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像快要淹死的魚,喊不出“救命”
德國心理學家烏爾蘇拉·努貝爾發現一個現象,抑鬱症患者通常表麵看起來都是正常的,其內心的痛苦不易被人發覺。這種普遍現象源於抑鬱症患者的刻意隱藏,不管是出於自我保護,還是不想給周圍人帶來麻煩,他們都選擇了自己獨自承受痛苦。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是在走向自殺時,才被人們意識到他生病了,在生前沒有人或者很少有人知道他們患有重度抑鬱症。
大家所熟知的演員張國榮,因為嚴重的抑鬱症走到了人生盡頭,直到後來人們才知道他選擇死亡是因為患上了抑鬱症。
胡某自殺事件,經心理專家分析,也很可能是其生前已經患上了抑鬱症。然而遺憾的是,這些事情是在胡某自殺後,人們通過心理專家的訪談和分析才知道的。他生前沒來得及向心理醫生求助。
正如前文所說,在我國,抑鬱症已經成為近些年來青少年群體常見的心理疾病,不但有明顯上升的趨勢,並且有接近一半的人沒有尋求任何幫助,近30%的人從未想過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讓抑鬱症患者寧願獨自承受痛苦,也不願意將其說出來,尋求身邊人的幫助呢?
在我國,受文化傳統影響,個體內心的感受容易被忽視,強調規範和集體意識,對抑鬱症這種個體因素一直存在觀念上的排斥。短期的抑鬱情緒通常被認為就是心情不好,過一陣子就好了。長期的抑鬱情緒則被看作此人性格不好、脾氣差、遇事想不開,繼而從道德層麵上進行批判,導致很多人忽略或者不願意麵對自己的真實感受,而僅用一些身體的症狀作為解釋,強行壓抑或忽視內心的痛苦,讓被壓抑的感受為今後的爆發埋下更大的隱患。
當然,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比較複雜,不能一概而論,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嚐試理解其原因:
完美主義者對人對事的要求高,尤其是對自己,即使在他人眼中已經很完美,做得已經很出色,但在他們眼中,自己依然不夠好,通常的想法是還可以做得更好的,不能有遺憾、有瑕疵。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人具有完美主義傾向通常和早期生長環境有關,例如,童年或者少年時期,父母對其要求非常嚴格,不善於表揚,總是從負麵評價孩子,當孩子做出一些成績時,父母沒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反而要求其更上一層樓。在這樣的生長環境中,患者養成了事事追求完美的習慣,哪怕已經做到了90分,仍然覺得自己不夠好,還糾結於那10分為什麽沒有做到。並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這類人群習慣把最好的一麵呈現在外人麵前,因為對完美形象的追求,不允許自己表現出不好的一麵。
造成情感表達困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關聯性最強的也是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小時候,父母包辦了孩子的一切,代替孩子做了所有決定,孩子幾乎沒有發言權。當孩子遇到困難發起求助時,得到父母的回應是:“你怎麽這都不會?這麽笨,什麽都做不好!”因此,一個出生在無法表達情感的家庭中的孩子,他們會從父母和兄弟姐妹身上學到壓抑情感的表達方式,將他們的感受和情緒隱藏起來。
抑鬱症患者通常呈現低自尊狀態,否定自我,感覺自己不受人們歡迎,不被大眾喜愛。這樣的自我認定會使得內心承受很大的痛苦。低自尊意味著很敏感,對他人的評價和話語十分在意,稍有不慎,就會感覺受傷。甚至,低自尊人群在受到他人表揚時,會覺得害羞,也會極大地受到他人評價的影響。在他做決策時,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被忽略,容易受到他人鼓動,呈現討好型人格。
正是這些心理因素,導致抑鬱症患者不敢表露心聲,獨自承受抑鬱症帶來的折磨,強撐著表現成一個正常人,當有人發現異常,問及情況時,始終告訴他人:“我很好,沒問題。”
我也是在患病多年以後,才懂得求助。
根據心理專家的建議和個人經曆,這裏給抑鬱症患者幾點建議,希望能給他們一些幫助:
曾經有專家做過一個實驗,來驗證親人的主動關懷對於抑鬱症患者病情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在獲得親人主動關懷的情況下,抑鬱症患者的病情恢複比未獲得關懷的患者明顯更快速,並且能夠更容易接受專業治療。所以,抑鬱症患者如果能夠勇敢地走出一步,自發地主動尋求幫助和支持,將對減輕痛苦和病情恢複大有裨益。
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其實他們都非常希望我們能夠開心起來。也許你會擔心說出自己的感受無法被他們理解,但不要隻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身邊人,或許他們的認知和接受度超出你的想象。曾經我也以為我的父母很傳統,肯定無法接受一些他們認知範圍外的事情。然而有一次在看足球比賽時,我的母親居然說出了“越位”。這讓我很是驚訝,在我的印象中,母親從來不看體育賽事,後來我才知道因為我哥要代表單位參加足球比賽,為了支持我哥,母親到現場觀看了比賽,並且還學習了一些足球知識。從這件事,我意識到,也許我們對父母的看法存在過於主觀和刻板的印象,其實他們的世界超出我們的想象。在遇到困難時,隻要我們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父母和朋友可以給予我們很多幫助。
抑鬱症是一種疾病,不是罪責,對於這點患者自身必須有清醒的認知。生病了就要看醫生,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其治療並不比腫瘤之類的疾病複雜,效果也是顯著的,重要的是勇於承認自己生病了,需要醫生治療。對於尋求專業幫助,我感觸最深的是它讓我能夠客觀地看待抑鬱症。人因為無知而恐懼。當對其了解,並知道如何麵對時,恐懼感也就消失了。請相信專業的心理醫生,他們的經驗是從大量臨床病例中總結出來的,能夠給予我們極大的幫助。
重度抑鬱症患者很有可能會無法承受身心痛苦,而選擇走向自殘或者自殺。根據過往的病例統計,想自殺的人如果在實施計劃前能夠打出一通電話,與人分享一下最後時刻的感受,大概率能獲得有效幫助,從而避免走極端。所以,醫生告訴我,我必須給自己定下一條鐵律,隻要想實施自殺,強迫自己必須拿起手機撥出電話,告訴一個人我此時的感受和即將做什麽,不需要思考,隻需要按此執行。
如何幫助抑鬱的朋友
如果你想幫助身邊的親人或朋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有些信息對於我們是一種預警信號:
你的朋友不想做之前非常喜歡做的事情了;
你的朋友開始自暴自棄,抽煙酗酒;
你的朋友時常不去上班、上課或不參加課後活動;
你的朋友開始頻繁談論人生的意義、存在的價值等問題;
你的朋友開始關心一些關於死亡的話題。
當你遇到朋友身上有這些預警信號時,請多給予他/她一點關懷和耐心,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無須直接談論關於抑鬱症的話題,隻需要一些簡單的談話,適度地表達你對朋友的關心,嚐試讓其說出可以幫助他的地方。交談時以傾聽為主,並且要認同他的感受,表達共情。
好為人師的我們需要盡量避免去教導他。我們以為的答案也許根本不適合他,因為任何答案都是在特定情境、特定對象下產生的,我們無法完全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情境下思考問題,得出的答案自然不一定適合對方。在解決情緒和心理問題時,答案並不重要,共情才能緩和情緒。
對於你的朋友來說,可能羞於向他人提及自己內心的苦痛,擔心他人無法理解。此時,他需要得到我們的鼓勵。我們要讓他意識到身邊其實很多人是可以求助的,比如父母、老師、朋友等。如果不願意向熟悉的人尋求幫助,也可以找專業的心理醫生等。要相信,隻要說出來,就可以得到幫助。
抑鬱症患者需要朋友的關心和陪伴是毋庸置疑的,但作為朋友,也是一個有情感的人,都會有情緒,害怕受傷。作為抑鬱症患者的朋友是不容易的,病人的情緒波動總是比較大,這會導致抑鬱症患者更可能說出一些傷害親近朋友的話。所以,如果你的朋友說了一些讓你感覺不舒服的話,請你諒解他,因為這其實不是他的本意,你的朋友隻是生病了。當我還年輕時,經常因為朋友的一些話語和做法,讓我對這段朋友關係產生懷疑。隨著年歲漸長,經曆的事情多了,開始了解到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尤其是身邊的朋友。我會拿放大鏡看他們。稍有瑕疵,就會開始否定他們。然而,如果我有一點耐心,過不了多久,又會看到朋友身上的閃光點,他們又會變回那個讓我舍不得離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