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骨科交流會
許楓將第一塊碎骨靠上去,用剪尖的克氏針牢牢的固定在肱骨近端,讓克氏針穿過對側的骨頭,穿透皮膚,骨塊與組織嚴絲縫合。
“好!”謝主任率先開口,許楓的第一塊碎骨,連嚐試對合都沒做,就一次複位成功,足以說明很多東西了,畢竟萬事開頭難。
第一塊碎骨的成功,也給其他人注入了腎上腺素一樣,原本對這台手術不看好的眾人,一個個將目光重新挪了回來。
張齊國教授緊握的雙手,也漸漸的放鬆下來,笑罵道:“這小子,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許楓接著旋開電鑽的夾持頭,推進去,反過來夾住露出的另一端,慢慢的往後抽,一直到尖端平骨麵隻露出一點點,許楓接著將第二塊碎骨靠上去,用第一根克氏針的尾端往回穿,將兩塊碎骨固定在一起。
隨著一塊塊碎骨的拚入,外側髁部分已經慢慢的成型,接著將缺口部位的碎骨斜型嵌入,第四根克氏針進行固定,穿過最結實的皮質部分。
內髁部分形狀完整顯露出來,關節麵也拚合成功,光滑而且沒有缺損。
示教室內,一些把本來覺得無聊準備離場的醫生們紛紛將目光聚焦在屏幕上,不少人暗自捶胸後悔,沒有好好觀察剛才複位的細節,白白浪費了一次學習的機會。
許楓接著從兩邊各來一個標準張力帶鋼絲的捆紮,再弄了一個斜型的張力帶,組成負責的立體三角形狀,這也是骨科裏麵比較穩定的鋼架結構。
擰緊鋼絲,剪斷,處理尾部,收尾工作完成。
王珂活動了一下患者的肘關節,沒有異樣,十分的穩定。
“我去,這個許醫生太厲害了吧,好像每一步都是他計劃好了一樣。”
“這不僅僅是計劃好的原因,腦子有了想法,手也要跟上啊,步驟亂了一個,少了一個,這台手術都是無法完成的啊。”
“這哪是手術啊,你說是搭房子我都信。”
張齊國起身拍了拍謝主任的肩膀,“小謝啊,你手下的這個小子很有天賦,可別浪費讓其他科室搶走了。”
“張老,你就放心吧,這小子我盯著呢。”謝主任笑道。
不得不說,許楓的這一次手術,給謝主任大大的長了臉,以後再也不會有人拿以權謀私這件事來針對謝主任了。
有本事,你也讓手底下的醫生這麽優秀。
萬教授一直沒說話,安靜的看著許楓的手術,有些東西別的醫生可能看不出來,但作為在骨科手術這一塊鑽研幾十年的老教授,他能看到許楓這台手術的奧妙。
不僅僅是許楓的膽大心細,更多的是許楓高超的處理水平,這需要術者有嫻熟手術技術的同時,還需要有超強的眼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對骨塊複位、克氏針布局做全盤的思考。
並且根據之前的CT影像來看,跟實際開髁的區別是很大的,也就是說這台手術術前的參考全部用不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許楓臨時發揮。
在這麽短的時間內,能夠做出這樣一台手術,萬教授自然知道難度有多大。
完成了這台手術,許楓也是內心輕鬆了許多,至少張齊國教授這一關過了,那麽自己在骨科的手術就不會再受到限製了。
並且,手術權限還跟薪資是直接聯係的,擁有三級手術和二級手術完全是天壤之別,從獎金、手術提成和器械提成這些加起來,收入都是十分可觀的。
至於最難的四級手術,這就不是許楓能想的,這種一般都是聯合手術,許楓這種住院醫是沒有資格上台的。
許楓做完這台手術後,被萬教授還有張教授拉過去聊了聊,然後由許楓寫一份相關的論文,他們兩人為第二作者進行發布。
對於這個意見,許楓自然是同意了下來。
兩天後,骨科召開了一個月一次的病例討論。
這個病例討論就是將一個月的疑難雜症以及死亡病例拿出來討論,對於年輕醫生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學習過程,對於資深醫生來說是一個查漏補缺的過程以及展示自己的過程。
每個醫院每個科室的病例討論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根據科室的來定,像急診科這種,肯定是每周一次,病例太多了,骨科的話,相對而言死亡率是偏低的。
病例討論,都是相關專業的醫生,在某些時間能碰撞出不一樣的東西,畢竟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這一次的病例討論是謝主任主持,由兩名實習生做記錄。
骨科和醫院其他科室一樣,分為很多組,每個組的組長都是副主任醫師以及主任醫師級別,這也是醫院要求帶組的最低要求,還有部分骨科教授帶教的小組。
零零散散,骨科就有接近六個組,分別是謝主任帶的組,還有兩個副主任和三個教授帶的組。
“大家安靜,這次的病例交流由林主任這組先開始吧。”謝主任敲了敲桌子。
林主任是骨科的兩位副主任之一,在骨科也是幹了十幾年,隻要謝主任退位,下一任主任的位置必定是林主任的。
至於另外一位副主任,根基比較弱,在骨科沒有競爭力,偏向於學術方麵,主管內科。
林主任讓組裏的住院醫師開始匯報整理的病例。
“王二,男,十五歲,四肢關節反複疼痛腫脹持續一年半,無外傷史,無明顯誘因,一年半前出現右側腕關節疼痛、腫脹,後逐漸發展為雙側肩關節、肘關節……”
“在我市多家醫院診治,顯示多處關節出現MRI滑膜腫脹、關節出現積液的情況。”住院醫師匯報完以後,退後兩步站在林主任後麵。
“這個孩子的家庭條件畢竟好,找了不少知名骨科教授,但是一直腫痛,現在患者連正常的行走都比較困難,希望大家討論一下,看怎麽來明確診斷及治療。”林主任開口道。
不少實習生和年輕醫生都開始抓腦袋,手中的筆寫寫畫畫著,這種不典型的病例是最考驗醫生的診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