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上善若水,讓情緒流動

《道德經》有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利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相爭,又能包羅萬象。它遇熱成汽,遇冷結冰,遇風起浪,遇水相融。水是最溫順也是最強大的,潺潺溪流是水,波濤洶湧也是水,水滴石穿還是水。

水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根據外界的環境來改變自己。人的性格品質也可以像水一樣,不追求名利虛榮,但是遇到任何困難又會百折不撓。

同時,水的力量也是無窮的,翻江倒海、洪水猛獸說的也是水。曆史記載,黃河泛濫,很多人都想辦法治理過,起初大家都想著堵,可就是堵不住,而後大禹治水,順勢而為,疏通為主,反而治理成功。

可見,對於水,我們隻可疏通,不可硬堵。在這點上,水與人的情緒很相似,人的情緒也是宜疏不宜堵。情緒控製得好,人在事中也無事。情緒管理得不好,小事也能成災害。

生活不會一直稱心如意,有情緒很正常。但易怒,被情緒左右,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更加嚴重,成為情緒的奴隸,最終害人害己。

武誌紅老師曾說過,悲傷情緒是告別過去的悲慘經曆的必經之路,說的就是我們要正視我們的情緒,讓其自然流露出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治愈情緒的必經之路。

人們對情緒管理最大的誤解是:壓製情緒,不要生氣、不要流淚、不要壓力。真正有效的情緒管理,是讓情緒流動。允許自己沮喪,允許自己生氣,允許自己感到壓力和焦慮,允許自己活得像個人。為什麽要讓情緒流動呢,因為情緒可以理解為洪水,情緒來了,猶如洪水決堤。人是沒法去堵住它的,要是堵,洪水就會想辦法從別的渠道湧入,進入本不該進入的空間。情緒隻是反映出了問題,情緒本身不是問題,隻是一個信號,一個讓我們看看自己內心的信號。

情緒是什麽

情緒是一種信號,表達大腦對事實的反應,遇到開心的事會高興,失敗會沮喪,置身大自然就會平靜,這些都是我們的大腦給予的反饋信號。從本質來講,不管任何事情發生,都會有相應的情緒產生,正麵的、負麵的,都會發生,所以我們不可能阻止情緒產生,隻能與情緒共存。因此,處理好與情緒的關係,和平共處才是麵對情緒時的最佳狀態。

心理谘詢師曾旻先生在他的心理學著作《情緒的重建:如何應對生活中的情緒困擾》中,為我們深度剖析了情緒,提供了與情緒的相處之道。情緒有三個層麵:

肢體語言可以傳遞情緒,包括麵部表情、身體的動作、特定的手勢等。觀察兒童的行為,他們看到滑稽的事情時,會咯咯地笑;被父母和老師批評時,會垂頭或者哭泣;睡不著覺,煩躁時,身體會有各種扭動蜷曲;看到精彩的節目,會開心地鼓掌。這些行為就是在表達他們內心的情緒,喜怒哀樂都會通過行為傳遞出來,包括摔椅子、拍桌子等發泄行為。

情緒本質是一種主觀體驗。同樣的事情為什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呢?這是源於主觀體驗的不同,而主觀體驗是和每個人的經曆、意識、認知相關的。主觀體驗在於事件觸發大腦的應激反應,也就有了不同的情緒。事件本身是客觀的,而情緒則是主觀的,所以情緒調節才成為可能,主觀體驗是可以被影響、被修正的。

多巴胺的分泌帶來快樂,腎上腺素的分泌讓人興奮,這些生理機製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情緒。抑鬱症的藥物治療也是基於這樣的原理,通過調整生理激素的分泌,緩解抑鬱症的各種負麵情緒。

讓情緒流動起來

心理學家曾旻認為情緒是體內流動的**,可以覺察到它在身體裏的流動。那麽情緒要如何流動?可以分三個步驟實現:

對產生情緒的事件進行客觀描述,不做延展,不推演不聯想,僅僅描述事件過程每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以及自己的所見、所聽,還有當下真實的感受。這麽做的意義在於告訴自己的身體,發生了哪些客觀事實,給我帶來了什麽樣的感覺,將情緒反應限定在單一事件本身,不擴散,不升級。

要想不被情緒幹擾,最好的辦法是跳脫出來,假想自己是一個第三者,用凝視的眼光注視著當下的情緒,觀察它在幹什麽,要去向哪裏。不要試圖去控製它,隻是觀察、記錄。這麽做時最好通過冥想的方式,看看這個情緒要對我們的身體做些什麽。在這樣觀察情緒很多次後,我甚至愛上了這種感覺,一種全新的視角,從未有過的體驗,讓我感受到情緒於我而言,似乎也隻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物體而已,雖然情緒是主觀體驗。我甚至可以引導情緒在身體裏遊走,因為此時,我已經將其剝離於大腦。

當情緒由主觀體驗轉化為客觀存在時(當然,這隻是一種描述,情緒始終是一種主觀體驗),就無法再左右我們的行為,這時就可以著手行動了。跟自己的情緒說:“隨你去吧,我沒有時間關注你了,我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不管是走出去社交,還是全身心投入工作,總之動起來,恢複本就該進行的正常生活。

除此之外,曾旻在書中還給出了情緒重建的方法:

(1)接納情緒,把情緒當作流動的**;

(2)對事情進行積極的重新評估;

(3)轉移注意焦點,關注事物的積極麵;

(4)向下比較,不幸中的萬幸,使幸福感回歸;

(5)規劃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