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食物的“垃圾”調法

放糖不講究——營養變垃圾

和鹽一樣,糖也是我們平時烹飪中用到的最基本的一種調味品。炒菜、熬粥、製作點心和小吃,樣樣都用到它。不過,糖中有很高的熱量,它既是人體急需能量時最關鍵的補充物,也是導致現代人肥胖的一大罪魁禍首。研究表明,高糖食物可增加患心髒病的風險。尤其是兒童,更不能吃太多的甜食、喝過量的含糖飲料,否則會影響正常進食時的胃口,影響生長發育。

此外,吃糖不僅要適量。而且,這普普通通的放糖其實也大有講究,食糖種類很多,方法各異。如若選擇不當,或是添加時機有問題,就會造成營養的浪費甚至危害人體健康。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糖的種類。

食糖的種類和特點

按顏色分,食糖可分白糖、紅糖和黃糖。顏色深淺不同,是因為製糖過程中除雜質的程度不一樣,白糖是精製糖,純度一般在99%以上;黃糖則含有少量礦物質及有機物,因此帶有顏色;紅糖則是未經精製的粗糖,顏色很深。

根據顆粒的大小,食糖又可分為白砂糖、綿白糖、方糖、冰糖等:

白砂糖:蔗糖含量高,顆粒大小差不多、糖質堅硬、鬆散幹燥、無雜質,是食糖中含蔗糖最多、純度最高的品種,也是較易貯存的一中食糖。

綿白糖:質地綿軟、細膩,結晶顆粒細小,並在生產過程中噴入一些轉化糖漿。其含有水分較多,外觀質地綿軟、潮潤,入口溶化快,適宜於直接灑、蘸食物和點心,因其含水量高而不易保管,最好加工成小包裝。

冰糖:是以白砂糖為原料,經加水溶解、除雜、清汁、蒸發、濃縮後冷卻結晶製成,冰糖還有祛火的功效,是入肝和肺經的優良產品。

方糖:也叫白方糖,亦稱半方糖,是用結晶粒精製砂糖為原料壓製成的半方塊狀(即立方體的一半)。方糖的特點是質量純淨,潔白而有光澤,糖塊棱角完整,有適當的牢固度,不易碎裂,但在水中溶解快速,溶液清淅透明。

如果比較各種食糖的甜度和口感,結果會讓很多人吃驚:純度高的白糖反而不及紅糖甜。不過,白糖的甜味比較純。一般而言,白糖、黃糖適合加在咖啡或紅茶中調味,黃糖也常被用於烹調菜肴時調味。紅糖有特殊的糖蜜味,適於煮紅豆湯、製作豆沙、蒸甜年糕等。冰糖的口感更清甜,多用於製作燒、煨類菜肴和羹湯,如冰糖銀耳、冰糖肘子、冰糖兔塊等。冰糖除了使菜肴具有特殊風味外,還能增加菜肴的光澤。冰糖性溫,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廣泛用於食品和醫藥行業生產的高檔補品和保健品。老人含冰糖還可以緩解口幹舌燥症狀。

食用砂糖製作糕點,不光可以讓糕點味道香甜,更可以使糕點蓬鬆柔軟,蛋糕就是最好的例子。炒雞蛋時加點糖,也可以使蛋更嫩滑。此外,和鹽一樣,糖也可以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例如蜜餞與果醬。

還用不用喝紅糖水?

現代社會,普通人很少有人吃不飽飯了,相對於饑餓,人們更擔心的是肥胖。因此,人們已經越來越認識到高糖食物對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因而盡可能減少日常生活中紅糖的攝入。不過中國人曆來提倡女性應該多喝紅糖水,這個還對不對呢?其實,之所以要喝紅糖水,是因為紅糖精煉程度不高,保留較多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每100克紅糖含鈣90毫克、含鐵4毫克,約為白糖、黃糖的3倍,還含有大量的核黃素(維生素B2)和胡蘿卜素。《本草綱目》記載,紅糖性味溫,有化瘀生津、散寒活血、暖胃健脾、緩解疼痛的功效。我國不僅有產婦喝紅糖水補血的習俗。而且,天寒受涼或渾身被雨淋濕,喝碗生薑紅糖水,可預防感冒。不過,我們應該注意到,中國傳統膳食中鐵來源於植物性食物,吸收利用差,婦女,尤其是孕婦貧血發病率高,紅糖中的鐵無疑是很好的補充,這在動物性食物不豐富的年代尤其重要。現在,膳食中鐵含量高的動物性食物豐富,喝不喝紅糖水已經沒有那麽重要了。所以說,喝不喝紅糖水更多的應該看其他食物的攝入,如果已經吃了很多富含鐵的動物性食物,又為了補鐵而喝了很多紅糖水,那麽不僅沒有補鐵意義,還有攝入能量過剩的隱患。

吃糖的一點竅門

現代人幾乎都認識到了吃糖過多的危害。但由於我們的身體與幾萬年前人類經常忍饑挨餓時代的別無二致,所以我們還是本能地酷愛甜食。麵對巧克力、冰淇淋、各種糕點的**,想說“不”實在太困難了,這裏吃糖的幾個竅門。首先,和鹽不一樣,自然界不隻有糖才有甜味,所以實在忍不住想吃甜的又不能多吃糖的人可以用阿斯巴甜等健康的甜味劑來代替。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阿斯巴甜雖然現在在世界上被權威機構公認為是安全的,但仍有些實驗表明長期服用可能對人體有不利影響,因此也要適量。另外,炒菜時,放糖順序也是有講究的,應先加糖,隨後是食鹽、醋、醬油、最後是味精。如果順序顛倒,先放了食鹽,便會阻礙糖的擴散,因為食鹽有脫水作用,會促使蛋白質的凝固,使食物的表麵發硬且有韌性,糖的甜味滲入便很困難。

放鹽隨意——得病容易

放鹽的量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般人群每日食鹽量為6~8克。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每人每日食鹽量應少於6克。對於有輕度高血壓者,美國關於營養和人類需要委員會建議應控製在4克,這個標準對我國患有心腦血管病者也是適宜的。那麽每日食鹽的攝入量如何計算呢?

下麵介紹一個粗略估算的計算方法。你買500克食鹽後,先記一下購買的日期,當這500克食鹽吃完後,再記下日期,那麽你就知道這500克食鹽吃了多少天,用所吃鹽量除以吃鹽的天數,再除以家中就餐人數,就可得出人均粗略的食鹽攝入量。另外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醬油也是我們膳食中的另一主要來源。所以在計算食鹽量時,也應加上通過醬油所攝入的食鹽量,計算方法同上。但要說明一點,醬油中食鹽含量為18%左右,所以要乘以18%,即得出人均通過食用醬油攝入的食鹽量。將此量加上食鹽量,便是你家中每人日均的食鹽量。

但是有的朋友說了,我就是口味重,改不掉。怎麽辦?這裏推薦兩個竅門:

以酸代鹽:為了避免多鹽而不影響菜的味道,嚐試借助甜、酸來調劑食物的味道,同樣能刺激食欲。

邊嚐邊邊加鹽:炒菜不要憑感覺放鹽,最好嚐一下菜味,確認太淡再加鹽,但每一次都隻加一點點,邊嚐邊加。這種方法能讓你的味蕾對鹹味敏感起來,從而慢慢改變你的口味。

放鹽的時機

很多人都知道,放鹽應該在炒菜最後放,而不是開始。這種說法有道理嗎?實際上,有研究發現,炒蔬菜時早加鹽會增加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主食中加鹽,則會升高血糖反應。同時,鹽是一種氧化強化劑。拿魚肉為例,研究發現,加入食鹽醃製、烹調都會促進魚肉脂肪氧化,脂肪氧化可產生一些聚合物,而這些聚合物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至於那些先加鹽的肉類,脂肪氧化可能更嚴重。

那什麽時候放鹽最好?這裏介紹個竅門:用豆油或者菜籽油做菜,為減少蔬菜中維生素的損失,不妨在炒過菜後放鹽。用花生油做菜,由於花生油極易被黃曲黴菌汙染,從而含有一定量的黃曲黴菌毒素,故應先放鹽炸鍋。這樣可以大大減少黃曲黴菌毒素的產生。用葷油做菜,可先放一半鹽,以去除葷油中有機氯農藥的殘留量,而後做菜中間再加入另一半鹽,以盡量減少鹽對營養素的破壞。在炒做肉類菜肴時,為使肉類炒得嫩,在炒至八成熟時放鹽最好。

關於碘鹽的爭論一:碘鹽到底好不好

最近,關於吃鹽到底是加碘的好還是不加碘的好,社會上產生了一些爭論。實際上,我國食鹽加碘的故事要從上世紀80年代說起。當時,人們發現在人的碘營養狀況還沒有達到地方性碘缺乏病流行的嚴重程度的情況下(兒童尿碘含量50~100微克/升,甲狀腺腫患病率在5%~20%之間),兒童的智力發育就已經受到危害,隻有補足了碘才能確保嬰幼兒的正常腦發育。為解決廣泛存在的碘缺乏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全民食鹽加碘。從1995年起,我國開始實施全民食鹽加碘。

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碘攝入不足會導致碘缺乏病,英文簡稱IDD,症狀主要有甲狀腺腫大、流產、嬰幼兒及青少年發育遲緩等。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是所謂“大脖子病”。而事實上,缺碘還能引起其他嚴重的疾病。

據專家介紹,碘缺乏病對智力的損害才是最大的危害。如果孕婦缺碘,不但會導致流產、早產、死胎或胎兒先天畸形,更重要的是,會嚴重影響胎兒大腦的正常發育,而且危害一旦形成,後期再補碘也已經於事無補了。

實際上,我國曾是世界上碘缺乏病流行嚴重給國家之一,受害人群眾多,嚴重危害人口素質和社會經濟資源,因此,碘缺乏病已經從一個單一的疾病上升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管理條例》和《食鹽專營辦法》等法規於上世紀90年代初相繼出台。自全民實施在食鹽中加碘之後,碘缺乏病得到了有效的預防,尤其是兒童的智商總體大大提高了。

然而,碘的作用雖然很大,但也不是說所有人群都應該補很多碘。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它在能夠預防上述疾病的同時,如果過量食用,同樣能夠帶來一定的副作用。

有專家就指出,對於那些患有甲狀腺腫瘤、甲亢等甲狀腺係統疾病的患者或有家族遺傳室的人群來說,就要控製好含碘食物的攝取量。同時,還可以通過自己加工無碘鹽的方法將碘鹽中的碘成分去掉,其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先將碘鹽撒入鍋中,在火上加熱約五分鍾後,食鹽中的碘便會充分發揮出去。

所以,為了適應形式的變化,我國的《食用鹽碘含量》也做了多次調整。第一次是1996年,其中規定碘含量的上限值不得超過60毫克/千克。該規定是基於1995年全國碘營養監測中發現的,由於對食鹽中碘含量沒有規定上限值,導致部分地區的鹽碘含量過高,有的高達100毫克/千克,因而做出了當時的調整。

第二次調整在1997年。當年全國碘營養檢測結果顯示:兒童尿碘水平為330微克/升,顯示兒童尿碘水平大幅升高,這是由於向重點人群濫補碘(亂用加碘保健品和碘油丸)所致。衛生部及時要求碘鹽覆蓋率已經大幅度提高的多數地區,停止碘油丸的投服,同時提出“科學補碘”的原則和口號。

第三次調整在1999年。當年的全國碘營養監測結果發現,兒童尿碘水平為306微克/升,處於偏高水平。我國專家經討論和論證,在世界首次提出把尿碘水平降至300微克/升以下是可接受的碘營養水平,這樣既能向人群提供足夠的碘,又把副作用的危險性降至最低水平。2000年,我國將生產環節的碘含量出廠不低於40毫克/千克下調為35毫克/千克。

有專家表示,當初強調推行在食鹽加碘的目的是消除民眾的碘缺乏病,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地區已經不存在缺碘的情況了,而且關於補碘過來的病例也比價常見。因此,將食鹽碘強化量調低的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2011年,我國《食用鹽碘含量》又經曆了一次調整,此次修改最大的亮點就是給碘鹽中碘含量的標準劃定了浮動的範圍,即“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人群實際碘營養水平,選定適合本地的食用鹽含量平均水平;食用鹽中碘含量的允許浮動範圍為碘含量平均水平±30%。”由於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攝入碘的方式逐漸增多,從很多加工食品中都可以補碘,因此食鹽中碘的含量的適當降低是不無道理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在不同地區碘分布狀況不均衡,通常情況下,沿海地區的居民存在碘缺乏問題的很少,因此該人群如果長期食用碘鹽則同樣會帶來一定的甲狀腺疾病的風險。碘過多可能會導致諸如高碘甲狀腺腫、碘致甲狀腺功能亢進、碘致甲狀腺功能減低甚至是甲狀腺腫瘤等疾病;而西部地區和部分地區則是碘缺乏較嚴重的地區,該地區人群必須食用加碘鹽。

那麽,在我國眾多省區市中,到底哪些地方屬於高碘地區,而哪些地方又缺碘呢?根據最新的《食用鹽碘含量(征求意見稿)》做出了這樣的統計:全國有約5個省區市(安徽、河南、湖北、廣西、雲南)處於過量水平;16個省區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江蘇、江西、山東、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陝西、寧夏)處於大於適宜水平;處於適宜水平的僅9個省區市(黑龍江、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甘肅、青海、新疆和新疆建設兵團)。這些地方,可以說碘的攝入量有下調餘地。

所以說,比起單純爭論加碘鹽到底好還是不好,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哪些地方缺碘、哪些地方不缺;哪些人需要多補、哪些人需要微補、哪些人不用補。根據不同地域製定出不同的碘含量標準才是更加客觀和細致的做法。

關於碘鹽的爭論二:是否應該由民眾自己選擇加碘鹽

事實上,在市場上同時供應碘鹽和無碘鹽的做法早已被很多國家和地區廣泛使用。如法國、意大利等阿爾卑斯山區曾廣泛流行碘缺乏病,在多年推行碘鹽之後,如今碘缺乏病已得到基本控製,因此意大利、法國、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食鹽銷售部門都會為消費者提供加碘鹽和非加碘鹽兩個品種,有的地方還為民眾提供詳細的食用方法,使人們能夠根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

一些專家曾表示,強製實行全民食用碘鹽的國家很少,大多數國家還是在市場上同時供應無碘鹽和碘鹽,讓群眾自由選擇。

有媒體報道,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家庭碘鹽食用率隻有53%,低於全球水平的70%,但那裏的碘缺乏病卻遠遠低於亞洲、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由此可見,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讓民眾在知情的前提下進行自由選擇,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有力手段。

因此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如果百姓能夠及時了解碘缺乏、碘過量的危害,並讓百姓自己擁有選擇碘鹽或無碘鹽的權利,或許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

此外,還有學者建議,隨著我國居民飲食習慣、飲食結構以及保健意識的不斷提高,可以從食物如肉類、海產品中充分補充到碘。因此,相關部門可以在普及碘知識教育的前提下,實行碘鹽與無碘鹽同時進入市場的做法。具體做法不妨先在部分發達城市進行試點,在這些城市廣泛開展碘缺乏病方麵教育的同時,對居民碘營養狀況加強監測,出現異常立即采取應急預案。通過試點可以積累到相關經驗,逐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碘鹽與無碘鹽並銷的策略。對於那些缺碘的地區,在補碘的同時也要尊重當地民眾的知情權,其中既包括將碘缺乏的危害向公眾告知,也包括將碘鹽和無碘鹽的選擇權賦予公眾。

味精多——神經亂

大多數家庭在烹飪菜肴的時候都會多多少少放些味精,因為味精可以讓菜肴更加鮮美,讓人的食欲大增。可是這種看似功能強大又安全的“寶貝”,食用過多對人體也會有不好的影響。

經研究發現,味精是絕對安全的,沒有毒性。可是安全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的,適當食用不僅可以增加菜肴的風味,還能夠保證人體安全;過量食用就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究竟會有哪些傷害呢?

經過調查發現,在經常過量味精的人群中約有三成的人都出現了貪睡、急躁等現象。味精中含有穀氨酸鈉,進入人體後,會經過消化產生穀氨酸,這種物質進入腦組織後會在酶的作用下,變成一種抑製性的神經遞質。因此,人在過量食用味精後,身體中的神經功能就會受到抑製,從而讓人產生頭暈目眩、貪睡、急躁、**等症狀,甚至還會造成肌肉無力、骨頭疼痛。此外,這些抑製性神經遞質在量多的情況下還會阻礙下丘腦分泌、釋放激素,影響骨骼發育,對青少年的身體發育有很大的影響。

而且,一旦一次性食用了過多的味精,就會感到口渴難耐,長期過量食用,就會經常出現這種感覺。因為在味精中含有一定量的鈉,經常過多食用味精,過量很可能會引發高血壓,特別是老年人。老年人的身體對鈉非常敏感,因此,患有水腫、腎髒疾病、高血壓等疾病的老年人食用味精時應該謹慎一些。

味精食用過多不僅會抑製神經功能,還會對人體內的礦物質的利用產生影響。當微量的味精進入人體後,血液中的穀氨酸濃度就會變高,妨礙人體利用鈣、鎂等礦物質。特別是穀氨酸能夠和血液中的鋅相互作用,變成一種人體不能吸收利用的物質排出體外,長久下來,人體就會逐漸出現缺鋅的症狀。這一點對嬰兒和兒童的生長發育影響最大,因為嬰幼兒的身體發育和智力增長都離不開鋅。所以,嬰幼兒更應該少攝入味精。

此外,經常大量攝食味精,會影響視網膜,視力模糊,對味精敏感的人甚至還會發生失明。所以,我們在日常飲食中,不能隻追求菜肴的鮮美,在炒菜、煲湯的時候應該少添加一些味精,有些時候,原汁原味的食物才是最美味的,而且對身體有益。

過量食用味精對身體有損害,那麽,我們應該怎樣在具體烹飪中使用味精呢?

一、高湯烹飪,不放味精

在菜肴中添加味精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加食物的鮮味,而高湯自身就具備鮮的味道,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味精,不僅不會增強高湯的鮮味,還會讓菜肴的口味變得奇怪。

二、烹飪酸性強的菜肴,不放味精

味精在酸性的菜肴中不容易溶解,發揮出提鮮的作用,而且酸性越強,味精的提鮮效果越不明顯,比如往糖醋魚中添加味精。

三、菜肴中含堿性食物,不放味精

味精在和堿性物質相遇時,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具有臭味的物質,從而破壞菜肴的口味。

四、掌控好味精的投放量

味精在添加過多的時候,不僅不會讓菜肴味道更加鮮美,還會讓食物產生苦澀的味道,所以,每次投放味精的量不要高於0.5克。

五、菜肴即將出鍋時放味精

在加熱的情況下,味精會產生焦穀氨酸鈉,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毒性,直接對人體造成傷害。

多油——慢性病的誘因

很多人在炒菜的時候就會放很多的食用油,毫無疑問,這樣可以讓菜肴更加美味。但是經常用過量的食用油炒菜對健康真的沒有影響嗎?

現今,我國城市居民每人每天食用油脂的平均量已經快接近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量的兩倍,甚至在有些大型的城市中,居民每人每天食用油脂的平均量已經接近了90克,這是非常可怕的。雖然這些數據證實了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正在提高,但是在很多的發達國家,食用的油脂量並沒有我國高。

為什麽說過量食用油脂是非常可怕的呢?因為食用油過量已經不隻是飲食習慣的問題了,經常用大量的食用油烹調食物,會危害我們的身體金康,肥胖症、高血脂、高血壓等病症都會找上來,甚至還會導致癌症。那麽,過量食用油脂究竟會對人體產生哪些危害呢?

一、導致肥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食用的食品都含有一定的熱量,但是油脂中的熱量最高。若是一個人每日多食用15克油,30天後,體重就會增加600克左右,時間長了,體重就會增加更多。不僅外表會受到影響,還會間接引發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等一係列富貴病。

二、易患心髒病、腦中風

經常過量食用油脂,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脂肪酸就會增多,當膽固醇和脂肪酸多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聚積在血管中,導致動脈硬化,甚至引發血栓。出現血栓就會增加心髒的患病幾率。當血栓堵在心血管中時,就會引發心髒病;當血栓堵在腦血管中時,就會引發腦中風。

三、引發癌症

經常食用過量的油脂,就會增加多種癌症的患病風險,比如乳腺癌、結腸癌等。人體攝入過多的油脂,會促進膽汁的分泌。但是,當油脂進入結腸後,部分膽汁就會在有害菌的作用下轉變成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質,長期如此,就有可能引發結腸癌。

女性體內的雌性激素比男性的要高,所以更加容易患上乳腺癌。而大量使用油脂會造成肥胖,體內的磁性激素也會更高。所以多食用油脂會增加女性乳腺癌的患病概率。

在醫學上還沒有證實過量食用油脂會導致前列腺癌,但是根據一項研究顯示,常年生活在美國的日本人比日本本土居民患上前列腺癌的概率要高。專家認為,這與他們總吃高脂肪食物息息相關。

這樣看來,過量用油確實會帶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很多傷害,那麽我們在日常飲食中,應該如何避免食用過多的油呢?

(一)加大宣傳力度,讓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過量用油的危害,讓人們樹立起健康用油的信念,從而避免食用過量的油。

(二)盡量使用不耗油的烹飪工具,比如不粘鍋、電烤箱,這樣就可以減少食用油的使用量了。

(三)盡量使用不耗油的烹任方法,比如蒸、煮、涮、涼拌,最好不用炸、煎、爆炒等對油需求大的烹飪方式。

(四)最好使用有刻度的容器來盛放食用油,然後計算出全家一天需要使用多少油,再按照計算結果來放油。

(五)按照每人每天食用25克油來計算每桶油可供全家食用多久,然後從量上加以控製。比如5升食用油,三個人需要食用兩個月。

(六)盡量在家用餐,因為外麵餐館在烹飪菜肴的時候經常會放過量的油。

除以上方法外,我們在烹飪的時候還應該注意煎炸過食物的油脂不要反複使用,最多可以用三次。此外,在每次炒菜後,都應該把油瓶蓋擰好,還要注意油瓶要放在陰涼的地方。

喜食辛辣——腸胃遭殃

川菜以“麻”“辣”贏得了國內人士的喜愛,甚至在國外,川菜也占有一席之地。很多人都喜歡在烹調飯菜時候加入一些辣椒,這樣可以增強食欲,讓自己的心情更加舒暢。可醫學研究表明,大量攝食辛辣食物會讓腸胃遭殃,引發多種疾病。

眾所周知,食用辣椒可以開胃,促進消化。它是每個家庭中必備的調味品,人們通常為了增加食欲而在菜肴中加入辣椒,也有時會將辣椒炒成菜肴,既美味,又開胃。

食用辣椒的好處非常多,首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肺腑在氣血順暢的情況下得到充分的滋養;其次,能夠讓腦細胞更加活躍,預防人體衰老;再次,可以預防動脈硬化;最後,能夠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這樣看來,我們多吃辣椒,身體就會更健康,但是,事實並非如此。食用過多的辣椒,會導致多種腸胃疾病。這是因為大量的辛辣食物在進入人體後會強烈地刺激腸胃黏膜,導致黏膜高度充血、腸胃蠕動加強,進而出現胃痛、腹瀉等症狀,而且還會使肛門出現燒熱的刺痛感,引發腸胃疾病,加重痔瘡。

辣椒是非常辛辣的食物,不加節製地食用會讓形成濕熱體質,導致皮膚出現痤瘡、血壓上升、鼻孔出血等狀況,經常過量攝食辣椒,還會造成中毒。

另外,辣椒辛辣,對於患有口腔疾病、咽喉疼痛、咯血等病症,或者患有肺結核、體質濕熱的人來說,都應該小心食用。

而且,食用過多的辣椒,還會誘發脫發。貪辣還會讓眼睛受到傷害,一般食辣過多的人的眼部會出現燒熱感,眼球充血而導致事物模糊;經常食辣會導致結膜炎、幹眼症、視力下降等病症。

經過對動物進行實驗得出:辣椒中含有辣椒堿這種物質,可以破壞循環係統,造成暫時性血壓降低、心跳變慢、呼吸困難等。所以,喜愛辣食的朋友們一定要小心中毒。

雖然如此,但是很多人為了達到某些目的,還是會選擇多食辣椒,那麽,你真的能通過辣椒來實現你的目的嗎?來看看吃辣有益的謊言:

一、多吃辣椒可以瘦身

專家表明,多食辣椒可以瘦身的流言並不科學。人在多吃辣椒後,雖然可以達到皮膚發熱、加快局部代謝速度的目的,但是發熱的現象在食用辣椒幾次後就會消失。所以多吃辣椒是不能瘦身的。

二、多吃辣椒對腸胃有益

很多人都認為吃辣椒可以開胃,事實也是如此,但是過量的辣椒會影響神經末梢的感覺,從而讓胃部受到損傷。

三、多吃辣椒可遠離癌症

辣椒中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而這種物質可以起到預防癌症的目的。過度食辣有可能會誘發口腔白斑,而這種症狀是一種口腔癌出現前的病變,所以過量食辣不但不會起到防癌症的作用,還有可能會引發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