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我們的學校
現如今,我們談論教育幾乎不可能不提及改革的想法。空氣中彌漫著各種改革的概念,它涉及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麵麵,包括從資金來源到教學內容。管理學校和進行融資的方式、上課時間的長短和順序、教學實踐、課程內容、考試程序和老師培訓方式,都在進行重新審核和設置。現在,在教育領域,變革已成為人們的一種共同假設—自相矛盾的是,變革本身現在成了一種新的正統觀念。
現在的許多改革想法都是由社會政策製定者提出來的,他們關注的是機構的經濟特征以及變革這些機構可能帶來的好處。“擇校”是這種解決方案的典型例子。擇校背後的驅動力是釋放自由市場的力量。通過讓父母自由地選擇把他們的孩子送到他們看中的任何一所公立學校,相對好的學校將獲得更多的生源和資金,而相對差的學校將麵臨公共支持被取消的局麵。這樣一來,就會形成一種激勵機製,促使所有學校努力改善自己,因為它們都需要爭奪稀缺的資源。像擇校這樣的解決方案假定改革的關鍵是改變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的動機。該理論認為,如果我們能在自由市場環境中創造一種競爭機製,教育工作者將不得不更加努力。
政客們很快就接受了這些想法,因為這些想法直截了當,在大眾媒體上很容易被接受。為了增加政治吸引力,像擇校這樣的概念也會形成兩極分化的觀點,因為它意味著在我們學校工作的專業人士需要通過競爭壓力來進行激勵。擇校的概念假定父母應該對當地學校施加競爭壓力—這一概念受到了一些人的歡迎,但許多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對此感到厭惡。那些對擇校持懷疑態度的人想知道,大多數父母如何才能獲得有關當地學校質量優劣的可靠信息。也許最有說服力的是,許多人擔心擇校解決方案將把一批孩子留在較貧窮的學校。這會對他們造成什麽影響呢?這些學校將會變得更加貧窮,因為它們現在就捉襟見肘的資源都將會被更有競爭力的學校搶走。
任何簡單而又有爭議的解決方案都會引發針鋒相對的辯論—這是政客們非常喜歡做的事情。不幸的是,像擇校這樣的解決方案,是從抽象的經濟理論衍生出來的,隻有意識形態觀念的飛躍作為支撐。據我所知,沒有令人信服的實證研究來檢驗這樣的核心觀念,即教育機構的激勵條件的改變將直接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這樣的解決方案似乎也不可信。僅僅給老師施加更大的壓力並不會自動地賦予他們更好的教學能力。提高能力除了需要動力之外,還需要教學工具和洞察力。如今,學校教職員工有改變的動力,但許多人缺乏實現這種改變所需的必備工具和洞察力。而且,僅僅在裝備精良、具備競爭能力的學校中推動教育進步肯定是不夠的。我們的所有學校都必須變得更好,因為作為一個社會,我們必須關心我們的所有孩子。如果有一個人落下了,我們將不可避免地付出代價。
一條更有前途的學校改革之路,直接瞄準了我們學校的教學環境。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正如我在第7章中所闡明的那樣,孩子的學習需要有一個指導關係框架,因此老師是所有學校最重要的資源。老師永遠不能被取代,不能被教科書、新的大樓甚或技術進步所取代。歸根結底,如果孩子們要獲得能力和品格,他們就需要與關心他們智力和道德發展的人建立持久的關係。我們學校的任何改善都必須從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獲得這種關係開始。它還必須確保老師擁有有效的觀念和教學工具,幫助他們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當然,我們必須認識到,經濟和社會學因素會影響師生互動,各種製度條件可能會限製或促進教學。但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教學關係永遠是“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即交流學科知識的地方,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地方,培養技能和工作習慣的地方,以及形成終身學習傾向的地方。正因如此,關注課堂教學互動的質量對於確定重要的教育指導方針至關重要,這些重要的教育指導方針是無法僅僅從製度關注中得出的。
教育改革的真正途徑存在於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學校裏有一些結構性變化可以間接地幫助老師的教學能力:例如,將大型學校分成幾個較小規模的學校,增加核心課程的課堂時間,減少老師監管的學生人數,等等。這種結構性變化將改善許多老師的工作條件,從而間接促進他們的教學能力。但是,這些變化充其量隻是讓改進教育成為可能的次要改進:它們本身並不是對學校教育的關鍵“底線”—教學質量—的改進。事實上,平庸的教學可能而且確實會在最好的條件下發生。相反,啟發式教學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從長遠來看,最有效的教育改革將是針對教學的改革。
我之所以說“從長遠來看”,是因為沒有立竿見影的辦法來改變在數代人的工廠式教學模式中養成的教學習慣。就像所有值得做的事情一樣,沒有什麽速效辦法或靈丹妙藥可以在一夜之間把我們的學校轉變成讓每個孩子都全身心投入學習的地方。任何宣稱有速成之法的人,都隻是在推銷“狗皮膏藥”。
改善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既需要我們擁有持久的耐心,也需要我們擁有創新的做法。我們必須樂於嚐試新的方法,甚至進行較大的調整,而不是寄希望於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能立竿見影。首先,我們必須牢記要讓教育對不同背景、才華和興趣的孩子都管用這個核心目標。正如美國最深思熟慮、最嚴肅認真的教育改革家之一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所寫的那樣,學校教育必須成為每個孩子的個性化體驗。加德納認為,隻有這樣,學校才能幫助孩子獲得他們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成功所需的深度理解能力。我們的工廠式學校沒有鼓勵老師進行個性化教學,也沒有給老師提供教孩子學會深度理解所需的教學材料或培訓。要做到這一點,我們的學校將需要采取一些激進的新流程。他們必須借助最新教育研究突破產生的各種創新方法。
在過去的20年裏,教育領域中研究和實踐相結合的新方式讓新的教學法不斷湧現。人類發展研究成果,加上在實踐中不斷嚐試新想法的學校教育實驗,為當前的教育問題提供了一些有希望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的重點是學生—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學校的製度。
專注於教學互動的學校改革者強調,學校教育必須涉及學生的現有水平和他們應該達到的水平。他們意識到,學校教育項目必須基於孩子的天生能力以及他們從自身經曆中獲得的自發興趣。正如霍華德·加德納所寫,學校教育項目的設計必須能夠吸引、滋養和豐富孩子們“未受過學校教育的心靈”—即兒童自發的興趣和對世界的天真看法。因此,傳統發展理論的改革者,包括加德納本人,正在創建關注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重要互動的教育項目。這些項目建立在孩子自己帶到學校的技能和興趣基礎上,同時幫助孩子獲得必要的新技能、強大的新思想和對更多知識的渴望。這種雙行道橋梁的搭建過程—從孩子入學前的能力一直到入學後的學科知識理解—是有效改革學校教育的關鍵。
專注於發展的學校改革者致力於將學校轉變為我們可以用來培養所有孩子的能力和品格的地方。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實現三個目標。首先,學校必須讓所有孩子建立這樣一種人際關係,這種關係既能夠引導他們走向共同的社區標準,同時也能夠個性化地對待他們每一個人。這意味著老師必須對學生提出較高的智力和道德標準;他們必須認識到每個孩子的特殊才華和興趣;他們必須以一種能發揮每個孩子最大潛能的方式來進行個性化教學。其次,學校必須讓孩子參與到能夠訓練其理解能力的活動中來。這意味著,老師必須讓他們的教學既嚴謹又對學生們有意義;老師必須繞開死記硬背的常見課堂陷阱和毫無方向的消遣活動。第三,學校必須堅持明確的標準,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品格。這裏既指學業標準,也指道德標準。學校必須代表社會的最高價值觀,必須期望每個學生在智力和社會行為方麵有出色表現。
正如我將在下麵幾節內容中所闡述的那樣,關注人類發展的學校改革者正致力於采用具有發展前景的(和非傳統的)教學形式,例如“項目教學法”“同伴合作”“交互式教學”和“認知學徒製”,來建立“學習者社區”。此外,評估學生的流程和評判他們表現的標準也被重新考慮:改革者正想方設法以更富有建設性和更尊重學生個體多樣性的方式來評估學生的表現。許多新的方法已經進入了課堂,並逐步將舊的課堂作業加練習冊的教學方式轉變為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和表現的教學方式。甚至一度顯得比較激進的想法,即幫助學生們準備用於自我評估的“學習文件夾”,也激發了一些課堂老師和校長的想象力。
盡管付出了所有這些重要的努力,我們的大多數公立學校仍遠沒有達到教育現在心不在焉的孩子所需要的水平。今天,教育工作者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是廣泛利用各種創新的、具有前景的改革路徑。
本章的其餘部分將考察學校發展研究想要改革的師生互動的三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評估,它既包括老師用來評估學生表現的標準,也包括老師用來評估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測試。評估是一件由來已久的事情,但它現在成了改革者們重新審視的對象,他們對評估的最佳方式和用途得出了全新的結論。
第二個因素是教育工作者傳統上關心的另一個問題:課程,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學校要向新一代傳授的係統知識。在發展理論和研究驅動下的評估改革和課程改革將帶來一種完整的教學方法—一種針對個體學習者的不同天賦、技能和興趣而量身定做的教學方法。
第三個要素是老師傳授知識和道德的方式。考慮到今天的年輕人迫切需要受人尊敬的老師的指導,我相信這是我們所有改革優先事項中最核心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