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案中案(36)
“也談不上不正常。他當天就是心情很不好,一路上醉醺醺地和我說了很多。我最初還以為他在那個地方觸景生情,想念父母了。實際上,他卻一路上都在說他老兄。”張培說。
“你仔細想想,他當天都說了什麽,把你能想到的都說出來。”馬弘文說。
回憶片刻後,張培繼續說道:“他說的很淩亂,但從他說的來看,他對自己的兄長,不僅僅是尊重,甚至還有盲目崇拜。”
“王元鵝的哥哥叫王乾山。根據我們掌握的信息來看,王乾山在2001年拋妻棄子,和一個女網友私奔,一直到現在都還沒出現。這樣的人,王元鵝很崇拜?”馬弘文插了一句。
張培將頭搖得跟撥浪鼓一樣,說:
“對於自己的家人,不少人總有無限的寬容。這種在旁人看來私德惡劣的行徑,在王元鵝看來卻無關痛癢。更何況,王元鵝對王乾山的崇拜,應該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樹立起來了,可謂根深蒂固,甚至到了凡事都把兄長放在第一位的地步。”
“所以,王乾山拋妻棄子的行為,絲毫沒有影響到王元鵝對兄長的崇拜。他甚至將這一結果,歸咎於自己的嫂子不夠優秀,做得不夠好,配不上自己的兄長。”
“但他很看重自己的侄兒侄女。在他眼裏,侄兒侄女和他才是一家人,是他們家的血脈傳承,他嫂子就是個外人。”
“王乾山到底有什麽不一樣的地方,讓王元鵝對他的崇拜到了幾乎盲目的地步?”馬弘文問。
“王乾山有先天性殘疾,自幼左腿發育不全,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生活不便。他們的父母忙於自家的中醫診所,都無暇照顧王乾山。因此,王乾山在小時候的日常生活,幾乎都由王元鵝照料。”
“也正因為這樣,對於王乾山的過人之處,王元鵝的理解要更加深刻。”
“王乾山自學中醫,自學《周易》,對於《周易》有非常獨到的見解,當時甚至還有不少的追隨者,連堰城大學文學院的教授都將他奉為座上賓。”
“我對《周易》也略懂一二。當時王元鵝說起這些的時候,我還當他酒喝多了在吹牛皮,就隨口問了他幾句,沒想到他信口捏來,卻引經據典,回答也切中要害,十分深入。他對《周易》的了解和理解應該來源於王乾山。由此可見,他對王乾山的描述應該沒有誇大。”
馬弘文忍不住問道:“你問了他什麽?”
很快,他就後悔自己多嘴了。
張培精神一振,滔滔不絕地說了起來:
“我隨口問他,《周易》到底是幹什麽用的。他如果說《周易》是用來占卜的,那和他就沒什麽好說的了。”
“他說,《周易》就是中國古人的《相對論》或《量子力學》。現代人掌握《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後,就可以根據現有的數據信息,預測宇宙、天體未來的趨勢。”
“在古人看來,《周易》也有相同的作用。《周易》不僅是一套卦學體係,更是一套成熟的哲學思維體係和方法論,包含著對宇宙、世界、社會的認知,包含著古人在信息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通過聯想建立起來的普遍因果規律,所以他們才認為可以利用其預測未來和吉凶。”
“至於這種通過聯想建立起來的因果規律,也就是古人利用《周易》所作的預測未來和吉凶,到底是客觀存在,還是唯心想象,是否準確可信,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換一個角度來看。《周易》和現代科學在起源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發現、掌握可以解釋宇宙、世界運行的因果規律而產生的。”
“不同的是,《周易》是從哲學的角度試圖闡釋宇宙和世界的運行規律,甚至還包括對人類社會、個人人生的探究,而現代科學是從精細的、可證實的物質角度進行闡釋。”
“我又問,為什麽都說《周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
“他一邊打著酒嗝,一邊笑著說,從時間上來看,《周易》成書時間很早,在那個知識、信息極其有限的時代,可謂占據先機。要是在那個時代出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類,《周易》還能不能成為國學源頭,恐怕得另當別論。”
“更重要的是,它是周文王所著,可謂權威之作,極可能是那個時代社會精英、知識分子用來學習的官方教材。這樣一來,《周易》大概率就是早期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
“早期的主流文化,對後期文化產生影響,這是毫無疑問的。就好比一個人早期形成的生活習慣和性格特征,即便在之後無論怎樣改變,都不可能和他的早期完全切割。”
“從傳承上來看。《周易》由於占據先機,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包括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包括外來的佛教文化,都從其中汲取營養,上論天文,下講地理,中談人事,包羅萬象,無所不有,易道廣大,潔靜精微。”
“毫無疑問,諸子百家和佛教,在受到《周易》影響的基礎上,甚至可以說就是對《周易》的不同理解和傳承發揚,之後在各自領域裏衍生出許多流派分支,然後構成了五彩繽紛的中國文化。輝煌燦爛的國學文化也就應運而生。”
“從具體的思維上來看。《周易》所蘊藏的思維體係,對後世國人的思想、思維,有著非常深的影響。《周易》當中,最根本的思維之一是‘危機意識’,或者叫‘憂患意識’,這一思維貫穿了之後中國人幾千年的曆史、社會和個體。”
“比如,《易傳·係辭下》中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意思就是,寫《周易》的人,大概有很強的憂患感和危機感吧。”
“除了這句外,當中的另一句更直接:‘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意思是:孔子說‘有危機的,都是表麵上安安穩穩的人;要滅亡的,都是自以為能長長久久的君主;有動亂的,都是自以為治理很好的國家。’核心意思就是在說,不要因為今天的安穩,就忽略了潛在的危機。”
“這是古人從《周易》裏看出來的‘憂患意識’。從周易的內容來看,體現‘居安思危’這一思想的卦象也比比皆是。”
“比如,第三十七家人卦九三,也就是第三陽爻的爻辭是:家人嗃嗃,悔厲,吉;婦人嘻嘻,終吝。意思是,如果一家人都比較肅穆嚴麵,緊張兮兮,隨時準備應對變故,最終都能逢凶化吉;如果老婆孩子都嘻嘻哈哈,精神鬆弛,則很可能大禍臨頭。”
“當然,這句話放現在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放在商周時期理解起來就很容易。商周時候,人類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一隻野獸、一場感冒、一個突然冒出來的野人,都很有可能讓全家遭殃。所以,那時候的一個家庭想要平平安安生存下來,就必須得整日‘嗃嗃’。”
“第三十五晉卦初九,也就是第一陽爻的爻辭是:眾允,悔亡。意思是,眾人越是滿意,你就越是危險。這句話擱今天,就叫捧殺。”
說到這裏,張培頓了頓,方繼續說道:“王元鵝當時哈哈大笑著在說這一爻辭,我當時不以為意。現在想想,這一爻辭極有可能讓他想到了自身處境,令他心有戚戚。”
馬弘文聽到這裏,頗為觸動,一時之間竟忘了出言中止張培的長篇大論。
“諸子百家對‘居安思危’這一思維、思想的傳承,更加隨處可見。”
張培絲毫沒有言歸正傳的自覺,繼續說道: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強調的就是治理大國,一定要像小火燉魚一樣,不緊不慢,小心翼翼;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孫子說,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佛家說,世間空苦,諸行無常;還有墨子的亡國七兆和韓非子的《亡征》,無不體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
“到了現在,國人注重存款,在乎房產,關注養老,就是‘居安思危’這一思想融入國人血脈,融入日常的具體體現。”
“從揭示的宇宙、世界、社會運行的規律來看,《周易》表達的宇宙觀的核心就是倆字:變化。也就是說,在《周易》看來,世界唯一不變的規律就是‘變化’。並且,《周易》認為的‘變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
“比如,《周易》的首卦,乾卦,從下到上,由六根陽爻組成,前五爻的爻辭,描繪的都是一個不斷上升變化的過程,到了第六爻——亢龍有悔,反而比不上第五爻——飛龍在天。”
“在‘降龍十八掌’裏,亢龍有悔是很厲害的一招,阿朱受傷後,蕭峰就是用這一招逼退了少林幾大高手。但在《周易》裏,亢龍有悔是指已經盛極一時,再繼續的變化,就隻能變壞,而不能繼續上升,是衰落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