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發展篇_民間組織管理方式初探
民間組織管理方式初探
截至2006年5月,在長寧區社會團體管理局登記注冊住所地在江蘇路社區尚在運作的民間組織共有71家,其中社會團體41家,民辦非企業30家;登記備案的活躍在各居民區的群眾團隊62個。此外,還有不計其數未經注冊登記的民間組織,即所謂的“草根組織”。
這些民間組織存在一係列管理瓶頸問題:如何引導民間組織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完善;如何服務好民間組織,反映它們的訴求,幫助它們解決現實需求。為此,江蘇路社區黨工委進行了多方麵的探索與實踐。根據市委、市府對發展社團組織提出的“政府推動、民間運作、社會參與、百姓得益”的要求,在開展社區民間組織運行現狀摸底調研後,成立了以“社團引領社團、社團指導社團、社團培育社團、社團發展社團”為目的上海仁和社會組織發展服務社(以下簡稱:仁和組織),並開通仁和網站。
仁和組織是一個由江蘇社區黨員服務分中心發起,經長寧區社會團體管理局批準,於2006年3月登記注冊成立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實行的是理事會領導下社長負責製的管理體製。決策機構是理事會,理事來自各民間組織,淡化了行政色彩。理事會下設辦公室、項目策劃部、宣傳部、資源統籌部等部門。目前,服務社已吸引到了40餘家會員單位,覆蓋個人會員7000餘名。
為實現“分享資源、共同成長”的辦社宗旨,仁和組織采取了組織間資源互補、項目共建、活動共辦、成果共享的運作方式。在日常運作中仁和組織努力發揮三個功能:一、培育功能。幫助指導社團、民辦非企業單位和群眾團隊進行登記、備案;提供民間組織有關政策、法規谘詢和相關服務。二、整合功能。開通仁和網,使之成為民間組織配置資源需求的核心載體,即:通過網絡動員、信息交流、資源交互,整合社會力量,解決民間組織間橫向缺乏交流的問題。仁和組織運作至今,各類民間組織通過仁和網共發起活動22次,網上有20多人響應,近30人進行了評論,這些活動使得1100人次受益。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活動,如與區工商聯共同舉辦銀企懇談會;由“捐獻時間網站”誌願者參與“學雷鋒”為民服務及四次“今天是你的生日”為主題的係列活動等。三、服務功能。聯手社區法人服務中心,針對需求,提供行政、黨建等服務,實現從虛擬到現實、從管理到服務,全方位、多功能的拓展。同時,仁和組織會員參與社區服務的情況,也體現了它們的社會貢獻度和黨建貢獻度。
仁和組織的出現是探索構建政府與民間組織之間良性互動機製,幫助政府管理民間組織,引導、規範民間組織的一種新的嚐試。通過這種嶄新的黨建工作載體,促進黨建工作滲透到各類民間組織,同時推動各民間組織的健康、有序發展。
(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社區(街道)綜合黨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