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藥王
李治捧了作業來見父皇時,正好長孫無忌也在。
聽小外甥是來回答問題的,長孫無忌就坐在旁邊,雙手撐在膝蓋上,準備一起聽聽——若是雉奴答得不好,還能救個場。
倒是皇帝見他這樣炯炯有神,心道:若是雉奴答對了還罷,若是錯了,豈不覺在父親與舅父跟前丟了顏麵。
於是便指一事,讓長孫無忌先回門下省衙署去了。
長孫無忌旁觀不成,隻好遺憾起身。
隻剩父子二人的時候,皇帝才溫言道:“雉奴,你想到什麽隻管說,不必怕錯。你還小呢,錯了朕也可以教你。”
李治定了定神,把他的回答說出來。
在父皇拒絕了薛延陀和親,隻扣下聘幣時,李治有想過,父皇隻是為了惱怒薛延陀所以不肯和親,兼之順帶吃掉薛延陀送上門的好處嗎?
應當不隻是。
父皇此舉也是做給漠北各部看的:薛延陀這些年能不斷壯大,正是因為大唐滅了□□,卻對薛延陀秋毫無犯。因此漠北各部臣服,連著漠南的小部落也都向著薛延陀進貢。
這份聘幣就是證據:薛延陀必是從各部收繳如此多的財物馬匹。
可現在,大唐拒絕了和親,還是以這種打臉的方式。
“父皇是要以此示大漠諸部:仆骨、回紇、同羅……”
“告知他們,大唐已經不再承認薛延陀是屬國,隻是戰敗部——大漠這些年受到薛延陀欺壓的部落未必沒有反心,隻是一畏懼薛延陀國力兵力,二畏懼薛延陀是大唐的屬國,哪怕唐軍打到□□邊界,都停下了腳步不肯犯薛延陀。”
可如今,大唐要將當年給與薛延陀的尊重,收回來了!
而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新敗,又剛強征了一波各部財產……不知此時漠北,有多少野狼一樣的部落,正瞪著碧油油的仇恨的眼睛,盯著薛延陀這隻受了傷的虎豹。
迫不及待地想要咬一塊肉,直到這隻病老虎成為奄奄一息的老虎。
“到時候父皇再派兵去打薛延陀,豈不是輕鬆省力。”
皇帝起初是正色聽兒子闡述的,後來唇邊笑紋卻不禁越來越深。
雉奴並不隻有乖巧和仁厚,他亦有心胸和眼光。
二鳳皇帝心情複雜起來,當然,是一種好的複雜:孩子長大了啊,還長得這麽優秀。
又想起妻子臨去前,最放心不下的除了太子,便是還年幼的兒女,拉著他的手要他照應孩子們。
那現在呢,你看到了嗎?咱們最小的兒子,也已經長大了。
於是二鳳皇帝毫不吝嗇地誇讚了一番幼子,饒是李治從小被他爹寶貝慣了,都被誇得不好意思甚至於臉紅起來。
旁邊的雲湖聽著都覺得牙酸,什麽雉奴這樣聰明,朕真是要歡喜的夜裏都睡不著……
雲湖就沒見過皇帝這麽愛誇寶貝兒女們的父親!
他雖礙於硬條件沒當過爹,但見多識廣,旁的宰輔們教育兒子,絕不是這種流派,那都是恨不得一眼掃過去,兒孫齊齊打哆嗦的威嚴。
李治被誇了良久,直到皇帝意猶未盡停下來喝蜜水潤喉,李治的耳朵還是紅彤彤的回不來顏色。
雲湖要上前為聖人添蜜水,李治忙起身接過紫銅小壺親手添水。
然後皇帝又開始誇:雉奴也太孝順了,果然是朕最貼心的孩子。
李治原來也沒少被誇,但今天被誇得太密集,以至於他腦海中忽然冒出一個荒謬的想法:等下,四哥是不是天天被父皇這樣誇,所以信了他是父皇唯一的大寶貝,才總想對太子哥哥取而代之吧。
據他所知,父皇雖很愛誇讚兒女,但……其實是很少直接誇太子哥哥的。
太子哥哥承擔了父皇絕大部分的期望和嚴苛。
李治看著眼前十分滿足於他倒了一杯蜜水的父皇:如果是他將來做了太子,能接受如今寵愛他的父皇,變成一個要求甚多,看他怎麽都不滿意的嚴父嗎?
他會不會也如此刻的太子哥哥,患得患失,心裏苦悶無處排解,以至於行為失矩?
不同的身份,就要承受不同的代價。
李治放平了呼吸,耳朵也褪去了紅色。
他,已經做好了這樣的準備。
*
曬孩子,是家長們的通病。
皇帝在驚奇發現了幼子的成長後,隻自己高興覺得有些孤單,便先一揮手,大方賞賜了晉王府所有屬官,還讓李治回去親自分賞。
之後仍覺得不夠,又讓雲湖請長孫無忌回來說話。
才冒著嚴寒走回門下省,還未及坐下好好喝點熱水暖暖的長孫無忌:……
你是皇帝你有理。
隻好揣上一個新手爐再頂風走回來。
長孫無忌進門後,皇帝就將方才的事兒細細說了一遍,中心主旨便是:發現幼子比想象的更出色。
長孫無忌頓時不冷了,心頭火熱。
之後便努力按捺住喜色,做出大舅哥兼宰輔的本分,在旁對皇帝莊重嚴肅點頭道:“陛下從前是太過疼愛晉王,才總覺得孩子長不大——臣也是如此,兩個小兒子就總覺得要護著些,其實老大老二他們在這個年紀,早就被臣扔出去摔打了。”
兩個父親討論的不亦樂乎。
長孫無忌乘勢就替李治要來了一份差事。
“李勣大勝歸朝,合該有一份親王迎出城門的體麵。”
“陛下既然覺得雉奴如今也長大了,不如將這樁事交給他去做?且陛下也別操一點心,隻讓他自己去與禮部論儀程去。”
皇帝笑容滿麵:“好,就這麽辦!也讓旁人看看,朕的雉奴也長大了,還這樣能幹!”哪怕是長孫無忌,也被皇帝這至為驕傲的語氣,激出了一層雞皮疙瘩。
這……這雉奴不過是去做一份迎接工作啊,妹夫你要不要這麽驕傲過頭啊?好似大敗薛延陀的是雉奴一樣。
*
貞觀十六年十一月,李勣班師回朝。
晉王奉聖旨親出長安迎接。
從長安城外到皇宮的這段路上,李勣沒有騎馬,而是跟李治同坐一輛皇帝特許的朱蓋華輪,並飾以象牙的豪華大車。
因預備著要去見聖人,李勣早已經在城外換下了戎裝佩劍,此時是一身官服。
李治略一打量他,不由就問道:“大將軍氣色怎麽比離京的時候還好?”
明明征戰數月,但李勣臉上並沒有什麽風霜刀劍之色,與離開的時候相比,氣色還真是更好了,都不用人說客氣話。
李勣很坦誠,開口時還忍不住笑了:“人逢喜事精神爽。臣在漠南先是打崩了薛延陀的大軍,沒幾日就收到入淩煙閣的佳報!臣隻覺此生圓滿了。”
說這話時他的喜意已然能控製住。
李治卻不知,其實李勣在第一次聽聞這個消息後,先是跟來報信的幾路家下人,都反複確認了十遍以上,他確實名列其上。
直到完全確定後,李勣就興奮地縱馬在漠南之地奔了半夜,甚至差點迷路。要不是老馬識途,可能淩煙閣上的功臣就要多一位已故,少一位健在功臣了。
當然,這種有點丟份的事兒,李勣絕不肯說給晉王。
他說出口的是一份沉甸甸的道謝:“多謝王爺為我進言!”
李治卻莞爾搖頭:“我是為大將軍說過話,但應當不是我的緣故——四哥更得父皇看重,他也曾為江夏王說過話。甚至三哥都特意上書,從封地上回來了一趟,也是為了江夏王。”
李道宗是宗室,本人又有本事,人緣很好。
李泰是想拉攏李道宗為己用,三哥吳王李恪大約是出於平日私交不錯,且李道宗又確實有功,所以也出麵送了這樣一份人情。
然而最後李道宗沒有入淩煙閣。
李勣何等關注淩煙閣相關消息,李道宗這種跟他情況差不多,各有優劣的競爭對手,他當然更是上心,這些情況也都了解。
可他沒想到會從李治口中聽到這些實在話。
晉王竟然一點也不居功!
他拜托過晉王替他說好話,而如今他也確實入了淩煙閣。回來的路上,李勣已經仔仔細細想過了他願意為此付出的代價——他也早已告訴過晉王,他會替他鎮守並州,不隻是因為皇帝的安排。
換句話說,他李勣現在有兩位君主,最高級別當然還是皇帝,其次就是晉王了。
晉王如果讓他去做一些私事,隻要不是謀反,他就會去做。
若是……晉王想爭儲君位,他也會站在身後。
早在長孫府上,李勣就敏銳察覺到了,國舅爺對晉王的喜愛看重,不隻是一個舅舅對小外甥,他甚至懷疑,國舅爺將淩煙閣事告知,是為了晉王,而不是為了自己。
別看太子和魏王各有班底,但隻要有長孫無忌一人的偏向,那這就是三足鼎立。
這就是作為國舅爺與淩煙閣第一人的實力。
李勣早把一切盤算的明白。
若是這回,李治對他提出什麽要求,隻要不過分,李勣都會答應下來的。
而李治不挾恩圖報,李勣就已經很感激了,但不想晉王竟然坦坦白白說了李道宗之事,然後笑眯眯道:“父皇再疼愛我們,在國家大事上也不會聽我們的,可見大將軍能上淩煙閣,是自己的功勞。在父皇心裏,大將軍哪怕年輕也配得上淩煙閣!”
在世俗觀點看,年近五十的李勣不算年輕,但在淩煙閣一眾人中,李勣妥妥是‘後起之秀’。
連他自己都忍不住要想,他能上淩陽閣,會不會有長孫無忌和晉王的功勞,但晉王,就是這樣柔和且笑眉笑眼地祝賀他,告訴他,都是大將軍自己的功勞。
說的李勣再次熱血沸騰,心潮澎湃起來。
同時,在李勣眼裏,晉王那高潔的品格,就像他曾經見過的大漠北地山巔上的積雪一樣無暇!
這樣的想法,直到李勣進宮麵聖謝恩,回到家中後還久久不能散去。
*
李勣回府第二日一早,兒孫並在京的所有嫡係旁係李氏族人,都集體來給他拜賀。
人頭攢動,族人們均昂首挺胸,喜色盈腮。
他們的家主,上淩煙閣了嘿!
自從淩煙閣的消息出來,就長久霸占京中頭條新聞。
長安城顯貴雲集,號稱掉下來一塊石頭都能砸中官員。
這裏永遠不缺大人物。
原本,京中官員門第會以世家、勳貴、寒門來作區分。但自從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名單出來後,一個新的標準橫空出世——那真是誰家出一個能上淩煙閣的頂梁柱,誰家子孫出門走路都比別人頭抬得高八度!
可見經過高祖和二鳳皇帝二十多年的執政,如今社會風向終於有了較大的逆轉:人們不再凡事以世家的標準作為標準。朝廷的認證,重要性已經越來越重。
悄無聲息的,淩煙閣的分量,超過了崔盧等世家的名望。
這是二鳳皇帝與舊時代的角力,他一手挽住時代的韁繩,將整個世界拉向了自己勝利的一方。
民心就是最好的答案。
倒是李勣,見家人們全都臉上喜色沸騰,要是長了尾巴,恨不得一個個變成峨眉山的猴,上躥下跳起來——
心裏頓生不滿!
李勣立刻沉下臉來警告族人,近來一定要安分守己,決不能得意忘形,做出什麽讓人抓住小辮子的事兒來。
他能上淩煙閣,有多不容易,他自己知道。李勣是武將,不搞什麽懷柔政策,哪怕麵對自己的族人,也非常直白地勒令他們:都管好自己以及自個兒相關的人,淩煙閣的畫像要等明年年後才能正式掛上。
在此之前,要是哪個蠢蛋要是做了蠢事,連累了他的名聲,甚至連累了他不能上淩煙閣,誰就等著去死吧!
李勣的聲音不說多麽嚴厲,但他的目光已經告訴了所有人,如果因族人裹亂,害得他最終沒有掛進閣裏去,那人絕對會死,還會死的很難看!
於是他的回歸,就像一盆冰水,把整個沸騰的李家澆了個透心涼,所有旁係都老老實實回家,準備直到淩煙閣正式落成前,他們全都改成王八屬性,堅決不伸頭出去。
警告完了旁係與親屬,李勣對自己的兒孫還是比較放心的,於是讓次子李思文跟他匯報下這些時日京中的大事,又讓孫子李敬業去整理下近來收到的禮單。
他既然回來了,就要一一回禮。
聽完兒子的匯報,李勣揉了揉眉心:京中的事兒就是錯綜複雜,有時分析京中各種情報,可比戰場上還要累多了。
他準備先著手處理禮單這種輕鬆事。
查點賀禮時,其中有一份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隻白玉碗,潔白的羊脂玉像是用雪捏成的一般,一點兒瑕疵也無,又有著溫潤寧秀的玉石玉澤。
更難得的是,這隻玉碗裏,還裝著一朵小小的碗蓮,比一般的碗蓮還要小一倍,所以才能裝入一隻玉碗中。
碗蓮也是潔白一朵,葉片翠綠,花瓣剔透瑩白,因小巧玲瓏,而更顯得分外雅致幹淨。
李敬業手裏就抱著記錄禮單用的竹櫝,翻了翻,稟明是祖父的親信下屬送了來的。
這位副將曾經跟著侯君集參加過滅高昌之戰——這樣的絕品,大概是高昌國的寶物。
想來是這回老領導上淩煙閣的大喜事,讓這位副將拿出了壓箱底的寶貝。
李勣看見它,立刻就想起了今日的晉王:不錯,晉王的品性,就像一朵玉碗裏的潔白蓮花。
於是次日李勣再進宮麵聖詳說薛延陀一戰時,就順便給晉王送去了白玉碗蓮。
並道:“臣見此白玉雪蓮,如見晉王。”
李治收下了這份代表著善意的禮物,也愛其精巧,就直接擺在了案上。
可惜他似乎對白蓮花的香氣有些過敏,崔朝過來的時候,正好看到晉王在打噴嚏,鼻子都被細麻紙擦的有些紅,像是隻兔子。
“王爺病了?”崔朝忙問道。
李治搖頭,揉了揉鼻尖:“不,應該是這花的香氣,令我總是鼻子癢癢的。”
他遺憾道:“可惜了這玉碗白蓮倒是好看,我卻擺不得了。阿朝你拿去擺吧,這東西擱在你身邊也不辜負,此事我與大將軍說一聲就是了。”這樣的花,擱到庫房裏去不見天日才是白可惜了。
說著李治還伸手戳了戳那朵小白蓮,也有幾分惋惜:“但別說,這花的樣子,我還是挺喜歡的。”
崔朝望著這清透的白玉碗蓮,見在陽光下輕微晃動的花瓣,清遠潔淨,忽然開口道:“王爺不如……把這白玉碗蓮送給薑太史丞,想來她應當會喜歡的。”
崔朝想起薑沃在太史局的位置,她坐在窗邊,早起日出東方,半麵陽光會照進來。
她似乎很喜歡沐浴在陽光裏,像是鮮花喜歡陽光雨露。
這白玉碗蓮若是擺放在薑太史丞的桌上,映著日光與她綠色的官服,想來就是讓人心情很好的一幅畫卷。
李治也點頭:“也是,此物頗合太史丞的姿儀高澈,明兒就給她送去。”
次日,薑沃果然收到一朵小白蓮。
聽說了這玉碗白蓮的來路,沒忍住當場笑出了聲。
李治心道:薑太史丞原來喜歡蓮花啊。
美好的誤會。
*
收到一朵小白蓮的第二天,薑沃見到了神醫孫思邈。
先到太史局的是盧照鄰,薑沃一見他,就覺得他身體狀況明顯比去年冬天好一些。
盧照鄰與她見過同僚禮,然後告知:“孫師先麵聖去了。”
孫思邈一到京城,就有人上報皇帝。今晨直接有宮裏的馬車出去,將老神醫請了進來,為皇帝扶脈。
與許多隱士神醫不同,孫思邈其實一直跟皇室沒有斷絕聯係。
隋朝的時候也曾多次奉召入宮為兩任隋帝請過脈,隻是對於朝廷要封的官職,一直辭謝不肯做。
他的理由也很充分:他要去外頭八方行醫、采藥,方能積累經驗。且情商非常高地表示:他不斷精進醫術,也於為陛下請脈這件事上有益處啊。
且孫思邈雖辭官不受,但他也應了會隔幾年就進京一次,給皇帝請脈,並且上京這一年會留兩三個月之久——太醫署尚藥局的大夫都可以來請教他。
如此會做人的神醫,這換了好幾朝的皇帝,也就都由著他不做官,去‘積累經驗’去了。
今年孫思邈進京,當然首要給二鳳皇帝請脈。
薑沃對於要見到藥王孫思邈,懷有無比的期待。
這份期待,旁邊的盧照鄰看的清楚:雖說薑太史丞還是雲淡風輕的神色,但唇邊的弧度,就是比之前要高一點點,眼睛也更亮一點。
*
薑沃對孫思邈的了解,不止局限於史冊中,也不隻聽了盧照鄰的介紹。
她是認真打聽過得,確定了此世的藥王,依舊是那個不以醫術密斂自珍,依舊是‘凡有疾厄者,皆救治’的醫者仁心。
於是見到一個親自背著藥箱,走近太史局的身影,薑沃就忙從正門下了台階迎過去。
一路將其迎入太史局待客的正堂,彼此分賓主入座。
孫思邈入座後,定睛看清這位要送醫書與他的薑太史丞時,卻是一怔。
這半年來,他聽盧照鄰提過許多次這位薑太史丞。
已知她幼年坎坷父母早逝,還曾得過幾年離魂之症,數年不能開口說話。又常聽盧照鄰感慨在太史局,不管是占星還是卜算吉日,都是很耗心血的事兒。
以至於在孫思邈的腦海裏,勾勒出來的‘薑太史丞’是一個出身坎坷但天賦異稟的小姑娘,單薄而嬌弱的女子形象。
孫思邈都做好了準備,給她也扶個脈仔細開個方子調理一二。
畢竟孫思邈也精通天文卜數,知其確耗精神氣血,年紀輕輕若格外入了此道,易有傷了壽數之險。
然而一見麵,卻見這位薑太史丞膚色瑩白凝潤,雙目熠熠有神,頭發烏黑如鴉翅,光澤明亮——正是六脈調和,身體格外康健的表現。
孫思邈不由轉頭看了一眼盧照鄰:小朋友,你是怎麽回事?
*
而薑沃看清孫思邈,隻有更驚訝的。
且說,孫思邈的年紀一直是個迷。
有人說他是隋文帝開皇間生人,但也有前朝,前前朝的老人說才不是,孫思邈可是北周元年出生的,而北周似乎都不是終點,還有傳說他是再往前北魏年間出生的!
按以上幾種說法,孫思邈可能是七十歲,也可能是八九十歲,當然,若是傳說中來算,那他已經是一百多歲的人了!
越傳越神奇了。
反正他的年齡是個迷,橫跨好幾個朝代。
但無論如何算,哪怕按最小的年紀來算,也該是個正經的七十歲往上的老人了。
可薑沃見到他,驚訝之餘不由感歎:原來世上真有鶴發童顏之人!
孫思邈神色溫和,整個人像是一株青鬆一般,讓人想到蒼鬱穩重。他臉上並非沒有皺紋,也能看出歲月的痕跡,但他的神色又是那麽安然,眼睛也很明亮,絲毫沒有老人的混濁感,反而像是清透卻又溫暖的泉眼,目光中總是流露出善意的觀察關懷神色。
而他的身形也很挺拔,沒有佝僂老態,一襲樸素褐色麻衣站在那裏,若隻看身影,會以為這是個正當年的壯年人。
是個讓人看不出年紀,卻又極其信賴的長者。
薑沃心裏隻有一個想法:以後我上了年紀,也想要這樣的老去!
兩人都被對方的健康狀態震了一下,唯一健康有問題的盧照鄰,倒是不覺得,隻是盡職盡責作為中間牽線人,彼此介紹。
除了盧照鄰,並沒有外人知道,薑沃要將醫書送給孫思邈——薑沃畢竟是朝廷命官,有了醫書自己藏著便罷,若是要交出,論理當然該上交朝廷,交給太醫署,而不該交給一個在野的醫者。
所以薑沃從前也隻托給盧照鄰,私下轉告孫神醫,她有珍秘醫書相贈。
今日孫思邈過來,旁人也隻以為,他是來給袁仙師看眼睛的。
薑沃便與今日當值的監候周元寶說了一聲,引著孫思邈往後走:“孫神醫請跟我來,師父在後麵。”
孫思邈舉步跟上,邊走邊隨口道:“距離上回見袁小友,也有數年了。”
這世上能叫袁天罡為小友的人也不多了,孫思邈就是一個。
袁天罡跟孫思邈早就相識,甚至跟袁李二人一般,孫思邈對袁天罡有半師之誼。
故而兩人雖經年未見,彼此相會時,卻沒有絲毫生疏,宛如每日相見的朋友一般。
袁天罡眼睛不好,也沒起身,隻是側耳聽著似的,然後道:“來了?”
孫思邈點點頭,脫去外頭的靴子,踩上竹席:“你這屋裏倒是暖和。”然後非常隨和席地而坐,還不是正經的跽坐,就是灑然盤膝而坐。
自然的不得了。
盧照鄰也跟著進來了,行禮拜見過袁仙師,倒是正襟危坐。
薑沃作為袁天罡弟子,自然要為師父盡地主之誼,為所有人上茶,上的是泉水沏的清茶,室內彌漫開茶水清新的香氣。
如今她已經摸索到一些製茶之法。
從前太醫院的茗葉,都是按照藥材儲存的方法,攤曬萎凋過的。雖不如專業炒茶,倒也是歪打正著算是‘粗製茶’了。
薑沃曾經要過一些剛采下來的鮮茶葉試著衝泡過,還請媚娘嚐,媚娘非常精準點評道:“你是不是給我喝的鬆針或者什麽樹葉子泡水啊?”,可見鮮茶葉若不經過處理是沒法喝的。
後來得了炒鍋,薑沃試著炒茶,才慢慢向著前世的口味靠攏。
盧照鄰端起來嚐了一口,果然覺得口舌生津。
他放下茶盞,不由去看袁天罡摸索茶杯的樣子——盧照鄰第一回 見袁天罡是在詩會上,對袁仙師仙風道骨也很敬服。
也常可惜可歎這天下第一相士眼睛卻壞了。
今日再見,卻聽袁天罡隻是一味閑話談天說地,不提病症,都不免替袁天罡著急。
見孫思邈開始品清茶,盧照鄰才在旁輕聲道:“孫師,袁仙師的眼睛……”盧照鄰跟著孫思邈調養身體這段時間,已認其做老師。
孫思邈聞言就點了點桌子,對袁天罡道:“來,伸手。”
袁天罡這才把手擱在桌上,孫思邈微合目扶脈片刻,之後笑了笑。
見他露出笑容,盧照鄰還以為有希望,忙殷切看著孫師。
誰料孫思邈斷然道:“治不好了。”這裝病當然是永遠不可能治好的。
盧照鄰不由大為失望。
在盧照鄰眼中,袁天罡本人也挺失望的,他‘悵然’收回手歎了口氣:“唉,這都是之前透露天命太多的緣故啊。”
薑沃也適時跟著垂目歎息。
盧照鄰越發被這氣氛感染到了,成為了屋裏唯一一個貨真價實難過的人。
孫思邈見他師徒如此,不禁笑了,這大概就是‘君子欺之以方’吧。
於是換了個話題,對袁天罡道:“雖說你‘眼睛不好’,但眼光還在,終於收到合心意的徒弟了。”
袁天罡聞言帶笑:“是啊,我是後繼有人了。”
又問孫思邈:“你還在廣收門徒?”
兩人收徒方式完全相反:袁天罡所學,在傳授弟子上,最挑剔資質;而孫思邈的醫道,則最重弟子心性。
對孫思邈來說,醫者要先有仁心,接著便是耐心恒心,對醫道的天賦,倒是排到後麵去了。
因而隻要有品性的少年人來拜師,他都會帶在身邊,好好教導——雖說精通醫道肯定要天賦,但在他看來,不必每個弟子都成為名醫。
隻需紮紮實實學到些本事,不要胡亂行醫誤人性命,能夠秉持仁心力所能及救濟病患,便是他的好徒弟!
因此他收過的學生,足有三百多人。
一直跟在他身邊的,算是親傳弟子的也有十多人。這回上京,身邊就跟了六個弟子。
哪怕不是學生弟子,隻要遇見個真心求問病候醫道的,孫思邈也樂於給人講解。
因此袁天罡這一問,孫思邈便頷首:“我走遍四方,也是想多教出些醫者來——這世上大夫總是不夠的。”
薑沃就更篤定了:她的書將要交給對的人了。
孫思邈與袁天罡敘舊完畢,就轉向薑沃,溫和道:“聽升之說起,薑太史丞有醫書要贈與我。”升之,是盧照鄰的字。原本盧照鄰未及弱冠,不起字也可。
但因盧照鄰要入朝為官,其父便早給他定了字。定了‘升之’二字。薑沃頭一回聽就覺得,誰說世家清高啊,看看盧父,對兒子入官場,抱有多麽淳樸的期許。
*
孫思邈眼神與聲音一樣溫和:雖然是舉世聞名的神醫,但對於薑沃一個小姑娘要送他醫書的行為,沒有絲毫看輕。在孫思邈看來,哪怕她要送的醫書上,都是他已經知曉的方子,此等心意也是值得好生相待的。
薑沃取出自己近來熬夜抄完的冊子,共三本。
孫思邈接過來,不過匆匆翻閱幾張,便不由詫異震動:這裏頭有的醫術和方子……竟似超脫於當世!
他不由抬起頭凝視薑沃。
薑沃坦然回望。
旁邊袁天罡雖未看過小徒弟寫的醫書,但大約能猜到什麽事,於是懶洋洋靠在一個大繡枕上道:“你難道沒聽說過,我這小徒弟自病後,有天賜機緣,常有神夢。你雖才進京,但近來應當在長安一帶,也聽說過棉花吧。”
孫思邈頷首:“聽過。也聽升之說過來曆了,隻是醫書……”
棉花不過是一種植株,夢到也就夢到了,聽說也是去西域的使團偶然發現捎回來的。這種神夢很正常,但再沒聽說有人能夢見完整的一套醫書的。
薑沃依舊是坦然望著孫思邈:“夢中多年,我一直是病人。所以對醫道所記最為清楚。”
孫思邈笑了。
有什麽要緊呢。
他活到這個歲數,早就深明‘問跡不問心’,世上奇異之事太多,原不該深究旁人的底細。
薑沃起身恭行晚輩禮:“這醫書,唯有給孫神醫,才不辜負天下萬民。”
*
薑沃送出醫書這一晚,睡的特別好。
也是近來抄書抄累了,這一覺就格外輕鬆。
次日起來,見冬陽遍灑,隻覺得心裏也暖融融的,於是元氣滿滿去太史局當值。見到她的人,都不由誇一句氣色真好。
尤其是周元寶,還問她,是不是最近又有什麽好吃的,才氣色上佳。
然而午後,薑沃卻見到了一個氣色不如昨日的孫思邈。
顯然是熬了夜的樣子。
果然,孫神醫往她對麵一坐,就道:昨日回去通宵達旦,連覺也不睡了,食也不知味,隻邊看書邊啃了一個餅,一歇不曾歇的將這三冊醫書粗通了一遍!
“實在受益匪淺!”
孫思邈再神醫,也有時代的限製,比如他的《千金方》裏,也花了章節介紹過巫醫驅邪等術。
但在其餘醫術上,他已經比當代人走遠了太多,也正因此,昨日他拿著這三冊醫書才越讀越喜越驚,甚至於晨起第一縷朝陽灑在身上時,久違的落下老淚。
他必要精研此書,傳道受業!
將來,定會有許多病患,就從此書上,向閻羅殿奪回一命!
於是他今日過來,是想鄭重再謝一回。
無論如何,得此醫書的人,沒有私藏,也沒有將其交給太醫署作為皇家秘方,而是給了他,並且期盼他傳於天下人。
見孫思邈起手,薑沃連忙隔桌托住,她絕不能受藥王的致謝禮。
她所托付的事兒,孫神醫本來就在做了。
孫思邈又道:“我會回稟聖人,在京城留一整年,仔細整理這些醫書,開醫館廣收弟子——京中權貴最多,有什麽新的藥方、醫術,最易傳開,取信於萬民!”
*
薑沃把孫思邈送出太史局大門時,正碰到晉王進門。
晉王身後隻略錯開半步,還跟著一個身著紫色袍服的中年男子。哪怕穿著官服未著甲胄,也顯而易見是位大將軍,身上自有一種沉穩剛健,兵戈冷銳之氣。
她已然看過閻立本的初稿,一眼認出,這位便是方班師回京,碾壓薛延陀威震漠北的李勣大將軍。
薑沃不期兩人今日一起到了太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