述的那樣,隻有行動和反思相結合,才能確保形成持久的道德責任感。那些被鼓勵承擔真正的責任和為他人服務的孩子,那些在誠實、關愛和公平的關係中長大的孩子,那些懂得自己和他人所做選擇的道德意義的孩子,將是迄今為止最有可能對道德目標做出終身承諾的孩子。任何按照這樣的標準養育青少年的社區,僅靠自己就能夠良好運轉,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