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孩子的美好生活

我們可以先快速看一看20世紀最後十年一個美國中產家庭孩子一天的生活。我要列舉的活動和事件是如此平凡,以至於它們可能看起來完全不值一提。這正是我所持的部分觀點。實際上,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對青少年的期望已經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在我們對童年和青春期的共同願景中,平庸已成為常態。這極具諷刺意味,也讓人感覺很悲哀,因為青春期一直是,也應該永遠是,人一生中最有希望的時期。

從5歲到18歲,中產家庭大多數孩子的生活都是圍繞每天大約6個小時的上學時間來安排的。在大多數上學日,這種安排給孩子們留出了大約8到10個小時的空閑時間來處理其他事情。在美國,公立學校每學年通常為180天。這就是說,每年剩下的185天完全由孩子和或父母自由支配,其中包括周末、節假日和暑期。根據我的計算,這意味著美國的孩子一生中有大約1/3的時間是在校園內度過的,有2/3的時間是在校園外度過的,包括放學後的時間和非上學日。當然,我說的是孩子們醒著時的生活。

讓我們先從上學日來看一看這位中產家庭孩子的生活。在最近一波對當前學校教育狀況的恐慌浪潮中,有許多關於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學校教育狀況的報告讓人不禁有許多遐想。其中一些報告是嚴厲的批評,另一些報告則表示同情和擔憂。較具批判性的報告用這樣的字眼來描述我們的學校—“荒漠”“監獄”“市場”和“平庸的避風港”。較為友善的報告則指出了一些敬業但卻屢屢受挫的教師仍然具有鼓舞人心的責任感,譴責了這些教師身處的過於集權的、官僚化的和僵化的工作環境。所有的報告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把當代學校教育描繪成了一種失敗的妥協,即社會教育青少年的需要,與我們賴以實現這一目標的愚蠢、低效和完全落伍的教育機構之間的妥協。沒有一份報告形容今天的校園生活管理嚴謹、要求嚴格或令人愉快。

就像所有與人有關的事物一樣,不同的學校和學生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我在前麵已經指出—這裏仍值得重複—我在本書中講述的是趨勢和預兆,而不是想要囊括當今世界上每個孩子的狀況。在各地的社區中,仍然有許多勤奮好學的學生,他們刻苦學習,以求充分發揮自己潛能,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作業、學校報紙、科學博覽會項目、運動隊、社區服務和表演藝術中。通過參加這樣那樣的活動,這些年輕人正在獲得個人責任感,培養持續專注的能力,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悅。仍然有許多優秀的教師和優秀的學校千方百計鼓勵他們的學生發現和發展自己的才華。若說這些現象已在我們的社會中消失殆盡,那就大錯特錯了。但我想說的是,它們已變得非常稀缺。不幸的是,這些趨勢已朝錯誤的方向發展;但幸運的是,我們有能力再次扭轉這個局麵。

盡管最近對我們學校的批評存在一些思想上的分歧,但人們的言論仍有許多共通之處。人們觀察了當今的校園生活,並獲得了三個方麵的感受。首先,學生是消極的、自由散漫的。其次,他們沒有學到他們要在21世紀的世界中茁壯成長所需要的任何知識。在這裏,批評者在思想上出現了分歧,有人希望看到學生學會更好地思考,有人則希望看到學生獲得更多關於這個世界的知識,還有人認為學生應該兩者兼顧。第三,批評者指出,由於長期對冷漠的學生、前後不一致的教學要求以及用來評估學生學習表現和教師教學表現的無效考試感到失望,很多教師變得憤世嫉俗。

對這種混亂狀況最新穎、最尖銳的批評之一是西奧多·西澤(Theodore Sizer)描繪的一位名叫霍勒斯的典型教師。霍勒斯在高中任教時顯得玩世不恭。霍勒斯對他的學生采取了很另類的“妥協”辦法。他與學生們達成的默契是這樣的:如果你讓我完成一天的教學任務,而不給我帶來太多麻煩,那麽我就會讓你不費吹灰之力輕鬆畢業。而且,如果你能安安靜靜地上課,你就能夠獲得你需要的文憑—高中學曆證書。西澤的分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為它衝擊了人們的認知,每當有真相被揭露時,人們都會產生這樣的認知衝擊。

現在的學生很容易接受許多像霍勒斯這樣的老師給他們提供的妥協條件。我想起了一位高中生,她的家人跟我很熟,在這裏我會叫她蘇珊。她正是人們羨慕的那種聰明有天賦的孩子。蘇珊來自一個重視智力成果的家庭,她也是一所頂尖學校的佼佼者。這個討人喜歡的女孩沒有什麽特別令人感到擔憂的,但是她的父母卻發現她的態度有些令人費解,甚至令人不安。

最近當全家去一個講法語的景點度假時,蘇珊又出現了這個苗頭。她已經學了好幾年法語。她的成績堪稱表率,她的老師也沒有什麽好抱怨的。這對父母自然認為蘇珊會欣然接受這個好機會,在現實生活中使用法語,磨練自己的技能,展示來之不易的專業知識。他們還記得自己讀書那會兒嚐試說外語時的興奮之情。在旅途中,蘇珊的父母特意與隻會說本地語的當地人交流。

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每當有人試圖和他們說法語時,蘇珊都緘默不語。她不願說法語,即使這對她的家人有幫助,因為他們從沒有學習過法語。她表現得好像聽別人說法語或自己發出那些奇怪的元音都是痛苦不堪的事情。蘇珊的父母從來不覺得他們落落大方的女兒是害羞的人。他們關切地問她,怎麽了?蘇珊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們,她是在度假,不想做任何讓她想起學業的事情。此外,她說,她一直討厭法語。她的父母表示他們對此感到失望。蘇珊有些激動地回應說,為了拿到好成績,她拚命學習,這難道還不夠嗎?她熬了四五年,刻苦學習才考上大學,這難道還不夠嗎?他們到底還想要期望什麽?

這對父母希望蘇珊從她的努力中收獲一些快樂和驕傲,希望她願意用她的勞動成果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希望她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希望她把這視為完善和提高自己技能的機會。她的父母覺得這段小插曲令人感到不安,因為這不是個例。他們不記得自己的女兒什麽時候主動去追求過有價值的東西。她忠實而出色地履行了自己的義務,但是她很少表現出追求更高成就或探索未知領域的熱情。

即使在成績優異的學生當中,蘇珊也算得上是佼佼者。在今天的學校裏,與她相比,很多同學是如此普通,若沒有老師的幫助,他們就無法寫出意思連貫的段落,或解出一個代數公式。盡管蘇珊顯得態度冷淡,但她卻是一個可靠的學生,屬於少數的幸運兒,很有希望在我們的社會中取得最終的成功。然而,在她的生活中,沒有一個成年人—父母、老師或輔導員—認為她發揮了自己的全部潛能。

對於我們太多的孩子來說,學校的活動沒有任何意義,與他們的生活完全絕緣。作為學生,他們認為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讓他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老師要求他們做的任何事情上。目前,他們的學校還沒有把學科變得生動有趣,足以吸引他們的全部注意力。他們的學校也沒有凸顯讀寫和算術技能的重要性,足以讓學生意識到他們未來可能需要這樣的能力。對於當今的許多學生來說,學校的學習課程—學科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著名的“3R”(閱讀、寫作、算術)—都被認為是無關緊要、毫無用處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他們表現得敷衍塞責,無精打采,不過是走走過場。

人類發展的一個原則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人所做的事情將會決定他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一個人在各種社會關係中的行動、表現和參與程度會形成他的個人經曆,塑造他的世界觀和習慣。在童年和青春期這段性格形成的時期,尤其如此。

如果孩子把寶貴的校園生活花費在儀式性的、無用的練習中,那麽他們就會學到一種空洞的反應模式,這可能會影響他們未來的努力和抱負。對於孩子來說,像履行義務一般的學習並不是一種好的體驗。這是一種令人感到壓抑的體驗。它可能導致學生對學習和成績漠不關心。

有關學校教育的最新批評詳細地說明了我們學校的學生錯過了什麽。這些學生沒有學到數學和科學的基礎知識,他們無法在地圖上找到加拿大,他們不知道如何寫出意思連貫的段落,他們沒有埋頭認真做功課,他們在體育館裏也沒有好好表現,等等。然而,這些批評留下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即所有這些在課堂上一連坐幾個小時但心理狀態卻接近停止的孩子到底學到了什麽。我想在這裏大膽地回答一下:從發展方麵來講,這些孩子正在養成習慣。但是,這些習慣並不能很好地為他們自己或社會服務。這是遊手好閑的習慣,以最小的努力得過且過的習慣,是對努力取得成就不屑一顧的習慣。這是偷懶的習慣、愚笨的習慣、任性無能的習慣。

通常而言,我們的學校沒有為學生提供激勵其智力和道德發展的環境。但是,現在有一種傾向將當今社會的一切問題都歸咎於學校。學校是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並沒有與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隔絕。學校隻能反映決定我們整個文化的優先事項和價值觀。此外,正如我已經指出的那樣,孩子們的學校生活隻占其醒著的時間的大約1/3。在孩子們剩下的時間裏,他們又學到了什麽,錯過了什麽?

對於當今中產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生活中有一件事是顯而易見的—幾乎所有占據孩子們非學校時間的活動,都是圖自己快樂的娛樂消遣。他們有大量的時間在看充滿愚蠢幽默或無端暴力的電視節目。這是不合理的時間安排,因為它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這些時間本可以投入到探索世界、培養技能和塑造性格上。今天年輕人可以獲得的其他許多流行娛樂項目也是如此,包括傳播範圍更廣泛的電影、視頻和CD。

孩子們參加一些豐富生活和增進友誼的活動確實有一定的價值,特別是當他們充滿活力和智慧地參與進來的時候。我不想說現在的所有娛樂活動都有問題。例如,對那些願意全身心投入的孩子來說,音樂和舞蹈課、運動隊和各式各樣的青少年俱樂部無疑都是值得參加的。與朋友們一起玩耍的時光有益於你的發展,讓你獲得重要的情感滿足。然而,當我們考慮孩子們的課外生活總量時,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他們把太多的時間浪費到了無聊的娛樂上。同樣令人吃驚的是,他們在滿足他人需求的活動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少之又少。

綜觀曆史,在非工業社會的很長時間裏,人們傳統上都指望孩子在家中和社區裏幫忙。他們在廚房裏打下手,照顧生病的人和年邁的老人,照看嬰兒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他們幫助大人跑腿、做家務。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它們給家庭和孩子都帶來了很多好處。對於家庭來說,它減輕了忙碌不堪的大人們的壓力;對於孩子來說,好處看起來可能不那麽明顯,但卻具有深遠的意義。幫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培養孩子的個人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這些品德是孩子性格發展的核心,孩子們越早獲得它們,就越能夠茁壯成長。

在我們的社會中,父母通常有三個理由解釋為什麽他們不要求孩子幫忙做家務活。首先,他們說教孩子做對事情比他們自己親自做更費事。其次,他們擔心孩子已經被現代生活的各種活動和要求壓得喘不過氣來,給孩子額外增加負擔會增加情感上的負累,孩子需要更多的時間從他們的高壓生活中放鬆下來。第三,他們相信孩子有“權利”享受他們自己的時間—孩子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要求他們放棄自己的時間,去做其他事情,這多少有些不公平。

這些觀念在現代社會中無處不在。它們在專家和知識分子當中的流行程度並不亞於在普通人當中的流行程度。在最近一次關於人類發展的高級別學術會議上,我聽了一位著名經濟學家的演講,他的主題就是孩子幫忙做家務活的問題。這位經濟學家的結論是,父母要求孩子們做任何家務都是不合理的,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講)這種要求的代價(嘮叨、斥責、對孩子們搞砸的事情重新返工)遠遠超過父母從中獲得的好處。這個經濟學結論被心理學、語言學和認知科學等學科的專家們默默接受了。事實上,他的分析甚至引起人們熱烈討論尊重孩子的時間的新方法。在這場討論中,一位發展心理學家說,在一個家庭裏,孩子的時間和父母的時間同等重要。因此,如果要讓孩子暫停自己的活動去做家務活,那麽他們就必須得到公平的補償—這就是說,要給予物質獎勵。與會人員對此均無異議。相反,一些與會者感歎說,孩子的生活現在變得非常忙碌。另一位心理學家報告說,現在要想讓孩子幫忙做些家務活,父母們可能需要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談判。他指出,父母要麽哄騙孩子說這項家務活做起來很好玩,要麽他們更可能自己想其他辦法來完成。

在第4章中,我將探究父母對期望孩子定期幫忙做家務活感到擔憂的根源和合理性。現在,我隻需要簡單地指出,今天的擔憂遠遠超出了對兒童福祉的擔憂,這種擔憂源於早期剝削性地使用童工的實踐,這是無可厚非的。今天的擔憂主要集中在父母的便利、孩子的情感負擔以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共識,即公平原則要求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時間。這些擔憂並沒有包括對孩子未來發展前景的擔憂。

富裕的生活和現代的情感使大多數孩子擺脫了艱辛的生活,這當然是幸運的。與此同時,它們也讓孩子擺脫了外界對其時間和精力的要求,以至於努力本身的價值開始受到質疑。努力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即所謂的“職業道德”—這種概念正在迅速變得過時,甚至在美國也是如此。在美國,人們曾認為它幾乎定義了國民的性格。但最近的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隻有略多於1/4的美國年輕人把努力學習放在首位,而日本年輕人的這一比例約為3/4。富裕學區的高中老師經常引用當今最聰明的學生們說的話:“隨便應付一下,用最少的努力輕鬆過關,這很酷。”或者,“這就是美國人的方式—用最少的努力獲得最好的結果。”

可以預見的是,從這個立場出發的“最好的結果”其實並不怎麽好。無論我們從哪方麵來衡量—考試成績、創造性項目或是單純的求知欲—當今學生們的學習表現總體上差強人意。在課堂之外,除了看電視、逛街購物和偶爾敷衍地上上音樂課之外,大多數孩子幾乎無所事事。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不努力也表現在他們的身體健康上。最近的一篇新聞報道寫道:“美國現在的孩子們比起20年前的同齡人變得更胖了。”自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肥胖兒童的數量增加了超過1/2,而高度肥胖兒童的數量則翻了一番。這篇報道稱:“健身機構和媒體大聲疾呼,我們的年輕人成了肥胖的一代人,他們沉溺於看電視和吃薯片時渾渾噩噩的狀態而無法自拔。”

在現代社會的許多富裕階層,年輕人的態度也出現了明顯的惡化。這種態度變化的科學研究非常緩慢,但是這種現象並非沒有人注意到。近年來,一些充滿**的草根圖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些書通常是自助出版的。這些書警告說,由於父母傾向於嬌慣自己的孩子,現在這些孩子的態度明顯惡化了。一位作家寫道,當今的“聚寶盆孩子”對自己的期望很低,對別人的要求卻極高。另一位作家在一本名為《被寵壞的一代》(Spoiled Rotten)的書中憤憤不平地寫道:

這本書源於我對年輕人行為的日益失望……他們的工作和行為道德準則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下滑。我對許多年輕人的成就之低感到驚訝,因為拈輕怕重成了他們的不二選擇。我厭倦了看到父母迎合孩子們的每一個突發奇想,他們付出了這麽多,通常卻隻能得到少得可憐的回報。

問題的核心仍然是孩子們喪失了為別人服務的意識。就算我們的孩子被培養成世界上最有見識的、最有藝術細胞的和最健康的孩子,這一切也無濟於事,除非他們能發現超越自我的一些事,看到除他們自己之外的一些人,並為之作出自己的貢獻。即使孩子們比現在更認真地對待他們的數學作業和鋼琴課,他們仍然需要培養一種社會責任感。他們仍然需要關心他人,為他人謀福祉,按照共同的社會規則生活,控製自己的行為,培養建立富有成效的社會關係的能力。否則,他們就無法在一個體麵的社會裏與他人共同生活,也不能把優秀的文化遺產傳給自己的後人。

如果不學會服務和尊重他人,孩子們就無法形成社會責任感。沒有社會責任感,我們的社會也就不會有未來,可能隻需經過一代人的時間,就會退出文明社會的行列。可見,忽視培養孩子為他人服務的意識,是當下社會麵臨的最嚴重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