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為什麽受傷的總是我

“為什麽受傷的總是我?到底我是做錯了什麽?”這是膾炙人口的一句歌詞,然而這句歌詞恐怕也是我在抑鬱時問自己最多的一句話。我時常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敏感得像隻小貓,不可觸碰,隻好把自己蜷縮在一個小盒子裏,因為害怕所以拒絕與外界的接觸。

直到後來的某一天我才明白,其實並不是別人在傷害我,而是我自己在傷害自己,用一個詞形容就是“自怨自艾”。偶然聽到別人說什麽,都能聯係到自己身上,然後莫名其妙就受傷了。哪怕是看到太陽下山,都能傷感一場。

麵對這種情況,我曾經看到一個別致的解釋“消極的人可能是潛意識裏認為自己需要這個消極的情緒”,這聽起來有點不好理解,你可以將其理解為生病導致大腦產生錯覺,就像林黛玉自怨自艾一樣,陷入一個狹小的信息回路空間,走不出來。

當然,這個解釋並沒有得到相關心理學專家的證實,缺乏科學依據,隻是我對抑鬱症的一種思考的角度。

在心理學層麵,這種“自怨自艾”的表現叫作“回避型人格障礙”。

回避型人格障礙是人格障礙中的一種。此類人對社會環境常感到緊張不安,所以他們會盡可能地回避出現在外界環境中。有回避型人格障礙的人往往對環境抱有懷疑和不信任感、不安全感,在社會環境中緊張不安,所以一般都是獨來獨往、獨自生活和開展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礙在醫學上有明確的診斷標準:

1.因懼怕批評、否定或者拒絕,導致回避需要較多人際關係交往的活動,有點像常說的“社恐”;

2.除非確信對方喜歡自己,否則不願意與他人有關聯;

3.因為害怕出醜或者被羞辱,麵對關係親密的人也會過分客氣;

4.在社會交往中,過分重視批評以及拒絕;

5.因為覺得自己缺乏能力,不願發展新的人際關係;

6.認為自己與社會格格不入,一無是處,或是比其他人差得多;

7.因為害怕出醜,極不願意冒險,或者是參加新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