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康德的現實意義 (1)

康德構造的哲學世界看上去很複雜,很抽象,但其實非常聰明。

康德之前的哲學危機,是休謨懷疑說對因果律乃至對人類理性能力的懷疑。

康德的解決方法是,他把世界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個部分則可以用理性把握。不可知的那部分因為永遠不可知,所以對我們的生活沒有什麽影響。隻要我們在可把握的世界裏生活,理性就又恢複威力了。

這樣既沒有破壞休謨的理論(想破壞也沒那能力),又讓人類重新信任理性,重新踏實了。

康德的學說並不是一個和我們完全無關的玄學,而是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假如我們接受康德的世界觀,我們就同意,這世上總有一些東西是我們無法認識的。我們隻要安於在能認識的世界裏生活就對了。

這可以用來應對一些沒有確鑿根據的陰謀論。我們的生活永遠不會缺少陰謀論。比如我們都生活在《黑客帝國》般的虛擬世界裏呀,比如這世界是由秘密組織控製的呀,比如某年某月是世界末日呀。有的人會覺得,不能證明這些陰謀論為假,就活得不踏實。

但關鍵是,對一些陰謀論,我們永遠也無法證偽。我們永遠也不能證明我們沒生活在虛擬世界裏;我們永遠也沒法證明,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全都是假象;我們永遠也沒法證明,下一秒鍾世界不會被某種我們從未認識到的力量毀滅。按照康德的世界觀,這些陰謀論正是屬於我們永遠無法認識的世界。那麽我們該怎麽辦?管它做甚!

陰謀論的真偽問題屬於我們不能認識的領域,費勁去研究它隻會徒勞無功。就像研究“二律背反”會出現矛盾的結論一樣,當我們談論陰謀論的時候,正方反方都會說出一大堆互相對立的道理來。看著都有理,其實全都是空談而已。我們不需要管它,該怎麽生活就怎麽生活就是了。

另外,康德還幫了神學家們一個忙。

在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上,喜歡抬杠的哲學家們提出過很多悖論。比如我們前麵提過的,羅素就用邏輯推理質疑了上帝的存在。還有一個很常見的質疑是:“上帝能創造出一塊他搬不動的石頭嗎?”一般的神學家大多用“該問題是偽問題”等話來反駁。但假如我們要遵守邏輯規則的話,我們自然可以得出“世界上不存在無所不能的人”的結論。而基督教說上帝無所不能,那麽必然就會和邏輯產生矛盾了。

但問題是,上帝一定要遵守邏輯規則嗎?

康德對理性的限製給了上帝可以不遵守邏輯規則的前提。康德論證了,理性並不是萬能的。比如對於“二律背反”問題,理性就無法去討論。因此並不是一切事物都要遵守邏輯。所以上帝用不著遵守邏輯,人類不能用理性去理解上帝,這些觀點都是可以成立的了。

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

我們知道,我們生活的空間是三維的。那麽,有沒有四維空間,四維空間是什麽樣子的呢?注意,我們這裏說的第四維不是時間,就是純空間上的四維。

我們想象,假如有一種純二維的生物,就好像平麵上的一幅畫一樣。他們能感受到什麽呢?他們隻能感受到正方形啊,三角形啊這些平麵圖形,他們永遠感受不到體。我們去看他們就覺得很可憐了,我們這世界中的一切他們都不可能理解,連這世界的存在他們都不知道。那麽,會不會有一種四維空間的生物,覺得我們這些人類生活在三維空間,永遠不能體驗到四維空間是一件很可憐的事呢?

這讓人挺好奇是吧。

其實我們有辦法間接體驗四維空間。

假設有一個二維空間的生物代號為A,他隻能理解二維的空間。我們可以給他所體驗到的平麵圖形,加入一個時間的維度,給他湊成三維。

比如說,我們有一個正方體想要讓A體會,那麽我們可以讓這個正方體慢慢穿過A所在的平麵。這時,A隻能看到正方體和平麵重合部分的二維圖形,但這個二維圖形是在隨時間不斷變化的。(除非這個正方體的一麵和A所在平麵平行,並且正方體按照垂直於A所在平麵的方向穿過,那麽A就隻能看到他的世界裏突然出現了一個正方形,過了一會兒又突然消失了。所以別這麽幹,給正方體找一個“怪”點的角度。)

雖然A仍舊不能想象三維世界是什麽樣子的,但是通過這種形式,可以讓他間接感受到三維正方體。當然,正方體通過平麵的角度和速度不同,A所體驗到的那個不斷變換的二維圖形也就跟著不同。

同樣的辦法,我們也可以讓一些四維圖形來通過我們的空間。我們看到的是一些不斷變幻的三維圖形,這就是四維圖形在我們世界中的投影。網上可以搜到這類科教視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親自看看。

不過你看了大概會失望,因為你根本看不明白那到底是個什麽東西。我們所看到的就是一個稀奇古怪在不斷變形的三維體,數學家們告訴我們這就是某個四維空間裏的正多麵體。我們仍舊感受不到,這東西的真麵目到底是什麽樣的。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我們雖然很聰明,我們雖然有數學家也有計算機,但是我們永遠無法從感性上認識四維空間。這就是我們認識的局限,無論我們用什麽辦法,隻要我們是人,我們就超越不了。四維空間裏是什麽樣子,有什麽東西,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隻能知道的是,四維物體投影在三維空間裏的“表象”。

這不就是康德的世界觀嗎!

康德的哲學工作並不僅僅停留在構建一個新世界上。康德還有一套倫理觀,他非常重視。康德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然而我覺得,這部分倫理觀對於今天我們這些普通人的意義並不大,我隻說一個有趣的地方。

康德的倫理學當然是建立在他的形而上學基礎上的。康德認為,人的道德也是存在於先天認識形式中的,因此所有人都要受到道德的支配,這是無條件的。這樣,康德給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相同的道德找到了哲學上的根據。同時,因為康德這裏的道德是先驗的,因此它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而不受外界的影響。所以,我們說如果一個人做好事是為了得到表揚,在康德這裏,這就不算道德。

這讓我們想起了孟子說過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說你遇到一個小孩掉井裏了,你救他,不是因為你認識他的父母,不是因為你想受表揚,讓你救他的,是你心中的道德情感。孟子和康德一樣,都認為道德是先天的。

在哲學史上,康德是一個巨人,是一個山峰。按照一般學術史的發展規律,麵對這麽一座高峰,後來人要常年生活在他的陰影之下,隻能做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

事實上這個工作有人做了。他們是費希特和謝林。

康德的理論雖然厲害,但還是有缺點。

我們前麵在介紹經院哲學的時候,提到過一個奧卡姆剃刀。這個奧卡姆剃刀的大意是,理論應該盡可能簡潔,理論中一切不影響結論的多餘部分,都應該被剔除掉。

比如說在萬有引力中,人們解釋不出為什麽引力有超距作用,就假設宇宙中充滿了以太,萬有引力是通過以太作用的。但問題是,這個以太我們不能以任何形式察覺到,除了萬有引力這個問題外,其他理論我們也用不上。而且有這個以太跟沒這個以太,對萬有引力定律的具體內容也沒有影響,那麽咱們就用奧卡姆剃刀把這個以太剔除掉。沒必要留著它。

康德的物自體也有這個問題。

康德說人類用任何方式都無法感知到物自體。那麽這個永遠藏在表象背後的物自體似乎是個多餘的概念,可以用奧卡姆剃刀剃掉。

而且康德還有自我矛盾的地方。康德說物自體是表象的原因,又說因果律隻存在於先天認識形式中,隻體現在表象的世界裏,不在物自體的世界裏。那麽,既然物自體世界裏不能應用因果律,他又怎麽能說物自體是引起表象的“原因”呢?

再者,“存在”的概念在康德看來,也隻存在於先天認識形式中(“存在與不存在”和因果律一樣,是十二個先天範疇中的一個),那麽,怎麽能認為物自體是“存在”的呢?說白點,康德自己說物自體是不可知的,那他怎麽又能對物自體知道這麽多:知道它是存在的,又知道它是表象的原因呢?

費希特和謝林就在不同程度上給康德理論進行了修補的工作。

假如沒有那個年輕人的話,康德後麵的篇章就應該留給費希特和謝林了。

但是一個和他們同齡的年輕人沒有給他們機會。

在下一代王者出現之前,我們先說說康德的八卦吧。

康德非常惜命又非常固執。

在介紹康德的文章裏,有一件事幾乎每次都會提到:康德每天的作息非常精確,以至於他的鄰居們都根據他散步的時間來對表。有人覺得這是誇張。不過我想,那時候沒有廣播也沒有電報大樓用來對表,而康德這個古板的老教授又一向對時間無比敏感,鄰居們把他當成報時設備倒也合情合理。

在生活中,康德謹慎得過分。如果仆人把酒杯打碎了,康德擔心遺漏的碎片可能紮傷人。他要求仆人把每一片碎片都收集到一起拿給他看,然後還要親眼看著仆人把碎片埋在花園裏才放心。

康德身體不太好,據說在有一些年份中,他每個月都要向當地警察局詢問死亡統計數字,以便估算自己的壽命。

但是康德又不信任醫生,就自己規定了很多古怪的守則,而且嚴格遵守。雖然這些守則有些非常怪,但事實證明康德是很成功的,在那個醫學不發達的年代,他活到了八十多歲。

都有什麽怪規矩呢?康德覺得吃藥多了對身體不好,他就自己規定,無論醫生怎麽說,一天最多隻吃兩片藥。為了避免傷風,他還規定在除了夏季之外的季節裏,自己在散步的時候不和任何人說話。

他討厭出汗,一旦發現自己要出汗,就靜靜地站在陰影裏,好像在那等人似的,直站到出汗的威脅消失。

他還在一本小冊子中介紹自己在睡覺的時候對抗鼻塞的招數:“緊閉雙唇,迫使自己用鼻子呼吸。起初很吃力,但我不中止、不讓步。後來鼻子完全通了,呼吸自由了,我也就很快睡著了。”

對抗咳嗽呢,“方法如下:盡最大的力量將注意力轉移一下,從而阻止氣體噴出”。

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有症狀就硬憋著。

這都叫什麽治病方法呀。

那個年輕人

康德作息時間嚴格得出了名,但據說有一件事曾經讓他主動打亂了自己的作息:讀盧梭的《愛彌兒》。康德非常喜歡盧梭,而且還看到了在盧梭的影響下,徹底改變世界曆史的那個事件:法國大革命。

在康德65歲的時候,1789年7月14日,巴黎的百姓走上街頭,推翻了皇室的統治。

強調人民大眾的權力,蔑視一切王權貴族,這在幾百年來是破天荒的事。與法國大革命的民主精神相比,荷蘭共和國根本就不算什麽了。

在革命剛爆發的那陣子,康德在他的蝸居裏,懷著激動和讚許的心情時刻關注著遙遠的巴黎。

與此同時,在離康德並不遙遠的德國城市圖賓根的郊外,三個德國年輕人為了慶祝法國大革命,一起種下了一棵“自由之樹”。

這三個年輕人在未來全都成了名人。一個是大詩人荷爾德林,一個是康德的修補者謝林,另一個就是沒給謝林和費希特出場機會的那個年輕人。

他叫黑格爾。

就在法國大革命這一年裏,黑格爾開始閱讀康德的作品。不久以後,他將像法國大革命震撼歐洲皇室那樣,去震撼整個哲學世界。

法國大革命以拿破侖的上台為一個。拿破侖既是獨裁者和侵略者,也是革命的維護者。他不僅征服了法國人民,也征服了黑格爾。然而就在大加讚美拿破侖的時候,黑格爾沒想到拿破侖的上台會跟他自己的《精神現象學》大有聯係。

法國大革命以後,康德繼續他的哲學工作。康德想把他各部分的理論都統一起來,但是這項工作最終沒有完成。1804年康德去世,留下了很多沒完成的著作和筆記。幾乎在同一時間,黑格爾開始了《精神現象學》的寫作。

在寫作《精神現象學》的時候,黑格爾還隻是個大學教員,經濟非常緊張。雖然他有一個大靠山歌德,得到了不少幫助,但是因為黑格爾還年輕,資曆淺,他的收入很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