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的社會化:習慣與反思的統一

關注兒童品格發展的社會化實踐,必須促使兒童形成良好的習慣和認真反思的能力。我們決不能被那些將這兩者對立起來的人分散了注意力。習慣和反思確實是兩個不同的心理係統,有著不同的發展根源。要讓這兩個係統統一起來,我們必須認識到它們之間的差異,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把這兩者對立起來。

習慣深深地根植於兒童的情感和行為反射係統,而反思則源於抽象的認知體係,與兒童的智力能力密切相關。習慣建立在天性基礎之上,並得到多年實踐的支撐,而反思則依賴於假設或推理等洞察力的發展。習慣在行動層麵發展,而反思則在意識層麵發展。習慣是自然而然的,而反思則受決定(以及猶豫不決)支配。習慣是自發的,根植於一個人的直接體驗,而反思則會采用在時空上與一個人所處情形相去甚遠的概念。

習慣和反思都可能是道德行為的來源,盡管這兩者差別很大。習慣支配著我們大多數人的大多數道德行為。總體而言,從童年的早期開始,絕大多數人的社會生活都是和諧的、井然有序的。孩子不會經常性地去搶劫、殺人或撒謊:即使在問題人群中,這樣的行為也屬於特例。孩子通常不會偏離我們的社會規範,其原因是他們通過天性和實踐獲得了關於情感和行為反應的習慣性模式。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在大多數時候,這樣的習慣性模式會引發幫助別人或分享東西等親社會行為,並防止暴力或盜竊等反社會行為。

但在某些情況下,孩子的正常行為模式達不到環境的要求。情況發生了變化;意想不到的新環境突然出現;新的強大**出現;舊的習慣受到考驗,或者變得不再適用。在這樣的關頭,孩子必須訴諸於反思來評估他們的選擇。在人生的關鍵轉折點上,這種反思意識的過程可能是至關重要的。它們產生的深思熟慮的選擇可能引導孩子的道德意識和責任感達到全新水平。

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例子來自安·科比(Anne Colby)和我最近出版的有關道德責任感發展研究的著作。我們在這本著作中描述的23名具有高度奉獻精神的人都有過變革性洞察改變人生軌跡的時刻,使他們能夠畢生致力於追求道德目標。通常而言,這樣的時刻出現在生命的早期,緊隨其後的是反思意識的過程,這個過程會讓他們在其一生當中不斷產生新的洞察和選擇。

例如,熱情的民權領袖弗吉尼亞·杜爾(Virginia Durr)從7歲時開始經曆的一係列事情,幫助她擺脫了自己習慣性的種族主義。在弗吉尼亞的生日聚會上,一個表親侮辱了她喜愛的一個黑人孩子,弗吉尼亞進行了強烈的抗議。隨著這次抗議,弗吉尼亞開始對她從小就習以為常的歧視製度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批判觀念。後來,在念大學時,她仍在為自己不願與黑人同學同坐一張餐桌的傾向作鬥爭。直到她開始與黑人婦女在共同的政治事業中並肩作戰時,弗吉尼亞才完全擺脫了她早期的偏見,開始全心全意地相信種族平等。弗吉尼亞的信念是在數十年的觀察、體驗和反思中形成的。步入中年,當她作為領導人開展給予所有美國人普遍投票權的鬥爭時,她才收獲成果。

根據自覺的道德反思做出新的行動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並且是值得注意的,因為它們常常會影響先前的發展軌跡。然而,它們在人的一生中還是比較罕見的。相比之下,習慣性反應則會頻繁產生道德行為,人們早已對此司空見慣,熟視無睹了。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所有作為與不作為的道德行為—母親照看自己的孩子、敬業的老師幫助她的學生、男子拒絕偷乞丐的東西—通常都是通過習慣性的情感和行為過程產生的。正因如此,道德生活是建立在習慣基礎上的;盡管在弗吉尼亞·杜爾的例子中,道德生活有時候可能會通過反思來進行調節。

在對具有較高道德責任意識的人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他們會自發地、不假思索地履行責任,就好像出於習慣的力量。即使他們最勇敢的行為,也帶有“自覺”的特質。這實際上類似於大多數人在做出普通的道德行為時的行為模式。道德水平較高的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將這種習慣性的道德模式應用到了他們最深遠的社會願景中。他們的道德情感很快就會被他們觀察到的東西或經曆的事情所觸動。一旦他們的道德情感被觸動,他們就會完全沉浸在他們關心的道德問題中,而且懷著高度明確和清晰的目標。但必須記住的是,反思在他們強烈的—以及最終習慣性的—責任意識初步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自然,年輕人必須學會習慣性地正確行事。道德生活主要建立在良好的習慣基礎上。重要的是,年輕人要學會抵製不道德的**,就像大多數人不會搶劫無助的乞丐或傷害他們心愛的人一樣。但是,當反思根植於良好的價值觀念時,它會支持而不是悖逆習慣性的道德反應。此外,反思是防止人們時而無心犯下嚴重道德錯誤的一種方式。隻有當習慣和反思結合在一起時,持久的道德責任感才成為可能。我們的目標正是在孩子身上培養這種責任感。這個目標肯定會推動我們的社會化實踐。

反思和習慣都是決定孩子道德品格的基本因素。對於那些關心青少年品格的人來說,關鍵的一點不是權衡這兩者孰輕孰重,而是找到同時促進它們發展的方法。單獨促進反思發展,或單獨促進習慣發展,這都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幫助孩子想法整合反思和習慣這兩種不同的心理係統。因為道德發展的主要部分不是簡單地獲得良好的習慣或深刻的反思,而是培養在這兩者之間輕鬆切換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一個人對自己的習慣有自覺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它需要一個人的理論道德信念與其根深蒂固的情感和行為反應係統保持一致。

習慣性的道德行為和道德反思為彼此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對道德問題的反思無法形成道德習慣,但從長遠來看,它可以滋養和引導道德習慣。同樣,良好的習慣可以將反思導向有道德價值的方向。隨著這兩個係統變得越來越協調,它們之間可能會形成更大的相互支持。正因如此,促進這兩者的一致性對孩子的品格發展大有裨益。

沒有單一的方法可以促進這種一致性。相反,隻有多樣化的體驗才能幫助孩子整合道德習慣和反思,並最終培養持久的道德責任感。道德體驗的多樣化對於品格的發展,就像教育的平衡對於能力的發展一樣重要。這種多樣化的體驗包括直接參與道德活動,例如服務他人的需要,觀察他人的道德行為,與受人尊敬的同伴和成年人討論道德問題,以及反思道德活動對自我認同感和目標感的意義。正式的、傳統的宗教或精神教育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世界上超然的道德問題的意識引導也發揮了作用。在第8章和第10章中,我將結合孩子的家庭和社區背景來闡述相關原則。

自覺的道德反思和習慣性的道德反應相結合,有可能最終實現自我意識與道德意識的統一。同時,它也有可能讓當今許多孩子遠離困擾他們的空洞的自我提升。

習慣和反思的整合包括了人們對道德活動做出反應的各種智力和行為方式。反思為習慣提供了支持和觀點,而習慣性反應則為反思提供了內容和形式。這是一個強有力的組合,既卓有成效,又鼓舞人心。這種整合促進了我在本章中闡述的所有重要發展過程:目標轉變、溝通和責任感。它促進這些過程的方式是創建前後一致的行動和反思係統,既支持又挑戰孩子們道德責任感。單靠習慣或反思都不能做到這一點。習慣性的行為本身會導致發展停滯;而沒有根深蒂固的習慣作支撐的反思則會導致矛盾或被動。當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孩子的道德責任感才能真正地永葆活力—也就是說,它們不僅能夠持久生存,而且還能夠不斷發展。

反思和行動的整合依賴於統一的信念係統。這種信念係統必然體現在指導孩子作出人生選擇的所有認知和行為體係中。它必然體現在習慣層麵、判斷層麵以及反思性的自我理解層麵。這種信念係統必然非常有說服力,既能保護穩定的責任感,又能引導每個係統的動態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持續的道德發展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