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 第4章第3節
第2篇第4章第2節能源霸權與強權政治是同一首歌(1)
為了保障石油供應的安全,美國一直力圖控製世界石油市場,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不遺餘力維護能源安全
從根本上講,美國的能源安全取決於獲得足夠的能源供應,尤其是油氣供應。為了獲得在能源領域的安全保障,美國極力在全世界爭奪油氣資源。控製世界油氣市場和主要的能源產地和供應線,成了美國實現世界霸權的基礎和重要手段,因為一旦控製了世界的油氣資源,就等於擁有了對世界其他國家的“鉗製力”。美國各界政府都把控製世界油氣資源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1.中東是重中之重
油氣儲量豐富的中東一直是美國實施其石油戰略的首要重點地區,受到了美國各屆政府的極大關注。美國新罕布什爾學院國際政治學教授克萊爾在其所著的《資源戰爭》一書中指出:“石油作為力量之源,超過它作為燃料的分量。控製了海灣,就等於控製了歐洲、日本和中國,等於讓我們的手握住了水龍頭。”布什政府提出的《美國能源政策報告》也明確強調:“尋求更多的資源供應地是今後的優先任務,但美國始終要依賴中東的石油,必須加強對中東石油的控製。”
長期以來,美國各屆政府采取政治、外交和軍事等手段,對該地區的油氣資源加以控製。美國同某些重要的中東出口國如沙特、科威特等國建立了一種特殊的關係。這些國家曾明確表態要維持穩定的石油價格,而且根據美國的意願來調整自己的石油產量,以便把價格保持在既不阻礙全球經濟增長,也不助長通貨膨脹的水平上。美國政府以為,這些國家的國有石油公司會作出必要的投資來維持足夠的石油剩餘能力,以形成預防其他地方供應中斷的緩衝餘地。但是近些年來美國發現,這些海灣地區盟國的國內和對外政策越來越同美國在戰略上的考慮相矛盾,尤其是隨著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緊張局勢出現,這些國家已經不再那麽願意降低石油價格來換取市場方麵的保障。此外,投資不足影響生產能力的增加,使其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全球能源需要。
美國控製中東地區油氣資源的主要措施首先是穩定與沙特的戰略夥伴關係,因為沙特是該地區也是世界油氣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目前,在美國每天進口的近1000萬桶原油中,約有150萬桶是沙特生產的。但是由於美國在阿以問題上明顯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使得沙特等海灣國家的上層以及百姓對美國的反感加深,反美情緒日漸高漲。特別是“9.11”事件後,美沙關係出現裂痕,兩國關係變得日趨冷淡。美國指責“基地”組織主要成員不少是沙特阿拉伯人,“基地”組織的主要支持者是中東的石油大亨。甚至有傳媒說,五角大樓認為“沙特阿拉伯是美國的敵國”。沙特阿拉伯則指控美國政府侵犯了居住在美國的沙特阿拉伯人的權利和自由,給他們造成身體和精神的創傷;同時因擔心資產被凍結,沙特把數千億美元的投資從美國撤了出來。美國與中東主要國家互不信任趨勢的出現大大削弱了海灣地區領導人在能源領域同美國合作的能力,由此造成的行情緊張加重了美國和全球在市場供應中斷麵前的脆弱處境。
“9.11”事件的爆發,嚴重動搖了美國與阿拉伯國家建立在石油互惠基礎上的脆弱的信賴關係。美國不得不對中東的石油戰略進行新的重大調整。一是通過發動對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建立親美的伊拉克新政權,在中東地區樹立一個在價值觀上親西方的民主政權樣板。因為美國政府認為,隻要樹立了這樣一個榜樣,就可以分化阿拉伯世界,就會削弱OPEC對世界石油市場價格的控製力,就會減輕中東石油供應對美國安全所構成的威脅。二是通過控製和增加伊拉克的石油生產,降低美國對沙特阿拉伯的依賴程度,甚至用伊拉克取代沙特阿拉伯,挑起中東國家在石油生產上的競爭甚至不和,以及通過增加對OPEC成員國石油生產的戰略性投資,從而達到削弱OPEC對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起支配地位的目標。
伊拉克戰爭之後,中東幾個位居世界探明石油儲量前列的國家都已處在美國的掌控之中,這使美國不僅在海灣地區有了更多的發言權,而且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和控製力也得到了增強,因為美國至少對除本國之外的全世界54%的石油儲量有了影響的可能。但是東西方政治文化的相互抵觸仍使美國深感石油供應的不安全,因為還有伊朗這個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心腹大患沒有被美國解除武裝。世界輿論認為,美國在伊拉克取得勝利後,自然會把伊朗列為下一個打擊的目標。在被美國稱之為“邪惡軸心”的國家中,伊拉克是最薄弱的環節,征服了伊拉克,美國就可以騰出手來對付伊朗。盡管目前美軍深陷伊拉克泥潭無法自拔,但戰爭畢竟給美國提供了在海灣地區、巴基斯坦、中亞以及土耳其派駐大批軍隊的機會,伊朗已經被美國徹底包圍。伊朗如果不屈從美國,美國向伊朗這個“邪惡軸心”國下手隻是早晚的事。如果伊拉克和伊朗真的完全受美國控製,美國便會對油價說了算,屆時的沙特阿拉伯將不得不接受現實。
2.中亞是儲備油庫
美國在緊緊攥住中東“水龍頭”不放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插手中亞,與俄羅斯爭奪中亞的油氣資源。裏海地區被稱為“冷戰時代封存下來的寶貴財富”。冷戰後,由於裏海地區的國家增多,新的政治格局還未形成,也就成為油氣地緣政治的真空地帶。中亞地區被美國作為21世紀的戰略能源基地納入其能源來源多元化戰略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搶占該地區的油氣資源,美國采取了政治、經濟和軍事戰略密切配合的策略,積極促成美國大石油公司到裏海地區搶灘登陸。據哈薩克斯坦經貿部統計,截至1996年,外商與哈簽訂的100億美元投資協議中,美國公司占了34%,而俄羅斯所占的比例還不到10%。1997年後,美國進一步加大對該地區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投資力度。截至1999年,美國大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德士古、阿莫科等已在該地區新的石油生產設施方麵投資300多億美元,其中僅雪佛龍石油公司為開發田吉茲油田與哈簽訂的為期40年的協議投資金額就高達200億美元。美國公司已獲得了裏海16%的石油資源和11.4%的天然氣資源的控製權。再加上美英合資公司在這一地區的影響,美英兩國已控製著裏海27%的石油資源和40%的天然氣資源。
除此之外,美國還力主修建多條油氣管線,以打破輸油管線被俄羅斯控製的局麵。裏海沒有直接出海口,其油氣資源隻能通過陸路外運。為了確保裏海油氣輸出,掌握該地區油氣開采及運輸的主動權,美國力推建設兩條新的輸油管道:一條是從阿塞拜疆首都巴庫經過鄰國格魯吉亞進入土耳其地中海港口傑伊漢(目前這條長達1700多公裏的管道已經完工);另一條是從土庫曼斯坦經過阿富汗通往印度洋,有關各方也已達成意向。此外,美國還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土庫曼斯坦三國就興建通過三國的長達1460公裏的大型輸氣管道工程達成一致,並簽署了一項總投資25億美元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