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人都在乎心理健康

在抑鬱症初期,我並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我也堅信我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可以把自己調整好。因為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很獨立的人。不管我的內在世界是自卑的還是自信的,至少在理性層麵我是自信的,我有足夠的信心認為自己可以調節好自身情緒,不需要外界幫助,我也不認為自己有什麽大問題。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九歲時,全家搬到了父親工作的城市,兩地的距離大約為150千米。後來因為讀書和工作的原因,我又輾轉過幾個城市,所以從小到大,我從未在一個城市生活超過10年。即使在同一個城市,我也跟隨父母搬過好幾次家。記憶中,有一次在大學暑假,我想回家卻找不到家的位置,因為我父母已經搬家了。那時還沒有智能手機,無法通過定位導航,後來是哥哥與我約定地點集合,他帶我回家的。這一次次的環境變化,鍛煉了我對新環境、新狀況的反應能力,但同時,或許也正是這一次次的環境變化,給我帶來了一些潛在的性格問題。對此,至今我仍然不是十分確定。

我從小很獨立,相比同齡人,很多事情都是我自己做決定,這得益於父母對我沒有進行太多的幹涉和管製。記得上學時,每次考試老師都要求把試卷拿回家家長簽字,我是班上唯一一個自己簽字的學生。家裏有三個孩子,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方式,按現在的說法叫作“放養”。對於學習,父母很少過問,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生活的壓力,父母要忙著賺錢養家;二則是我從小很懂事,父母對我比較放心。所以我在讀書期間,並沒有受到像同學們那樣的來自父母的約束,我相對來說自由得多,學習的事情基本都是自己看著安排。所以一路走來,我的獨立性很強,很早就會自己拿主意。

正因如此,當我的身體狀態出現異常時,我不以為然。畢竟過去我也會有失眠、焦慮、緊張等情況的時候,但不是一樣好起來了嗎?本著這個信念,我采取了順其自然的方式來調節情緒。當然,我也會上網查詢一些知識,嚐試網絡上介紹的一些調節方法。

然而這一次似乎並不像我之前那麽順利,失眠、焦慮等情況不僅沒有好轉的跡象,甚至愈發嚴重。白天的我變得毫無精神,對什麽都提不起興趣,不想出門,害怕見人,吃飯也是味同嚼蠟。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也許是由於我過於急躁,也許是我調節情緒的方法不對,我感覺自己似乎越努力越無力。

直到我看到了一本書——心理專家李宏夫撰寫的《情緒自救》,我才開始意識到我很可能是患上了抑鬱症,而且已經嚴重到一定程度了。於是我開始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陸續查閱了很多有關心理知識的書籍、資料,尋求自救。

雖然大部分抑鬱症患者剛開始對自己的情緒狀態好壞有一定的認識,知道情緒不好或者是感覺到身體不舒服,但不願意承認自己生病了,更加不願意承認自己得了抑鬱症。

如今比我生病的時候已經好很多了,當下社會對抑鬱症的認知進步很快,大部分人都知道有抑鬱症這樣一種病,也知道得了抑鬱症需要治療。然而,在我最初生病的那個年代,抑鬱症是不具有廣泛認知度的。不管是自己,還是周圍人,都覺得患抑鬱症的人是“矯情”“閑得沒事、吃飽了撐的”“閑出來的富貴病”,很少有人把抑鬱症當作一種精神心理疾病。現在,抑鬱症已經被更多的人了解,也意識到抑鬱症沒有那麽神秘,隻是一種常見的病而已。很多人把它稱為“心靈上的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