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中共北京市委領導下,北京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工作在首都政治文明建設中不斷進步
一、在中共北京市委領導下,北京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工作在首都政治文明建設中不斷進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了政治體製改革的進程。1989年《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共中央(89)14號文件)的頒發,把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首次明確為“參政黨”以後,各民主黨派開始將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作為自身工作的重點,履行參政黨職能的工作從無到有,參政議政機製開始建立。
十多年來,在中共北京市委領導下,北京市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中共各級黨委對民主黨派工作的領導得到加強,合作共事關係更加緊密;多黨合作、政治協商製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建設日趨完善;各民主黨派充分履行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在首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調查顯示,97%的人認為民主黨派為首都經濟和社會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主要體現在:
1.民主黨派履行參政議政職能的範圍和領域,不斷得到拓展和延伸。
(1)到目前為止,全市局級領導幹部有84名,處級領導幹部1747名(不含企業);18個區縣地方政府都有一名黨外領導幹部。市委提出了實現市政府三分之一部門配備黨外領導幹部,確定了逐步達到二分之一部門配備黨外幹部的目標。在政治安排方麵,北京市共有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各級各級人大代表1636名,各級政協委員2914名,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擔任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數量為曆史最高。
(2)民主監督的範圍和領域不斷擴大。市政府和司法機關聘請民主黨派成員擔任特約工作人員的部門,已經從1990年時的四個發展為八個,共聘請了市級特約工作人員310人次。全市18個區縣有334個部門,聘請了2608名民主黨派特約人員。此外,民主黨派成員參與了政府行風建設檢查評議活動、市政府人民建議征集活動、參加了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活動,並任奧運會組委會成員和奧運工程監督委員會委員、民主黨派負責人參與市級領導幹部的民主評議和推薦工作等活動,為民主黨派履行職能、發揮作用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此外,民主黨派成員參與了全市每年一次的政府行風建設檢查評議活動;參與市政府人民建議征集活動;民主黨派視察首都經濟和城市建設;邀請民主黨派參加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活動、推薦民主黨派幹部擔任奧運會組委會成員和擔任奧運工程監督委員會委員;邀請民主黨派負責人參與市級領導幹部的民主評議和推薦工作;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中,邀請民主黨派對中共北京京市委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以及建立民主黨派向市委、市政府直接建言獻策的直通渠道等,這些舉措為民主黨派履行職能、發揮作用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使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工作更直接、具體和經常。也對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改進,發揮了促進作用。
2.民主黨派參政議政質量的質量和水平日益提高,受到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水平逐步提高,力度不斷加深,成果不斷湧現。參政議政
範圍不斷向高、難、深發展,內容不斷向高層次全局的戰略領域拓展和延伸;所提意見建議更有質量。各民主黨派參與市委、市政府召開的各種類型的協商會、懇談會215次。八個黨派市委完成的調查研究課題達641個;提出黨派政協組織提案395件;尤其是近幾年來,效果極為明顯,在市委征求關於《十一五發展規劃建議》的意見過程中,有17條意見建議得到市委采納;各區縣的民主黨派組織也向當地黨和政府提交調研報告1260篇;提交政協黨派組織提案6048篇。這些參政議政活動的廣泛開展,對北京的改革、建設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問卷顯示“本黨派提案質量是否越來越高”時,肯定的回答占總數的90.7%,否定的回答占9.3%。當問到“本黨派是否建立調研選題、組織實施、成果轉化、獎勵表彰等製度”時,持肯定意見的85%,持否定意見的14.7%。反映出參政議政質量上升的趨勢和走向。
與此同時,民主黨派所提意見建議越來越受到市委和市政府的重視。比如在2003年非典期間,民主黨派急黨和政府之所急,提出了非典垃圾處理等許多好的意見建議,不僅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采納,而且得到了中央領導同誌的重視和肯定。
圍繞“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民盟北京市委關於《人文奧運戰略規劃建議書》的書麵建議,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劉淇書記批示:“人文奧運是件大事,民盟的工作成果很好。”王岐山市長主持召開了由市委副書記、7位常委和3位副市長及市政府26個委辦局負責人以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加的“人文奧運”戰略規劃專題座談會,聽取和討論民盟市委提出的《人文奧運戰略規劃建議書》的匯報。
3、民主黨派參政議政製度和機製初步建立,參政議政工作逐步製度化。
中共中央(89)14號文件頒發後,中共北京市委依據文件的規定和原則,與各民主黨派協商,製訂了具體貫徹實施的措施和意見,使參政議政工作逐步走向製度化的道路。
根據首都多黨合作事業發展的實際,相繼建立了市委書記與民主黨派主委小範圍、高層次談心製度、市委領導與民主黨派負責人交朋友製度、邀請民主黨派領導參加重要外事活動製度、統戰部領導與民主黨派主委懇談會製度、市政協和統戰部聯合召開議政會製度、對口聯係製度、提案辦理製度以及聘任特約工作人員製度等20餘項文件和工作措施,提高了參政議政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程度。調查顯示有87.7%的人員認為,多黨合作製度的完善和發展,為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建立了較為通暢的參政議政渠道。
經過十多年多黨合作的實踐,各民主黨派深刻認識到,履行參政議政職能是民主黨派存在的價值所在,提高參政議政能力和水平是參政黨的安身立命之本,各民主黨派在實踐中初步形成了一套做好參政議政工作的體製、機製、製度和工作模式。主要表現為:
(1)決策機製初步建立,運行順暢。一是各民主黨派普遍建立了主委會工作製度,做到了召開會議有計劃、有題目、有決議、有通報;二是決策分工明確,黨派機關的工作製度,特別是參政議政工作相關重要內容由主委會決定,常委會討論通過,負責參政議政的副主委具體落實。調查顯示,74%的人認為主
委會的工作運行符合參政議政工作需要,三是決策程序更加明確,通過比較嚴格的程序保證參政議政工作正常進行,使決策效率進一步提高,調查中有62.4%的人對決策運行的程序化給予肯定。
(2)圍繞參政議政工作,建立製度規範。自1989年意見頒發以來,民主黨派已經建立了較完善和初步完善的參政議政工作機製的分別為19.8%和69.3%;二者相加達89。1%。對當前民主黨派參政議政能力很滿意和滿意的比例分別是5.0%和73.9%,二者相加78。9%;同時認為進一步加強民主黨派參政議政能力建設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分別是66.4%和30.4%,二者相加達到96.8%。對本黨派參政議政工作製度在實踐中能否得到落實的肯定率為86。5%,反映出黨派成員對參政議政機製建設的肯定,同時又期望該製度進一步健全的願望。
從總體上看,機製建設呈現出三個顯著特點:一是由“單一型”向“係列化”方向發展;二是由習慣性向法製化方向轉變;三是工作製度由“模塊”向整合資源、提高運行效率方向轉化。根據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工作的實際狀況,各民主黨派主要建立了以下工作運行機製。如:議政日製度、調查研究製度、意見建議征集製度、專家谘詢製度、專業人才庫製度以及黨派機關建設製度等等。在機製建設方麵,初步建立了高層協商網絡機製、政府對口聯係機製、社內外專家結合機製、社員建議工作機製、與基層組織調研聯動機製、調研工作獎勵機製、機關資源整合機製等。這些機製的建立以及程序的完善,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又體現了製度的約束性、有序性和保障性特征。調查顯示,96.2%的人認為參政議政機製建設為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水平的提高發揮了較大作用。
在首都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在中共中央(89)14號文件和中共中央(05)年、(06)年兩個五號文件精神指導下,多黨合作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因為:以鄧小平同誌和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出發,高度重視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作用。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從治國理政、堅持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高度,先後頒發了多黨合作製度建設和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兩個五號文件。中共北京市委從北京的實際出發,進一步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在首都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促進民主黨派參政議政職能的履行,加強民主黨派參政議政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使首都的政治文明建設取得了新的進展,為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提供了政治保障。調查結果顯示:各民主黨派成員對於中共中央(89)14號文件頒發以來多黨合作事業的發展,形成較為寬鬆的穩定、團結和諧的政治環境的認同度高達93.5%;對於多黨合作製度建設為民主黨派履行職責起到保障作用的認同率達到93·4%,認為14號文件為民主黨派建立了較為通暢的參政議政渠道認同率達到了94。2%;民主黨派在履行職責、發揮作用過程中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的認同率達到了94·7%;認為中央兩個5號文件的頒布,將把多黨合作事業推向一個新的曆史發展階段的認同率達到94。5%。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