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姑蘇

林清在反複確認自己的確擁有一個係統後,立馬決定跟隨劉貴去姑蘇。

若說他原本想著去姑蘇是因為對林妹妹命運的憐惜,那麽在感知到係統的覺醒後,他直覺自己肩負了某種使命。

因為就在他下定決心改變林妹妹原本悲慘命運的一刹那,他才真正感知到係統的存在,那種心有靈犀的感觸是沒辦法用語言表達的。

劉貴已然做好了長久待在房州的心理準備,畢竟這位哥兒不愛讀書在左鄰右舍間是出了名的,現下要他跟著去姑蘇參加科舉,著實有些難為他。

其實按他的想法,無論什麽理由,先把哥兒騙過去是正經。屆時到了姑蘇城,還怕他跑麽?

林清在預感到自己的使命後,特地用了幾天時間梳理回憶了一番自己腦海中《紅樓夢》的大致情節,而後又在心底粗粗設想了下自己將後的打算與計劃,便去找了劉貴,說自己願意去姑蘇。

劉貴聽了,自是大喜過望。

原本他還以為要在房州待好些時日才能勸動林清呢,誰知竟突然想通,答應的如此爽快。

劉貴得了林清的應允,也不多耽誤,立即帶著林清上路,生怕慢一步對方就反了悔。

二人就這樣緊趕慢趕的趕回了姑蘇。

林清到姑蘇城時已過了年關,正是春暖花開,萬物複蘇的季節,故而林清很是感受了一番煙雨朦朧,柳絮漫地的江南美景。

然而對這副景象早已司空見慣的劉貴可沒閑心觀賞,在進到姑蘇城後,劉貴就連哄帶騙,連拉帶拽般的把林清‘請’進了林府。

好不容易帶來的人,就差這臨門一腳了,可千萬不能出什麽岔子。

林清見劉貴死命拽住他,一副生怕他跑了的緊張模樣,有些哭笑不得。呃……,他隻是不愛讀書,可也沒有不守信用的劣名吧?

劉貴和林清回到林府時林如海恰好外出巡查了,須得過段時日才能回來。

老實說,林如海也沒料到林清能這麽痛快的同意,比他預想的時間早了不止一點兩點。

劉貴得知林如海不在府中幾乎要拍爛了大腿,千算萬算,沒有算到人帶來了,老爺卻不在。

沒辦法,劉貴隻得一麵穩住林清,一麵修書一封給林如海送去消息,讓他早些回來。

林清也趁著林如海不在的這段時日,把姑蘇城裏裏外外,能去的地方都逛了一遍,頗為深入的感受了一番姑蘇城獨有的風土人情。

末了,感歎道,怪不得能孕育出林妹妹那般鍾靈毓秀的人物,原是這座城本身就十分不俗。

每日清晨,林清看著姑蘇城上空氳氤的霧氣,總會不由自主想到“氣蒸雲夢澤”“涵虛混太清”這樣的佳句,真真恍若仙境,才能誕生出如“神仙妃子”般美好的林妹妹。

林如海接到消息後,便啟程趕回姑蘇。

他這次外出,一來是為了巡查,二來是想去找高人,算算他們林氏家族的族運。

當然,托夢一事他沒跟任何人講。

所謂“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涉及神鬼之事,爛在心底即可,否則少不得要禍從口出。

林如海找的這位高人是專門給王公貴族算命的,因為是‘高人’,所以說話一向模棱兩可。

來找她算命的,大都如林如海一般,心中有底,因而她說出來的往往隻有已經受到過某種啟示的當事人懂,其他人縱使聽得了她的話,不是當事人也不明白什麽意思,保密度極高,來找她算命的人於是絡繹不絕。

林如海在受到這位高人的一番點撥後,心中也有了個大概,於是更加堅定了栽培林清的決心。

林清這些天在姑蘇,依舊穿梭在書館與茶樓,過的那叫一個清閑又自在。

劉貴每每見到林清如此不務正業,玩物喪誌,總會止不住的歎氣。

這清哥兒這般放任不思進取,怕是要辜負他家老爺對他的期望嘍。

劉貴心底雖著急,卻也不敢表露半分,依舊好吃好喝的供著林清,更不敢管束的太緊,生怕把他給嚇跑了。反正老爺也快回來了,那時便由老爺親自考察,是好是歹,他家老爺心中自會有所思量。

說曹操曹操到,這日,林清依舊如往常般來到茶樓聽說書,正當他聽得起勁兒時,林府一下人卻前來尋他。

說是老爺回來了,要他趕快回去。

林清一聽是林如海回來了,登時沒了聽說書的興致,麻利的跟著那人回去。

一路上,林清的心都激**不已。

林如海作為林妹妹的生身父親,《紅樓夢》的重要角色之一,因為曹雪芹一些刻意的隱瞞,後人對他的猜測多種多樣,而今他林清卻即將見到真人了,叫他怎能不激動?

林如海此刻正襟危坐在大廳,正從劉貴口中聽著劉貴給他匯報近些日子府中的一些情況。聽到劉貴說林清這段日子流連於茶樓、無心讀書,也不禁暗暗皺起了眉頭。

林清一進到大廳,便見一位儒雅清瘦蓄著長長胡須的中年人端坐在大廳主位,神色嚴肅,雅正端方,望之就不是尋常人物,且多年的身居高位,讓他身上有了股不怒自威的氣勢。

是了,這該是林如海了。

林清立即給林如海行了個禮:“草民林如清,見過林大人。”

“如清”是身體原主人的字,在古代,稱字不稱名才是表達親密與尊重的方式。

饒是林如海看慣了花團錦簇,也不由得對林清眼前一亮。

當真是“玉樹臨風美少年”!

這長相與氣質,怕是和他亡妻娘家“銜玉而生”的侄兒相比也不遑多讓。

美麗的事物總會令人心情愉悅,林如海見到林清這般知禮,臉色也稍有緩和,“不必多禮,你我同宗同族,原就是兄弟,無需見外。”

林清聞言,隻道不敢。

接著二人又彼此寒暄了一番,林如海也預備借機考量林清一番。

“哥兒如今幾歲?及冠否?”

林如海在派劉貴去房州前就已經調查清楚林清的全部底細,問他年紀也不過是為接下來要提的事做鋪墊。

讀書人,尤其官場中人,說話最會兜圈子。當然,他們看人也很有一套。

林清聽到林如海問他年紀,忙道:“周歲十六,尚未及冠。”

林如海聞言,蹙眉點了點頭,又捋了把胡須,才若有所思道:“唔,那也不小了。”

“不知哥兒可有入仕途的打算?若有的話,做兄長的屆時也能幫襯你一二。”

林清聽了林如海的話,登時緊張起來。

他沒料到林如海會把話說的這麽直白,讓他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而且無論是在書中還是方才林如海給他的印象,一直都是謹慎且深不可測的。

忽然間這麽直白,實在是很反常。

思及此,林清忽而靈光一閃,察覺到林如海千裏迢迢把自己從房州接來絕非表麵那麽簡單。

可他又的確有科考入仕的心,畢竟不入朝為官,他以後怎麽有能力護黛玉一世周全?且不參加科考,他這係統不白白浪費了嘛!

林清心中經過一番思量後,方才斟酌答道:“聖人言:學而優則仕。弟弟我既是決心參加科舉,那必定是懷著濟世天下的理想。”

“濟世天下?”林如海看著眼前的林清,意味不明的笑了,“年紀不大,口氣倒不小!”

然而林清隻是恭謹的低著頭,並不答話。

林如海的氣場實在太強了,多年來養成的官威可不是鬧著玩的。林清隻能盡量讓自己避免和他進行眼神接觸,要不他怕自己會忍不住撲通一聲跪倒在林如海麵前。

其實林如海的態度已經夠和藹了,可他依舊能感受到對方身上釋放出的無形的壓迫感。

想起自己前世在電視上看到的所謂帝王將相,那種無形的威壓和麵前的林如海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林如海見麵前的林清恭謹又從容,滿意的點了點頭:嗯,是個有定力的孩子。

他也受命擔任過幾任監考官,尋常學子被他問話,除少數回答的不錯外,其他不是答非所問就是被嚇的惶惶。

科考考的不僅是學識,還有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不好的人,即使準備的再充分,臨場也很難發揮出來。而今看這孩子一副從容淡定的模樣,心理素質倒挺不錯。

且看他方才的談吐,頗有涵養知進退,並非劉貴說的那般不堪。

反正他瞧著是比那賈府的哥兒強不少。

林如海問話也是點到為止,隻讓林清安心住著,好好準備二月的縣試,他已為他請好先生。

是的,林清至今連個秀才都不是。

所以能理解林如海聽到林清說要“濟世天下”時會不由自主的笑了吧?

但凡濟世大才,除少數天賦異稟外,哪個不是少年神童?

十二歲拜相的甘羅就暫且不提,畢竟中華上下五千年也就出了這麽一個甘羅。

就說科舉製同樣發達的明朝,名臣楊廷和與張居正。一個十二歲鄉試中舉,十九歲中進士;一個十五歲中舉,二十二歲中進士。

若想成為濟世大才,應當以這二人為標杆。

所以現年十六卻連個秀才都沒混上的林清說出那番話,真的,讓外人聽見真會笑掉大牙,林如海還算是涵養好的。

不過嘛,今時不同往日,林清有了“金手指”,從某種程度來講也算是“天賦異稟”,所以隻要後續計劃得當,成為濟世大才也並非全然癡人說夢。

這不,才複習一個月不到,林清就順利通過了縣試,緊接著又在同年四月份前後通過了府試和院試。

三門考試完畢,林清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秀才。

雖然在林如海看來,考上秀才的難度並不大,但林清能通過的如此順利也不禁讓他倍感欣慰,至少這孩子沒有他想像中的那般厭學。

今年八月整好是秋闈,林如海原本想讓林清三年後再參加鄉試,到時把握也更大些,誰知林清竟主動找到他,說要參加今年的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