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細節描寫

課代表:上一次劉老師給我們講了人物語言的地域特色,這一次呢?

劉老師:這一次,仍然離不開語言。人家說,寫小說是玩語言的,那麽寫作文也同樣是玩語言的,離開語言什麽也玩不轉。美術家塑造人物形象,靠的是碟子中的7彩顏料,音樂家塑造人物形象,靠的是鍵盤上7個音符,而作家塑造人物形象呢?隻有靠語言。在這裏,我提醒同學們注意一個詞:刻畫,這"刻"字旁邊有把刀,就是說,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不是寫,而是要求“刻”。所以說,你手裏的筆不再是筆,而是刀,用刀把人物形象“刻”出來。聽說,雕刻家最怕雕刻人物的鼻子和眼睛,因為這是人物形象最傳神的地方,刻不好,整個雕塑前功盡棄。寫文章也一樣,人物形象寫不好,文章也就失去意思。

我這裏有一段文字,讀完,看看腦海中出現一個什麽樣的形象:

國王阿克巴越老越刁酸,喜歡冷不防給身邊的大臣們出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弄得大臣們時刻提防著。

一日,宮裏公務事辦完了,老國王眼睛轉了轉,馬上給身邊的人出了一道智力測試題:“哎,你們好好給我聽著:誰能告訴我,真理和謬誤的距離是多少?限你們三分鍾內回答我,說對了有賞,說錯了我可要罰你們的。”

大臣們一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想不起來真理與謬誤之間的距離是多少。

就在大家麵麵相覷,不知所措時,大臣伯博伸出四個手指頭說道:“國王,真理與謬誤之間的距離是四指。”

“四指?”老國王一聽,露出疑惑的表情。

眾大臣們也同樣不明白,為什麽四指能成為真理與謬誤之間的距離?

伯博進一步說:“是的,陛下,這四指就是真理與謬誤之間的距離。”

“何以見得?”老國王不明白。

伯博道:“眼見為實,隻有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才可算真。耳聽為虛,耳朵聽來的多半是虛的,常常是無稽之談。”

老國王將信將疑地說:“不錯,人人都長了一雙眼睛,就是要去明辨是非,甄別真偽。可是,這與你說的‘四指’有什麽關係呢?”

伯博笑道:“陛下,這‘四指’正好是眼睛到耳朵的距離,所以,真理與謬誤的距離隻有四指寬。”

老國王聽了沉思了許久,對伯博說:“賞你一座宮殿。”

劉老師:老國王已經夠刁鑽古怪的,還有更刁鑽的大臣,他那隨機應變的才能,不但令老國王信服,同時也使得眾大臣避免了一頓板子。

接下來,這位是一個初為人父的"愣頭青"形象,醫生讓他把剛剛出生的孩子送到嬰兒室去,他卻抱起孩子高興得滿世界跑。

這裏還有一段文字,是一個五年級同學的作文片段,對同學們來說,這段文字刻畫出來的形象,一定不陌生:

……5分鍾倒記時完,開始發試卷。

試卷一到手,60幾支筆,就跟小雞啄米似的,嘀嘀篤篤一片。聽起來,這種聲音很奇妙,像是很近,就在身邊。又像很遙遠,如同大草原上奔騰的馬群,一會兒遠,一會兒近。還有點像無數個跳動的音符,磅礴萬千!一會推向高峰,一會跌向低穀。聽這種聲音,對我們來說,是幸福的,又是恐懼的。

卷麵上會做的題,很快做完了,不會做的題,猶如一條條死蛇,躺著不動,既可怕又無奈……課代表:這段文字刻畫的是同學們考場的心理描寫,對不對劉老師?

劉老師:對。考過試的人都有這個共同的體驗,會做的題不難,不會做的,總是讓人那樣無奈。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沒有,以上這幾段文字,一段是人物外部形象上的刻畫,另一段則是內心深處的刻畫。不管哪種刻畫,一個目的,都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真正能夠刻畫出人物形象的句子,一定不要多,就那麽短短幾句就夠了。有時,一句話也夠刻畫出讓人難忘的形象來,這種句子,不要到課本中去學,現實生活中就很多。如:"吃著碗裏望著鍋裏。"形容貪心的人。"吃了對門謝隔壁。"意思是,不去報答真正的恩人。"不記板子隻記糖。"是說沒出息的孩子,記吃不記打,等等。

課代表:可惜,這些非常簡練形象的民間俗語,我們知道得太少,有機會請劉老師再給大家多講一些。好了,這一期的思考題是:

1、為什麽劉老師要求我們將人物形象定格在經典細節上?

2、請你寫出10條典型形象的民間俗語。

輕鬆時刻:趣味故事閱讀

明天的樹葉

有一個小男孩,做事沒耐心,總想幾天的事,一天做完。

小男孩的爸爸說:“你不要一下子做許多事,每天早上起床,把屋後的樹葉掃幹淨就上學去,每天做好一件事,就很好了。”

小男孩把地上樹葉掃得幹幹淨淨,可是,第二天早晨一看,地上又落滿了樹葉。小男孩很著急,想出一個好辦法,第一天晚上使勁地搖樹,讓樹葉都一起掉下來,這樣,第二天早上就不用再掃了。於是,小男孩抱著樹,一棵一棵使勁地搖啊!搖得樹葉紛紛落下,小男孩高興極了!這下好了,明天早上可以好好地睡上一覺了。

可是,第二天早晨,小男孩來到屋後一看,地上又落下了許多樹葉。討厭的樹葉!那個小男孩急壞了!就叫來同學,幫著一起搖樹。那一排還沒長大的小樹,被他們搖得七零八落。可是,該明天掉下的樹葉,還是明天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