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監督思想及其規範與發展_一、鄧小平的民主監督思想
一、鄧小平的民主監督思想
鄧小平一貫主張和重視對共產黨進行監督,僅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中,“監督”一詞便出現99次。早在革命戰爭年代,鄧小平就把“民主”與“監督”看成是共產黨團結人民奪取政權的重要保證。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小平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道路中,更加強調社會主義監督,強調中共領導多黨合作中黨外人士對執政黨的民主監督。這些思想主要表現為:
1、 黨要領導得好,就要接受監督
鄧小平特別強調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後接受監督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他十分堅決地指出,“共產黨要接受監督”。因為“在中國來說,誰有資格犯大錯誤?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後“麵臨著新的考驗”,一是“執政黨的地位,很容易使我們同誌沾染上官僚主義的習氣”,二是“執政黨的地位,還很容易在共產黨員身上滋長著一種驕傲自滿的情緒”。由於“我們大量的幹部居於領導地位”,因此,“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我們黨應該特別警惕。憲法上規定了黨的領導,黨要領導得好,就要接受監督,就要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們不受監督,不注意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脫離群眾,犯大錯誤。”
在談到“堅持黨的領導”時,鄧小平總是與“加強民主監督”聯係起來,他指出,“我們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當然也要有監督,有製約,”二者都是頭等重要的,不可隻強調前者而偏廢後者,而應該
相提並論。在加強民主監督時,我們也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監督”的目的,不是為了削弱、否定和最終取消黨的領導,而是為了改善黨的領導進而加強黨的領導。
2、 要擴大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監督
鄧小平非常重視中共領導多黨合作中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監督,並把人民政協作為實行多黨合作民主監督的一個重要渠道、機構和形式。他指出:“所謂監督來自三個方麵。第一,是黨的監督。……第二,是群眾的監督。第三,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土的監督。要擴大他們對共產黨的監督,對共產黨員的監督。”他強調,“黨外的民主人土,能夠對於我們黨提供一種單靠黨員所不容易提供的監督,能夠發現我們工作中的一些我們所沒有發現的錯誤和缺點,能夠對於我們的工作作出有益的幫助”。因為“一部分人出主意不如大家出主意”,“共產黨總是從一個角度看問題,民主黨派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出主意”。他提出中共與各民主黨派的合作就是要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他特別注重政協民主監督的特殊作用,強調政協對政府實施“監督”權,有其固定的含義,政協可以討論,提出批評和建議,但無權對政府進行質詢和監督。不要把政協搞成一個權力機構。政協不應擁有這種權限。
3、 民主監督的關鍵在於發展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
鄧小平把民主監督問題看作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揚民主的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實行黨的內部的監督,也需
要來自人民群眾和黨外人士對於我們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無論黨內的監督和黨外的監督,其關鍵都在於發展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發揚我們黨的傳統作風。
4、 從國家製度和黨的製度上作出適當的規定
鄧小平把製度化作為實現民主監督的突破口,強調“從國家製度和黨的製度上作出適當的規定,以便對於黨的組織和黨員實行嚴格的監督”。並提出了一整套切中時弊的規範民主監督的思路。
第一,必須高度重視過去忽視民主製度建設留下的經驗教訓,重視“肅清思想政治方麵的封建殘餘影響這個任務。”更新思路,轉換視角,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製度建設上來。第二,肅清封建殘餘影響“重點是切實改革並完善黨和國家的製度,從製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促進現代化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要製定一係列的法律、法令和條例,使民主製度化、法律化。”“使這種製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第三,對權力“要有群眾監督製度,……要製定各種條例,最重要的是要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鐵麵無私的監督檢查。”第四“可以成立一個專門小組(成員要有民主黨派的),專門擬定民主黨派成員參加和履行監督職責的方案,並在一年內完成,明年開始實行。”
鄧小平提出的民主監督思想,豐富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理論,並為社會主義監督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和基本實踐模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