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認錯爹的第八十三天:
最終,聞來翡也沒有把年娘子交代的事告訴吳大娘子,倒不是她覺得絮果真的什麽都不知道,而是她不相信吳大娘子,就像吳大娘子也並不怎麽信任她一樣。
聞來翡可以對天發誓,這份不信任裏並沒有參雜太多理念不合的因素,更多的還是來自年娘子彌留之際那天發生的事,聞來翡目睹了吳大娘子和年娘子的激烈爭執。她當時正端著熬好的藥從長廊下走來,離兩人還有一段距離,並沒有聽清她們具體在爭執什麽,隻隱隱約約聽到了“他還是個孩子”之類的字眼。
孩子?誰還是個孩子?娘子身邊就隻有少東家一個人能被稱為孩子了吧?
娘子不可能對自己的兒子做什麽,那有問題的就隻剩下吳大娘子了啊。
聞來翡毫不懷疑吳大娘子對年娘子的忠心,隻是吳大娘子對絮果又是什麽態度呢?有時候聞來翡覺得吳大娘子對絮果有些窒息的保護過度,有時候又覺得她好像一點也不在乎絮果的死活,就還挺難琢磨的。
但總之有一點聞來翡是可以肯定的——年娘子最後決定由她來護送少東家進京,某種程度上是不是也說明了年娘子對讓吳大娘子和絮果單獨接觸也有一定的擔憂呢?
她才是年娘子心中最信賴的人選啊!聞來翡如是想,她一定不會辜負娘子的信賴,她要把少東家保護的密不透風!
也因此,聞來翡才沒有著急把絮果的事情告訴吳大娘子。
兩人最後決定兵分兩路。
一個去找平王府的老王妃商量要不要繼續投資,另外一個……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聯係了廠公連亭,想要私下先約絮果單獨見一麵。
雖然聞來翡沒有對吳大娘子和盤托出,但以防萬一,他還是決定和少東家通通氣,看看他到底知道些什麽。這完全就是上次認錯爹的事給聞來翡的經驗教訓了,他們那頭還在擔心絮果無法接受自己認錯爹的事實呢,結果人家早就知道連大人不可能是他的親爹了。
聞來翡總覺得不能小看她的少東家,哪怕他隻有不到十歲。
隻可惜聞來翡還是來遲了一步。
“你找絮哥兒什麽事?如果不著急的話,等他回來我再帶他來找你。”連大人親自去了一趟儀狄酒坊,確認聞來翡的安危,見她並沒有事,這才解釋絮果最近出門了。
是國子學外舍組織的一次遊學活動。
大啟的文人相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也因此,遊學在學子間從古至今都很風靡,甚至都快成為一個傳統、一種迷信了。曆史上不少詩人大家都曾有過豐富的遊學經曆,在遊學後不是取得了不俗的科舉成績就是在詩壇留下了千古名句。這讓不少人都抱了一種僥幸心理,是不是隻要自己有了偶像同款遊學,就也能發生什麽命運的奇跡。
尤其是科舉前後的遊學,那都快做成一個產業鏈了。
而事事都提前比照著科舉來的國子學外舍,自然也不會讓小郎君們落下遊學這一環節。隻不過士子遊學多是和兄弟為伴、或是約上三五誌同道合的好友,外舍這邊隻能以學齋和年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活動。
去的地方也不遠,就在京郊的湯山。
在外舍讀書的前三年是沒有遊學的,畢竟孩子的年紀擺在那裏,家裏不可能放心。今年才是絮果參加的第一年,他為此從去年就開始激動上了,到了今年反而平靜了許多。
出遊的包裹都是早早就在準備的,絮果隨時想到什麽就往裏麵塞什麽,他的玩具、帽子,還有小貓咪荷包,一樣不落的裝了個滿滿當當,宛如搬家,也就是錦書姐姐手巧,這才堪堪能這些東西全部包在了一起。
昨天臨出門時,絮果又買了一堆好吃的,什麽輔興坊的胡麻餅,靖江的五味脯,白雲觀的蜜餞,都是既好看又好吃的零嘴。
在絮果有限的出遠門的經驗裏,吃的真的很重要!
“好家夥,你這到底是去遊學啊,還是踏春?”不苦大師覺得他當年遊學也沒這樣的,說完還不忘去問自己的好友,“你真放心他就這樣走啊?”
連大人當時正在忙著看公文,頭也沒抬,因為有什麽不好放心的呢?外舍允許每位小郎君自帶人數不限的護院和下人,甚至可以說是非常鼓勵,生怕在遊學活動中這些金尊玉貴的小郎君出個好歹。雖然這樣有在變相節省護衛開銷和推脫責任的嫌疑,但連大人和小皇帝還是覺得這個規定挺好的。
自家的孩子自家保護,小皇帝直接讓弟弟帶了一隊北疆軍跟著。連亭又打著保護北疆王的旗號,暗中安排了不少東廠的暗樁番子。安全值早就拉滿了。
連大人也覺得兒子出去玩一玩挺好的,畢竟絮果是那樣期待。
絮果其實早就已經激動過了,但在臨行前的那個晚上,他還是失眠了,迷迷糊糊折騰到快天亮才終於睡下。
其結果就是,絮果從在外舍門口搭上安排好的馬車後,就一路睡出了京城。犬子和絮果的情況類似,一晚上沒睡,總感覺自己剛剛沾到枕頭就被叫醒了,隻能在馬車上瘋狂補覺。隻有小葉子見縫插針的開始看起了下一學年的課本。聞蘭因……
本來他是挺不滿意外舍給安排的馬車的,他覺得這馬車又破又小,竟然還需要好幾個人同擠一輛馬車。小王爺這輩子沒這麽“體察民情”過。
這裏必須得說一句公道話,外舍安排的馬車並不次,隻是肯定不能和王府或者宮裏的比。
等上了馬車,在睡過去的絮果東倒西歪不自覺靠過來的那一刻起,一動也不敢動在給絮果當堅實靠枕的聞蘭因才覺得,外舍安排的馬車也、也不錯嘛。聞小王爺對絮果總有一種說不上來的照顧欲,他很難解釋為什麽,如果一定要說,大概就是因為絮果是絮果吧。
葉之初奇怪的看了眼不知道為什麽能笑的這麽高興的蘭哥兒,但還是體貼的塞了一本書給他,免得他無聊。
但聞蘭因卻指了指自己的眼睛後,悄聲拒絕了。
也不知道是因為年紀的增長,還是絮果當年給的那些靉靆真的有用,聞蘭因這些年的眼疾度數並沒有再次加深,甚至隱隱還稍稍好了些。為此他格外珍惜自己的視力,不要說在行進的馬車上了,到了晚上天色稍微暗一點,不管寫沒寫完功課,他都一定會停下。
況且,聞蘭因一點也不覺得這樣無聊,他可是在照顧絮果欸,怎麽會無聊呢?他覺得哪怕隻是看著絮果那兩排像小扇子一樣的鴉羽眼睫毛,自己都能開心一整天。
他的歡喜是那樣真摯又濃烈。
等到了京郊的開源寺時,絮果終於醒了過來,但他靠著的地方實在是太舒服了,讓他有那麽一瞬間以為自己還在家裏抱著獴娘睡午覺,就忍不住耍賴不想起來。
直至聞蘭因一臉通紅的表示,他是不介意被這麽抱著啦,但他覺得絮果清醒了一定會不好意思,所以他還是決定提醒一句。
絮果:“!!!”
正好晃晃悠悠的車簾被風吹起,讓絮果看到了外麵始終熱鬧的開源寺,他就轉移話題的問了一句:“我們要去開源寺嗎?”他怎麽記得行程裏沒有這個啊。
聞蘭因回答:“不,我們還是去清風觀,它就在開源寺的隔壁。”
比起香火鼎盛的開源寺,隔壁建在山裏的清風觀就非常對得起這個避世的選址了,不管是淡季還是旺季永遠沒有什麽香客,隻能偶爾零星的看到小貓三兩隻。但這裏是國子監外舍每年遊學的必來景點,因為這裏離皇帝每年籍田的地方最近,遠遠的就能眺望到。
籍田,是一個從周天子時期就流傳下來的古老傳統,在每年的孟春之月,由皇帝帶領著文武百官進行的一場大型春耕表演活動。
也有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之意。
聞蘭因之前還因為這事請了假,陪著他皇兄在屬於皇帝的那一畝三分地裏實打實的忙活了一整天,回來的時候感覺臉都黑了一個度。
但用聞蘭因的話來說就是,種地不累,演戲太累。
畢竟他們也就是在地裏忙活兒那麽一小會兒,再忙又能忙到哪裏去呢?真正辛苦的是那些一年四季都要操心田地、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可當時在籍田現場的每一個大臣都表現的好像皇帝和王爺做了一件多麽勞苦功高的大事。
聞蘭因甚至在一些大人眼睛裏看到了真正的淚花,是感動,是欽佩,是頂級的演技。
聞蘭因覺得他才是該佩服他們這說哭就哭的高端技巧,廉深廉大人甚至還當場賦了一首詩,在拍馬屁方麵一騎絕塵。
小皇帝的籍田活動結束後,也就寓意著整個大啟要開始真正的春耕了。屬於皇帝的那一畝三分地會有專人照顧,早起晚歸,關懷備至,保證秋天的時候能出現一個大豐收。未免有心人認為製造什麽奇怪的災兆,平日裏旁人想靠近籍田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也就有了外舍的清風觀之旅,這裏占據地理優勢,是遠眺籍田最近的地方。
說起來,這地方還是不苦大師當年推薦給他當國子監司業的堂叔的,因為清風觀正是不苦大師的師兄修道的地方。
這位師兄從小就長在道觀裏,有個正經道號曰“不語”。
不語大師是個天生的啞巴,胎裏帶的無法言語,師父在道觀門口撿到他後,就從“觀棋不語真君子”中為他擇了不語二字,寓為真正的君子。
不語師兄也確實是個君子,在被師弟不苦大師折騰了這麽多年後,仍能當他是“親生”的師弟,沒有翻臉,這涵養就不是一般人能夠比得了的。不語大師專心修道,不怎麽會經營道觀,要不是清風觀祖上曾得過太宗爺的提筆,大概早就被有心人占了去。
大師為人真誠,待客熱情,早早就站在山門下準備迎接這一次來的小郎君們。不是因為他們是誰的兒子,隻是因為這是他師弟請求幫忙的事情。
清風觀對外舍的參觀是完全不收費的,不管事後有沒有布施,每年的態度都始終如一。
不語大師在看到絮果時,臉上的笑容都更加好看了幾分。
因為他師弟早早就打過了招呼,說他有個侄子今年也在外舍的小郎君裏,名字叫連絮果,希望師兄遇見了能多多照顧。但不苦大師實在是太不靠譜了,並沒有說哪個是絮果,隻是說師兄肯定能一眼認出,因為長得最好看的那個就是。
不過事實也確如不苦所說,這位連小郎長得是真出挑,他就像是白玉郎般,站在人群中仿佛會發光,讓人滿腦子隻剩下了那句詩,秋水為神玉為骨,滿堂賓客皆回頭*。
好看的連小郎在山下逆著光,第一個對大師發出了友善又熱情的笑容。
輕雲蔽月,流風回雪。
不語大師其實也不知道怎樣才算是照顧好了師弟的侄子,隻能比照著師弟每回來的流程,給絮果等人開了一般不對外開放的偏殿。還哄著幾個孩子拿出了祖師爺傳下來的金銀色簽筒,讓他們抽著玩。偏偏絮果運氣最不好,抽到了下下簽。
聞蘭因的臉色當下就拉了下來,要把自己的上簽換給絮果。
卻被絮果拒絕了,因為他……
直接從荷包裏掏出了好些銀子,供在神像前,決定氪金改命。並果不其然地在下一次抽簽時,晃出了上上簽。
“看吧!”絮果洋洋得意給幾個小夥伴展示,我命由我不由天!
不語大師站在一旁哭笑不得的確定了,哪怕絮果不是最好看的,他大概也能一眼就辨認出來,這作風是他師弟的侄子沒錯了。
作者有話說:
*秋水為神玉為骨,滿堂賓客皆回頭:杜甫大大的詩,原詩是“ 大兒九齡色清澈,秋水為神玉為骨。小兒五歲氣食牛,滿堂賓客皆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