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和學習的天性

1.孩子們在挑戰中茁壯成長。孩子們總是在尋找機會獲得技能和證明自己。他們的動機是“對能力的渴望”,就像對食物的渴望一樣。當孩子們麵臨充分考驗他們能力的挑戰時,他們會充滿活力和熱情地回應。當孩子缺乏這些挑戰時,他們就會變得沒有安全感,變得麻木不仁。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幫助孩子避開“有壓力的”要求,比如達到高標準的學業成績,這會給他們創造一種真正有壓力的環境。這會挫敗他們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天然欲望。

2.孩子們對生活的奧秘感到好奇,而且能夠理解有關重大問題的嚴肅討論。對大多數孩子來說,甚至連有關死亡的問題也令他們感到著迷,而不是令他們感到不安。事實上,坦率和公開地討論死亡問題並不會讓孩子們感到不安,相反很多成年人自認為可以保護孩子們感情的小聲而神秘的交談卻會讓孩子們感到困惑。在公共或個人災難發生後,當憂心忡忡的專業人士為兒童安排專門的谘詢時,他們往往會驚訝地發現孩子對這樣的災難表現出滿不在乎的態度。然而,事情的真相是,兒童比成年人更不可能受到災難的困擾,其部分原因是兒童的心理適應能力很強。孩子需要的不是情感谘詢,而是深思熟慮的、實事求是的答案。最能激發其積極性的是他們的好奇心,而不是情感上的安慰。為孩子們過濾真相,甚或對他們屏蔽真相,往往會產生事與願違的效果:它會讓孩子更害怕未知的東西,而這是不自然的。孩子們會被現實世界的新聞所吸引,而不是感到受威脅。事實上,這種品格是每個孩子遺傳的適應性的一部分。

3.孩子們能快速適應變化,不容易受到傷害。當用來表示心理傷害時,“創傷”一詞是英語語言中使用最頻繁的詞之一。從字麵意思上講,“創傷”一詞指的是由某種傷害造成的永久性損傷。當然,在身體遭到攻擊後,這種情況有時候會發生,比如頭部遭受重擊會造成不可逆轉的腦損傷。真正的心理創傷是非常罕見的,對兒童來說尤其如此。例如,據我所知,在家庭破裂、正常死亡或生病、收聽新聞廣播、看電影或電視節目、與朋友發生矛盾或其他類似的事件發生之後,都沒有兒童心理創傷的案例出現。當然,孩子們的韌性也不是沒有限度的。在臨床研究文獻中,已經有一些記錄在案的真實的童年創傷案例。這些情況通常發生在可怕的事件之後,比如一個孩子發現自己的父母自殺。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在經曆了令人沮喪的事件後都會很快恢複過來。很多時候,在經曆了情感上的波折之後,孩子會發展出新的優點,特別是當孩子在困難時期得到關心他們的成年人的支持和指導時。醫學諺語說,骨頭斷裂的地方會變得最強壯,這句話也適用於心理發展。

4.孩子們是他們自己體驗的積極詮釋者。孩子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這種方式非常直接,而且對於操縱或欺騙具有很強的抵抗力。這可能是成年人最不了解的兒童特點。大多數成年人似乎持有一種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兒童隻是一個被動的學習者—這種觀點在心理學中已被徹底推翻。孩子們對環境壓力不會不加選擇地作出反應;環境影響作用於他們也不會像圖像作用於相機膠卷一樣。相反,孩子是帶著自己的天性和曆史進入每一個新環境中的;因此,他們塑造了環境及其他們在其中的體驗,就像環境塑造了他們一樣。這意味著“同齡人壓力”、搖滾樂或臭名昭著的電視節目等不良影響不會立即塑造孩子。如果孩子在受到不良影響後變得品行不端,那麽他們品行不端的根源應一直追溯到他們的個人和家庭曆史。遠離行為**的朋友或不健康的娛樂也不可能迅速解決任何問題。隻有當孩子認為這麽做對自己有意義的時候,他們才會做出改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如果你要影響它,你就必須認真地對待它。

我從孩子與生俱來的各種天賦和能力中首先挑出這四種特點來談是有原因的。原因有兩個方麵。首先,在當今流行的關於兒童的觀點中,這幾種特點往往會被忽視。其次,如果忽視這幾種特點,成年人就可能誤以為培養孩子的個人和社會責任不適合他們現在這個年齡,因此不予考慮。如果我們認為孩子會被挑戰壓垮而不是被激起鬥誌,那麽督促他們去取得成就看起來就是危險的。如果我們認為孩子會因為接觸到生活的真相而受到威脅,那麽避免與他們討論重大問題看起來就是明智的。如果我們認為孩子很容易受到創傷,那麽我們就必須保護他們不受各種變故的影響,並謹慎對待他們的感受。如果我們認為孩子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那麽我們就應該讓他們遠離所有我們並不完全讚同的人。總而言之,如果孩子被認為是無能的和脆弱的,那麽要求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承擔任何責任看起來都是非常殘忍的,更不用說要求他們承擔幫助別人的責任了。

所有這些出於好意的警惕創造了一個保護性的泡沫,阻止了孩子們鍛煉他們自己的適應能力,並阻止了他們發展新的技能。更具破壞性的是,它向孩子傳遞出了一種含蓄的信息,即他們沒有能力冒險進入這個世界,也沒有能力承擔任何形式的責任。相反,他們被要求把自己的活動限製在夢幻而有趣的世界裏,因為許多成年人幻想童年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正如我將在第8章中闡述的那樣,今天有太多來自中產家庭和貧窮社區的父母無意中將這些令人氣餒的信息傳遞給了他們的孩子。

人們不禁要問現在的父母為什麽迷信這些信息。把孩子視為無能的和需要幫助的,而不是結實和有能力的,這樣更令人滿意嗎?保護孩子遠離這個世界而不是幫助他們適應這個世界,這樣更容易更省時間嗎?為孩子提供全方位服務(尤其是在現在的小家庭中)而不是要求他們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樣更簡單省事嗎?對孩子的社交生活進行微觀管理,而不是在他們自己走進社交生活的時候提供支持和指導,這樣做感覺更安全嗎?

無論從父母的角度來看這樣做的理由是什麽,就孩子而言,暗示他可以無限度依賴父母的信息並不會讓他感到安心。孩子渴望有機會培養自己的能力。他們熱切地尋求真正的責任,當成年人給予他們責任時,他們會感到歡欣鼓舞。當成年人期望孩子承擔責任並給予支持和指導時,他就有了寶貴的自我提升的機會。孩子本能地會認識到這一點。因此,當成年人給他們提供機會承擔責任時,他們會變得精神抖擻,而當成年人不讓他們承擔責任時,他們就會變得士氣低落。

在第5章中,我提到了幾種錯誤概念,它們來自一些錯誤解讀皮亞傑、支持片麵“建構主義”的人。在當今教育界的極端建構主義錯誤概念中,有一種觀念認為兒童完全受限於他們的“發展階段”。根據這種過於簡單化的觀點,成年人必須精確調整他們的指導和教育,以適應孩子的發展階段。否則,成年人的交流將是“不適齡的”,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太多壓力,或者至少讓他們感到困惑。這是一種高度靜態的發展觀,而且是一種不太合情理的觀點。如果向兒童呈現的一切都必須嚴格遵守與年齡相適應的標準,那麽兒童將隻能接觸到他們已經知道的東西。我們也不可能對所有信息進行微調,使其剛好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或者像某些建構主義教育家所建議的,略高於這個水平)。

幸運的是,孩子的大腦不需要受到如此精細化的對待。事實上,如果它們需要這樣對待,那麽自古以來就很少會有孩子能夠學到多少有關這個世界的東西。孩子天生的學習能力很強大,孩子的學習意願也很強烈,即使當他們對聽到的大部分東西都感覺不懂時,這也足以支持他們繼續前進。在每一次經曆中,幾乎總有一些東西是孩子能夠領會的。這就是推動孩子們前進的動力。拒絕向兒童提供此類機會的決定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它源於對兒童發展能力的錯誤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