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有疾
溪口村, 是青崗縣最西麵的一塊地,幾年前剛被吞並入了寧港市版圖,但看起來依然是一片城鄉結合部。這裏原本有著大片農田,後來建起了工廠, 農田荒了大半, 所有人都等著拆遷。
淩晨兩點, 村裏一片漆黑,萬籟俱靜。時值初冬,空氣裏就連蟲鳴聲都絕跡了, 隻有寒風吹過小巷的“呼呼”聲。
吳瑞花人到中年,睡眠很淺, 在一陣類似敲門的“咄咄”聲裏醒來。她迷迷糊糊地躺在**, 隱隱約約聽到家門外好像有什麽聲音,一陣風吹起了窗簾,窗外好似有什麽影子一而過。
女人大驚,躡手躡腳地走到窗邊,再往外瞧時,又已經沒人了。女人揉了揉眼, 不太確定自己是不是做了個夢。
吳瑞花經營一家早餐鋪子, 本來每天三點就起來做準備了, 索性醒了也是醒了,就在廚房裏忙活了起來, 倒沒再聽到敲門聲。
雞啼破曉,村子在漸漸亮起的晨光裏蘇醒,吳瑞花推開大門, 準備開始迎客了。可那門一推開,她就一聲尖叫——
隻見自家的大門上, 不知什麽時候被印了一隻血手印。
那還不是一個普通的血手印——
它有六根指頭。
*
數公裏外。
濟慈寺新修的大雄寶殿很是氣派,飛簷直上雲霄,紅綠藍金點綴的彩繪在飛簷鮮豔油亮,再遠一點的地方,黑瓦黃牆的僧房在山間影影綽綽,但老住持洪一依然很固執地要住在相傳是濟慈先生留下的老宅裏,不肯搬去別處。
那是一座破舊的合院,院外有一口井,挖了一片小菜地,待豐收的絲瓜從架子上垂落下來,而土裏新芽的蘿卜葉子一簇一簇,正是鬱鬱蔥蔥。天井裏陽光很好,台階上下放著兩排老人養的盆栽,佛手上結滿了橙黃色的金果子,風吹過就是一陣清香。
林鶴知一直在這個地方住到了初中畢業。
可是十幾年兜兜轉轉,見過大城市的繁華,最終還是這青崗一隅,承載了他一輩子,關於“家”的記憶。
換季時節,林鶴知戴著袖套與口罩,幫院裏的老人把藏了一整年的被褥、冬襖都抱出來曬了,晾衣架滿滿當當立了一個天井。
林鶴知一邊拍打著棉花毯,一邊嘴裏嘮叨:“肉肉肉,天天都想著吃肉!這麽一大塊紅燒肉,連皮帶肥地吃下去,有多少脂肪?多少膽固醇?”
他恨鐵不成鋼地瞪了老人一眼:“你這多大年紀了,心裏沒點數啊?這麽吃肥肉,早晚把你血管給堵上,堵的位置不好就直接兩腿一蹬入土啦!”
濟慈寺前任住持已是耄耋之年,兩縷白眉毛像細流似的垂下,很有幾分仙風道骨的味道。
洪一大師聽了林鶴知那大逆不道的發言,半點也不惱火,隻是樂嗬嗬地躺在藤椅上,晃悠晃悠地曬著太陽,隨便冬瓜小朋友拿他那瀑布似的白胡子紮麻花辮玩,一縷一縷,下麵還紮著五顏六色的小皮繩。
老人皮膚光潔油亮,眉眼笑得彎了起來:“遲早要入土的嘛,開開心心入土,總比清湯寡水地入土好嘛!”
“就是,”鄭小東委屈巴巴地一努嘴,“我還年輕呢,我也要吃,我得長身體。”
林鶴知:“……”
外人可能不知道,表麵上洪一大師開著“素齋”,但自己每周兩海碗梅幹菜扣肉,越肥越好。老和尚總說,心中有佛,在哪裏便都是佛門中人,不必拘泥於那些教條規定。
林鶴知把這句話翻譯過來,意思大概就是——大口喝酒,大塊吃肉,年輕時恐怕還要和漂亮姑娘眉來眼去。老和尚的嘴還精得很,梅幹菜要自家自己曬的,醬油要村口自己釀的,豬肉也隻吃鎮上一家——王媽家的黑豬五花——其它牌子一概不香。
更離奇的是,老人精神矍鑠,行動敏捷,從來不肯做體檢,但到了這個年紀,從沒出過什麽大毛病。
總而言之,因為這層紅燒肉的關係,林鶴知和農貿市場的王媽混了個臉熟,那回他丟去草叢裏孵化蒼蠅的豬肉,也是從王媽鋪子裏買的。
“王媽她大哥生病住院了,”鄭小東脆生生地說道,“我上周末就見著王媽了,往咱藥師殿跑呢說是要拜拜菩薩快點好起來。”
“好像是有這麽一回事,”老和尚的眉毛顫了顫,點點頭,“她還向我打聽過鶴知是不是還在二院工作。”
“不在了!”林鶴知很沒好氣,“上回去買肉,她非得介紹姑娘給我。”
“鶴知啊……”老人突然停止搖晃,正色道,“王媽大哥肝不太好,轉了兩家醫院,都沒見好。你之前導師不是二院院長嗎?認識不認識厲害點的醫生,或許打個招呼,他們就去二院了。”
林鶴知一聽到“二院”兩個字,就想到當時自家老板發飆,劈頭蓋臉地罵他“不配當醫生”,頓時有些呼吸不暢。男人沉默地撣了一床棉被,最後冷冷吐出三個字:“不認識。”
老人也就不說話了。
鄭小東沒半點眼力勁兒,上趕著發問:“哥,你為什麽不回二院工作了呀?讀書多辛苦,你說不幹就不幹了,那麽多年書可不就白讀了。”
“你倆這一唱一和的,就是為了說這事吧?”林鶴知曬完被褥,把袖套脫了往椅子上一扔,“買肉去了,想吃就閉嘴。”
林鶴知憋了一肚子無名火,大步走下台階。
陳院長的話猶言在耳——“你治的不是人的病,而是病的人。”*
可是,林鶴知很少關心病人。
病人的情緒、抱怨、特殊要求、自以為是的主張——一切的一切都讓他感到無比煩躁——他隻對診斷感興趣,找到病因了,他的興趣也就結束了,對病人便再無半分耐心。
破案也是一樣,他隻對真相感興趣,至於案子怎麽判,林鶴知毫不關心。
或許,院長罵得沒錯,他的確不配做一個醫生。
林鶴知推開後山那扇門,就撞上一群穿紅戴綠、肩上背著“佛”繡明黃布袋的中老年婦女,三五人站在後院那塊“遊客禁止”的牌子前探頭探腦。
林鶴知故意帶上了門,拿食指敲了敲牌子:“僧房不對外開放。”
一個燙著泡麵頭的嬤嬤開口:“小師父啊,我們找洪一大師。”
她身邊的人連忙附和:“對對對,我們村裏鬧鬼了,想見一見洪一師父。”
林鶴知皺起眉頭,直接幫老人擋了回去:“我師父身體不好,不方便見人。有什麽事,和我說也是一樣的。”
他平時最討厭與人嘮家常,卻不幸長了一張人見人愛的臉,在中老年婦女這個群體裏尤受歡迎,那女人見林鶴知這麽說,可就來勁了,一把拽住了他的袖口:“啊拉村裏有個人,借屍還魂啦!”
林鶴知:“……”
這事得從兩天前說起,溪口村裏死了個小夥子,21歲,名叫孫遠豐。
小夥子是自殺的,把自己吊死在了後山上。當時派出所的人也來了,具體的嬤嬤也不清楚,反正是確定死亡了,工具就是他們自己家門口晾衣服的麻繩,花色一模一樣。
孫遠豐的事情,村裏人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三年前,他突然得了一種怪病,藥吃了一籮筐又一籮筐,去城裏大醫院看了也不見好,到最後,皮膚都開始潰爛,一塊一塊地掉,掉了又再長起來,整個村裏都避他如瘟神。因為病的緣故,孫遠豐也丟了工作,讓本就貧窮的家庭雪上加霜。到最後,他自己似乎都放棄了看病的希望。
因此,警察絲毫沒有懷疑孫遠豐的上吊動機,直接開了死亡證明。
孫遠豐死了,按照當地的規矩,要在家中正廳設靈堂躺三天,然後才能下葬。一般這三天,會有人來給死者穿衣入殮,會請人來唱經,家屬要“哭屍於室”,親朋好友也會過來吊唁。
這幾個“花枝招展”的嬤嬤,就是被孫家請去唱經的,敲敲打打,唱上幾句阿彌陀佛。聽她們說,孫遠豐的喪事冷冷清清,沒有朋友來,鄰居們也集體沉默了。家裏就大姐回了一趟家,母親安靜地抹著眼淚,老父親隔著棺材,抽了一支又一支煙。
這個故事講到這裏,似乎也挺正常,那嬤嬤神秘兮兮地壓低聲音:“結果今天一大早,這人又死而複生了!”
林鶴知表情有點僵硬:“……人又活了?”
幾個嬤嬤七嘴八舌地說開了——
“他從棺材裏爬出來,走了!”
“老孫說他們晚上鎖了門窗,他和他老婆,還有他們家大女兒都沒出去過,可今早門就被打開了,玄關還少了一雙鞋——可不就是孫遠豐的鞋!”
不僅孫遠豐的屍體不翼而飛,溪口村裏好幾戶人家,一早起來都發現家門口出現了一枚血淋淋的六指手印。
要說村裏有誰天生六指——
還真就隻有孫遠豐一人。
據說孫遠豐母親直接暈了過去,村裏鬧開了鍋,現在家家戶戶都在傳這個事,幾個嬤嬤覺得這事太過邪門,便組團來寺廟求救了。
林鶴知聽了這事,倒來了點興趣。他回藥師殿拿了一套小工具,便答應幾位嬤嬤去村裏看看。
一路上,林鶴知又向嬤嬤們打聽了點消息。
孫家就是一個普通的溪口村家庭,父母都是農民,大姐早些年嫁去了城裏,早已成家,他高中輟學,去聯合集團的食品廠當了工人,後來因病失業,經濟條件不好。不過,他們家拆遷後,應該也會獲得一大筆錢。
林鶴知問:“這個孫遠豐,到底得的是什麽病?”
幾個嬤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答案倒是五花八門——
一個嬤嬤麵色嫌棄,仿佛那病是什麽難以啟齒的東西:“哎呀,我聽說是那個病!亂搞男女關係的病!”
“那個不是說辟謠了嗎?我看是皮膚病吧,昨天入殮師悄悄和我說的,說他身上好多地方都爛了!”
“我聽說是肺癆喲,咳個不停,本來我昨兒要和你們一塊去唱經,可我家裏人不同意啊,說那個肺癆會傳染的!”
“就是精神病啦,”另外一個大嬸五官皺成一團,拿食指在自己太陽穴邊上打了個圈,“之前他爸媽還花大錢送他去看過咧,回來說治好了,我是不信的。我看他這病就沒好過!”
幾個嬤嬤又互相看了一眼,得出結論:“可能都有吧!作孽呀!”
“他那哪是病呀,我看他那是被邪祟附體了!這孩子一出生就長六根手指頭……活著的時候晦氣,死了也這麽晦氣!誒,佛祖保佑呐——”
林鶴知:“…………”
這年紀輕輕,病倒不少。
等他們來到溪口村,孫家門前已經聚集了不少人,吃瓜湊熱鬧的,家裏被按了血手印等著討說法的,派出所也來了幾個民警。
一位站在門口,扯著嗓子大喊讓大家不信謠不傳謠,警方已經確定了孫遠豐死亡,絕對不會有什麽“死而複生”之事。
另外一個民警手裏拿著小本本,一邊記錄一邊喊:“家門上被按手印的,排隊!一個個報名字,家住哪裏,分別和死者是什麽關係,不要急,都不要急啊!”
離孫家最近的一個六指手印,就按在了對門吳瑞花家門上,是暗紅色的。
吳瑞花倒是個不信邪的女人,雙手叉在小圓腰上,啐了一口,罵孫家人裝神弄鬼:“我昨晚看到人影了,鬼哪來的影子?一定是他們孫家人不安好心!拍個血手印有什麽難的?現在拍電視劇的那些糖漿道具啦,做得比真血還真咧,我改天也給你們拍一個!”
林鶴知戴上手套,從門上扣下一小片風幹了的“血跡”,碾碎湊在鼻子底下嗅了嗅——
有腥味。
不是糖漿,是真血。
這個時候,警方收到了一條新消息——早上他們在血手印上提取了指紋,現在結果出來了——
是孫遠豐本人的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