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至上

在現在關於人類發展的流行論調中,人們反複強調的觀點是自尊的頭等重要性。這個觀點直截了當地說就是:如果你不先學會尊重和愛自己,你就不可能尊重、珍惜或愛別人。這種觀點貫穿於流行音樂、好萊塢電影、低俗文學和報紙專欄中。在脫口秀節目、非專業的精神分析以及在各種懺悔談話中,人們都可以聽到這種觀點。借用近幾年上榜的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詞來說,愛自己是“最偉大的愛”。根據這樣那樣的表述,愛自己是一個人獲得成就感、幸福感和對他人的積極情感的根源。

近些年最流行的一句話當然是“自尊”。在被尤為愚蠢地誇大之後—比如加利福尼亞州一個臭名昭著的委員在致力於提高公民自尊—這個詞已經變得聲名狼藉。這種概念使用的愚蠢在社會評論中,例如溫迪·卡米納(Wendy Kamine)披露提高自我意識做法的文章中,已被暴露得一覽無餘。盡管如此,自尊的概念在許多圈子裏仍然保持著吸引力,無論是在專業領域還是公眾領域。事實上,提升自尊不僅是一個預期的目標,而且是在大多數教育和服務機構中流行的做法。各地的老師、臨床醫生和指導顧問首先談論的便是自尊的頭等重要性。他們認為缺乏自尊是一切問題的根源,自尊的提高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希望。許多專業人士認為自尊是智力和品格發展的重要動力。

育兒“技巧”圖書中充斥著如何提高兒童自尊的小技巧。許多圖書明確聲稱,自尊是兒童獲得最佳心理發展的前提條件—以及必要條件。它們還強調了早期體驗對於建立或永久損害孩子們自尊的重要性。當然,這讓父母承擔了重大責任。任何想要養育健康孩子的父母(什麽樣的父母不想呢?)都會得到忠告:表揚、表達愛以及其他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直接方法,都會發揮重要的作用。下麵幾段話就體現了這種想法,它們摘自持此種思想根深蒂固的父母指南: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夠安全、自立,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自尊水平。而父母對其所期望的結果負有最大的責任……在學齡前和上學期間建立的自尊是青少年和成年人生活中的自信和自尊的基礎。

自尊—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在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它反映了我們所有的早期經曆,特別是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感受,以及他們是如何傳達這種感受的。良好的自尊是情感、智力和創造力蓬勃發展的催化劑。自尊決定了我們對自我掌控感的高低—我們真正擁有內在力量的持續感受。這讓我們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並在生活的各個方麵都對我們大有裨益。

幫助孩子們培養強烈的自尊心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擁有良好自尊的孩子最有可能成為快樂和成功的成年人。自尊是保護孩子免受毒品、酒精、不健康的人際關係和犯罪等邪惡侵害的盔甲。

自尊—或缺乏自尊—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研究發現,積極的自尊與高驅動有關,或者會驅使人追逐成就—無論是在運動中、工作中還是在學校裏。研究還表明,自尊程度高的年輕人擁有更多的朋友,更容易抵抗有害的同伴壓力,對批評之聲或別人的想法不那麽敏感,智商更高,消息更靈通,身體更協調,不那麽害羞和怯場,更自信和更易滿足自己的需求。有人甚至認為,高度的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和基礎。

這些說法並不是標新立異,或特別引人注目的。它們都是育兒專家—自然也是公眾—對自尊在人類發展中作用的典型看法。事實上,這些說法來自我從當地公共圖書館的書架上隨機挑選的圖書:我相信,如果我拿起其他圖書,我也會找到類似說法。它們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當今時代的“慣常”智慧。

這種“慣常”智慧存在幾個方麵的缺陷。正如最後一種說法最明白無誤地表述的那樣,人們認為自尊導致了許多積極而重要的發展結果,包括從智力到心理健康(有趣的是,最後一種說法還提到了身體協調性,即使對於自尊的鐵杆擁護者來說,這也顯得牽強附會)。這種想法—自尊是這些積極結果的“先決條件”—是對一些相關研究的演繹,這些研究隻是表明,自尊與成就、健康等之間有簡單的相關性。無論哪裏教授的統計學課在一開始都會解釋相關性不能確立因果關係。不管自尊和其他所有事情之間有多少關聯,自尊都可能是積極發展的結果,也可能是促成積極發展的原因。

這不僅僅是一場學術爭論。無論我們相信自尊是健康發展的因還是果,這對年輕人來說都是一個關係重大的問題。目前,許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假設,即這種發展關係的順序是從自尊到健康發展。根據這一假設,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應該使用泛泛地誇獎等直接手段,讓孩子們建立自尊。隻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更進一步,鼓勵他們取得成就,發展技能,等等。如果這個假設是錯誤的—也就是說,它把發展關係搞反了—那麽我們的許多育兒實踐就是徒勞的,甚至會適得其反。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忽視了自尊的真正來源,並讓孩子的潛力一直處於未開發的狀態。

在我的女兒上幼兒園後不久,她每天回家時總會帶一張小卡片,上麵寫著三個字:“我很棒。”她班上的每個孩子都拿到了一張類似的卡片,上麵寫著同樣的話語。我的女兒告訴我,她的老師要求所有的孩子在課堂上背誦這幾個詞,記住它們,並保留這些卡片,以便時時提醒自己。我問女兒這一切是什麽意思。她說她很棒,她的同學們也很棒。但是,她不知道他們具體在哪方麵很棒。

這樣的練習在今天的小學和學前班中屢見不鮮。當我在全國各地觀摩教學課堂時,我看到了“提高自尊”的許多類似版本。這些努力都是基於這樣一個普遍的假設:自尊是兒童發展和早期教育的第一要務。我認識的大多數老師、日托工作者和臨床醫生都會在他們所負責的孩子遇到問題時立即提到“低自尊”這個詞。他們的解決辦法自然是想方設法鼓勵孩子產生良好的自我感受。

這種做法的出發點及其傳遞的信息無疑是值得稱道的。所有的孩子都是很好的—是的,都很棒—因為他們都是很寶貴的、很特別的。向孩子們傳達這種觀念不僅沒有錯,而且還是很對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自尊並不是一種可以通過抽象的讚美直接傳播的美德。像“我很棒”這樣的練習無法持續地灌輸觀點。更令人不安的是這樣努力所傳遞的輔助信息。正如我將在下麵討論的那樣,孩子們稚嫩的頭腦通常會把旨在提高自尊的抽象讚美解讀為自我中心的邀請函。

對於那些與孩子們打交道的人來說,自尊本身隻不過是一種海市蜃樓。就像所有的海市蜃樓一樣,它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危險的欺騙性,它會誘使我們遠離更有回報的發展目標。近年來,雖然增強孩子自尊的使命激發了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想象力,但是它也掩蓋了更有前途、更富成效的育兒可能性。我們應該更好地幫助孩子們獲得技能、價值觀和美德,並讓他們在此基礎上建立積極的自我意識。

關注孩子們的自尊並不能提供進入孩子心理世界的有用的入口。首先,自尊的概念本身就孩子所了解的真實事物而言缺乏根基。從一個小孩子的角度來看,像“我很棒”這樣的籠統讚美沒有具體的指向。小孩子幾乎無法理解關於人的理想化或抽象化的評價。他們關心的問題要具體得多。當談論自己的時候,孩子會關注他們的長相、他們做的事情、他們來自哪裏,以及他們每時每刻的感受。如果要談論一個孩子是什麽樣子的,並讓其他孩子理解,那麽你必須在交流中具體地描述真實的個人品質、能力和活動。像“你很了不起”這樣的抽象信息對小孩子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們缺乏孩子們關心的信息。對於那些旨在提高孩子們自尊的抽象讚美,孩子們不太可能接受,甚或聽進去。

從這個意義上說,空洞的表揚似乎是一種無效倒也無害的做法。其實,它的危害性要比這大得多,這有幾個方麵的原因。這種做法最嚴重的問題是,它是基於一種善意的謊言,類似於有吸引力的“沃比根湖”效應(1)—在那樣一個地方,“所有兒童的智力都高於平均水平”。對於這樣無傷大雅的小謊言,特別是在為了幽默而這樣說的情況下,抱怨它確實顯得小家子氣。但是,當說話者是認真的時候,這樣的信息實際上是不誠實的。就算是出於最大的善意,與孩子們進行不誠實的溝通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嚴重的問題。其中一個這樣的問題是,孩子們遲早會看穿所有關於他們自己的不準確描述。

說到弄清楚自己是誰,孩子們是非常聰明和積極的。他們對自己有著深刻的理解,很少有成年人能完全明白這一點。他們知道自己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他們不斷探索周圍的環境,以獲得關於自己能力的反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