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他!救世主 (1)

康德終於來了。

接下來是屬於德國的時代。

包括康德,以及後麵的黑格爾、謝林、費爾巴哈、叔本華、尼采、馬克思、海德格爾、胡塞爾,還有對哲學影響頗大的愛因斯坦、海森堡①,這個超豪華陣容全部都是德國人或者半個德國人。說半個,是因為他們中有不少是猶太人。後來希特勒太不爭氣,迫害猶太人的結果是讓一堆超級智囊脫離德國國籍到英美去作貢獻了。

想到在這漫長的年代裏,全世界哲學家都唯德國馬首是瞻,想到愛因斯坦外星人般的天才,想到馬克思對全世界的巨大影響,想到德國在二戰時超強的工業和科技能力。這不禁讓人遐想,假如沒有希特勒,假如沒有種族迫害和侵略戰爭,德國那得多牛啊?

當然,當然,曆史不能假設,想想而已。

假如宅男這個行業要拜什麽祖師爺的話,我覺得康德挺合適的。

康德住在德國邊境一個偏遠的小鎮裏。這個地方偏遠到今天已經不屬於德國了。那個時代,沒有電視沒有廣播,學者大多要到處遊曆,為的是增長見聞,也是為了和其他學者多做交流,就像笛卡爾為了讀“世界這本大書”而參軍一樣。

而康德是個另類。在他漫長的一生中,隻短暫離開過家鄉的小鎮一兩次,最遠隻到過100公裏外的地方。他幾乎一輩子都蝸居在自己家裏,而且終身未婚。其實康德有兩次求婚的機會,但全都因為他的優柔寡斷,結果錯失良機——完全就是宅男的典範呀!

你可能撇撇嘴,說這樣的宅男我見得多了,康德在今天也就算個普通水平,也沒什麽了不起的。

不,我敢自信地說,今天所有的宅男誰也比不上康德半毫。

要知道康德那個年代,沒有互聯網,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沒有廣播,連照片都沒有。所以咱們看那個年代的小說和電影,人們沒事兒就聚會啊,吃飯啊,不這麽社交他沒事兒幹啊。偏偏這兩樣康德都不喜歡。宅男康德和這世界的聯係除了和友人聊天外,就隻有看書和通信了,基本上全是麵對著固定不動的文字。那是什麽感覺呢,大概就跟在一個老式圖書館裏住了一輩子一樣吧。

你說今天哪個宅男能跟他比?

還有一個細節給了我很深的印象。據他那個時代的一個人說,康德的睡覺方式是這樣的:

“他先坐在床上,輕輕地躺下,將一個被角拉到肩膀上,再掖到背下,然後特別熟練地將另一個被角用同樣的方法整好,接著再將身體的其他部分蓋好。這樣把自己像繭子一樣裹好後,他便等待著睡意的來臨。”②

我雖然不會這麽做,卻覺得心有戚戚焉。或許對於一個常年單身的宅男,他睡覺前的狀態是他內心世界最好的寫照。

康德是個大器晚成的人。覺得自己年事已高但是一事無成的人可以拿康德來勵誌。康德年輕的時候家境貧寒,給別人當家庭教師,後來到大學裏當助教來賺錢,而且當了好多年。幸虧歐洲曆朝曆代對知識分子待遇都不錯,這個助教當到後來康德就算挺富了。

直到46歲,康德才獲得了教授的職位,這算是非常晚的了。而且當上教授以後,他仍舊很多年拿不出重量級的學術著作來。雖然他已經頗有名聲,但是除了最了解他的少數幾個人外,沒人認為這個身材矮小、麵貌醜陋的老教授,將會是那個一舉打敗了兩大哲學怪獸、一統哲學江山的救世主。

其實,康德早就在醞釀一部著作。朋友們不斷催他完成,但他本著宅男的拖遝性格和知識分子的優柔寡斷,一直拖著不肯寫。這一拖就拖了12年。

那時很多圈內人都瞧不起康德。有一次,康德的學生在柏林一個有很多哲學家參加的宴會上說,康德正在撰寫一本新書,完成後會讓所有的哲學家汗顏。而在場的哲學家笑了笑回答,很難想象一個業餘哲學家會有這樣的本事。

倒也怨不得那些哲學家短視,這時候康德已經差不多56歲了,想想笛卡爾、休謨都是什麽時候出的書,康德這歲數早就過了創作的年齡了。

康德的壓力也很大,看自己這歲數,可能再寫不出來就把滿腹學問帶進棺材裏去了。康德這才一咬牙,抓緊用了短短四五個月的時間把他最重要的《純粹理性批判》寫完。

大!功!告!成!

寫完之後康德心滿意足地等待眾人的反應。結果足足等了一年,才等來第一篇書評,而且完全把康德理解錯了。

為啥啊?因為康德寫的書太晦澀難懂了。

德國古典哲學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晦澀難懂,不止是康德,全這樣。要不說德國人缺乏情趣到一定程度了。而且康德這本書因為寫得太倉促,不僅難懂,在第一版裏還留下了不少矛盾和漏洞。

我們學英語都知道,英語裏一個句子可以帶上很長很長的從句。德語和英語同屬於日耳曼語族,在長句子上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到什麽程度呢?這本《純粹理性批判》裏有的句子長到寫滿了一頁還沒有寫完。想想一整頁的文字你在那讀讀讀,讀了五分鍾還沒遇見句號那是什麽感覺。

我想起一件無關的事兒啊。

我上大學的時候一個人吃飯,就打一份飯一份菜。有一次打了一份小白菜,我就吃。咬了一口,嚼不斷啊,我就繼續往後麵咬,還嚼不斷,我咬啊咬,這菜怎麽這麽長呢,最後一整根菜都讓我鼓鼓囊囊地塞在嘴裏了。我硬著頭皮把這口菜生吞到肚子裏,再一看,這碗裏就這麽一棵超長的菜,這一口吃完,菜碗已經空了。然後很沒轍地又去打了一份新菜。

不知道為什麽,我就覺得讀康德這長句子的感覺,應該跟我吃小白菜的感覺差不多。

當然康德後來是出名了。而且他很高壽,後來又寫了不少重要的作品。我們集中關心一下他到底是怎麽解決決定論和休謨懷疑論這兩個大問題的吧。

話說康德看了休謨的論述之後,很震撼。他覺得休謨說得沒錯,理性主義屬於獨斷論,經驗主義又不能證明事物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康德為此想了很久,突然,一個大膽到狂妄的念頭產生了。

康德說,當年大家都以為地心說正確,可是圍繞著地心說怎麽也計算不出正確的結果來。哥白尼大膽地把地心說掉過來,改成日心說,一下子解決了問題。那過去的哲學家呢,都認為我們的認識要符合客觀世界,但是討論了半天都沒有結果。

康德認為,我們應該把主客觀世界的關係顛倒過來!

這……不是瘋話吧?

咱們來研究研究康德這個大膽的想法是怎麽回事。

首先,我們得拿出想象奇幻世界的勁頭來,先隻當康德是個奇幻作家,給我們設計了一個架空世界。

這世界是什麽樣的呢?

在這個世界裏,人類是一種非常可憐的生物,人類永遠無法認識到這個世界的真麵目。人類所感受到的這個世界,都是通過人類心靈中某個特殊的機關加工處理過的。

這個負責加工的機關,我們起個名字叫做“先天認識形式”。

世界的真麵目,起個名字叫“物自體”(也譯作“自在之物”)。

人類感覺到的世界,也就是“物自體”經過“先天認識形式”加工後得到的東西,我們叫作“表象”。

這幾個名詞,大夥得麻煩記一下了。

也就是說,我們生活中看到的桌子啊、椅子啊,這些都是世界的表象。桌子和椅子的真麵目是物自體,到底是什麽樣子的,我們永遠無法知道。

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個先天認識形式,也就是人類心靈對物自體的處理過程,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這個“先天認識形式”所謂的“先天”,不是說這東西是生物學上的天生的本能,而是像理性主義者說的那樣,是一種超越了客觀世界的存在,既不是人生理的表現,也不是心理學的表現,不會因為人體的變化而改變。所以你說我想改改自己的“先天認識形式”,這是不可能的。

順便我們再學一個小詞匯,“先驗”。“先驗”和“先天”差不多。意思是,先於經驗,說某些東西是在人獲得經驗之前就存在的。這些東西不依賴於人的經驗而存在,而且常常會決定著人的經驗。顯然,先天認識形式就是先驗的。再比如理性主義者相信的不言自明的公設、一般人理解的絕對真理,也都是先驗的。

回到康德。在康德的哲學世界裏,所有的知識(來自於物自體的知識)都要先經過人類心靈的加工。所以他自比哲學界的哥白尼,在他的哲學裏,不是心靈去感受經驗,而是心靈加工、生產了經驗。當然,這加工過程並不是任意的。

我知道您肯定沒看懂,能看懂才奇怪了呢。沒關係,我們看兩個比喻。

有一個最常用的比喻,有色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