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 第4章第1節
第2篇博弈紛呈
第4章美國全球能源戰略:“我是老大,我怕誰?”〖JP〗
美國是世界上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美國不僅對美洲,而且對全世界的產油地區(尤其是波斯灣地區)有著巨大的需求。
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主要靠自身的資源發展經濟,1900~1929年,美國生產的礦產品占其消費量的96%。隨著經濟發展對資源品種、數量需求的擴大,美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從1964年起,美國購買外國原料的數量開始超過出口的數量。為了確保海外資源,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製定了全球油氣戰略。1973~1974年爆發的第一次全球性的石油危機期間,美國的進口石油供應緊張、來源不穩、油價暴漲,使其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率上升。為了保證本國石油供需平衡,美國一直努力實施全球資源戰略,鼓勵本國公司到海外勘探開發礦產資源,以獲取廉價、優質的礦產資源。
美國政府全球資源戰略的國內措施從法製行政架構、聯邦戰略儲備、資源信息係統、國內市場條件等方麵著手,海外措施則主要包括國際合作、用外交和軍事手段掌控油氣產地及運輸通道、跨國公司高度跨國經營、多元地域戰略和市場目標傾斜,等等。
20世紀90年代,美國實施石油進口來源最大限度多元化的政策,進口石油是美國能源的主要來源,以確保進口石油價格穩定和供應可靠。“9.11”事件以後,美國尋求降低對中東石油的依靠,增加國內石油戰略儲備,使用軍事力量保證外國石油穩定安全地輸往美國。當前美國的能源戰略既增加了世界石油市場需求,導致國際油價高位運行,與其他大國因能源問題而引起的矛盾和競爭增加,在中亞和裏海地區的能源競爭加劇,同時也為自身的能源安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石油作為現代工業的“血液”,既是一種商品,更是國家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因此,哪裏盛產石油,哪裏就有美國的身影,哪裏就成為美國謀取石油利益必須插手的地區。
第1節能源來源多元化的全球圍剿(1)
美國政府奉行地域來源多元化的全球資源戰略,得到了美國跨國采礦公司的默契支持和配合。為分散供給來源風險,美國跨國采礦公司的礦藏勘探和采掘的地域範圍表現出靈活的多元化。20世紀90年代後期,美國各石油公司在海外投資幾乎都高於國內投資,1991年海外勘探開發投資總額已高達367億美元,是國內投資的2倍。亞太地區本不是石油高產區,然而原埃克森公司在亞太地區的投資由1985年的15%上升至1993年的28%。由於臨幾內亞灣的尼日利亞、安哥拉和赤道幾內亞等國發現了蘊藏豐富的油田,美國的埃克森和埃索等大石油公司搶先與這些國家簽訂了長達幾十年的合同,再加上加蓬、喀麥隆、科特迪瓦、剛果等產油國,西非已經成為美國海外能源供應的重要來源。再有,裏海作為新的油氣供應中心的地位提升,吸引了美國各跨國石油公司爭相進入裏海地區。目前,美國的資本企業在裏海地區的油氣開發中已經取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FTAs的意圖在哪裏
1992年,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簽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由於世界產油大區中東的政治形勢不穩,同時在宗教、政治上又表現出對美國一定程度的排斥,近年來美國與南美和非洲多個區域以及多個國家或簽約,或談判,或提議建立FTA/RTA,都明顯含有推動進口來源多元化、分散進口來源地集中的風險、保障重要礦產資源安全供應的意圖。從成效上看,NAFTA協定大大緩解了美國的礦物原料供應問題,美國由此可從加拿大經濟便捷地獲得鑽、銅、鎳、鈦、鐵礦石、鉑族金屬、鉀肥等,以及從墨西哥獲得石油、銀、銅和其他礦產等。同時,在美國曆屆政府有意識的引導下,美國從OPEC國家進口石油占美國全部進口石油總量的比重已經從1977年的72%下降到2001年的47%。
“9.11”事件後,美國明顯加快了對石油戰略的調整,其突出之處是加快實行石油進口渠道多元化,以逐步降低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美國《財富》雙周刊2001年刊登的一篇報道,真實反映了美國迫切希望實行石油供給多元化的心態。報道的提要說:“忘掉能源方麵的獨立吧。我們將繼續依賴進口石油。但這並不意味著,OPEC將總是使我們受製於一隻油桶。”報道的正文說:“政治家們可能十分不願承認,但業內的任何人都會告訴你,我們進口的石油所占的百分比——大約60%——隻會增加。”資深石油專家莫爾斯說:“能源上的獨立是不值得考慮的。我們消費著世界石油的25%,卻隻擁有世界儲藏的3%。”埃克森—美孚公司總裁雷蒙德更加開門見山:在國內找到我們所需要的全部石油“在尼克鬆執政期間就是一個失敗的想法。我們是一個每況愈下的采油地區,而且25年來一直是這樣”。
對於美國來說,如今,到哪裏去獲得海外石油的可選擇方案與幾年前相比要多得多。雖然OPEC仍然幫助確定全球油價,沙特阿拉伯也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原油生產國,但是美國同25年前相比,從該國際卡特爾進口石油所占的百分比縮小了。實際上,2001年上半年美國從加拿大進口的石油超過從沙特阿拉伯的進口,美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當中隻有兩個是中東國家。
有關媒體說,甚至在專家們考慮霍爾木茲海峽發生供應中斷可能性的時候,大能源公司正在花費數以10億計的美元競相實現自己的石油來源多樣化。這種放棄中東的轉變造成了一些異乎尋常的政治夥伴:在打破OPEC的把持方麵,美國昔日的冷戰敵人俄羅斯很可能成為美國在能源領域強大的盟友之一。美國公司將不得不與尼日利亞、安哥拉、印度尼西亞和越南這些國家政權更加密切地合作。正如美國石油研究所所長卡瓦尼所說:“上帝把石油放在了一些環境惡劣的地方,我們必須到有石油的地方去。”
中東的產油國和OPEC成員國不僅擁有大量的油,它們所擁有的油從地裏抽出來還非常省錢。像埃克森—美孚等深水鑽井者在墨西哥灣或北海生產一桶油要花費大約6~8美元,而沙特人和科威特人的花費則要少得多——每桶1美元或更低。OPEC想要每桶獲得10美元以上,最近幾年以一種異乎尋常地顯示出紀律性的行動把日產量削減了350萬桶,從而把油價從1998年的每桶12美元提高到2000年年底的30美元以上。但是,OPEC在保持高油價的同時,也削弱了它在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因為高油價刺激了世界範圍內的勘探和開發,特別是在原油生產成本較高的地方。僅俄羅斯2002年就把自己的石油產量提高了60萬桶,從而幫助抵消了OPEC減產的影響。
由於新的發現投入開采,使OPEC的控製力受到削弱。分析家預言,今後五年全球石油消費量將每天增加150萬桶,但對OPEC石油的需求將持平。石油將主要來自於那些非OPEC產油國,如安哥拉和尼日利亞的深水油田、墨西哥灣以及裏海的巨大新發現,等等。與此同時,成本較高的替代選擇,譬如把油沙加工成原油,正在獲得立足點。如果油價居高不下,則這一趨勢很可能會繼續下去。
按照埃克森—美孚公司負責上遊業務的執行副總裁朗韋爾的看法,世界正處於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最有希望的新發現時期。這並不是說,其中任何發現都將會很容易或很便宜。該公司計劃在今後五年裏花費500億美元發現和開發新油田。
有關媒體說,一項重要得多的國內勘探計劃正在墨西哥灣實施。深水鑽井技術方麵的進展已經使開采僅僅10年前還鞭長莫及的大量石油和天然氣蘊藏成為可能。深入海底近1萬米的鑽塔已經安裝就緒。雖然這些項目開發起來要耗費數以10億計的美元,但回報卻是巨大的:其中一些深水井的油流出來的速度像沙特的一樣快,偶爾還會更快。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非洲大西洋近海的一個深水區域。埃克森公司認為,它的安哥拉近海油井將能夠每天生產大約100萬桶。劍橋能源研究合夥公司的文瑟爾說,安哥拉、尼日利亞和另外一些非洲國家近海的發現加在一起,到2010年可能會日產300萬桶原油。
此外,還有裏海。專家們說,裏海地區北部卡沙幹是30年來最大的全球石油發現區,具有到2010年每天供應100萬桶的潛力。
總之,近些年來,美國除對中東石油加強軍事介入和投資外,還加強對中亞裏海地區、非洲幾內亞海灣地區石油的軍事政治介入、投資,以及加強與俄羅斯的石油政治外交與合作。
用“油”打壓OPEC
美國削弱OPEC控製地位的重要夥伴之一是中亞和俄羅斯。早在克林頓總統任職期間,美國通過策劃從裏海經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到土耳其的傑伊漢進入地中海的石油運輸管道,企圖實現既可以抗衡俄羅斯的石油戰略又為自己開辟新的輸油管線這一戰略夢想。“9?11”事件發生後,小布什政府則以對阿富汗塔利班實施軍事打擊為名,意在打通從中亞經阿富汗、巴基斯坦到阿拉伯海的石油運輸通道,實現其在中亞的石油戰略構想。
“9.11”事件也為俄羅斯改善俄美關係提供了一個契機。雙方在中亞地區有著共同的反恐任務。在阿富汗戰爭中,俄羅斯之所以允許美國及其軍隊進入中亞地區,一方麵是在車臣問題和軍火銷售問題上讓美國少講自己的壞話,另一方麵是與美國在能源領域長期合作方麵已達成默契。俄美將合作改善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的油氣開采條件,提高產量,美國將提供資金和先進設備,俄羅斯將用油氣償付。俄羅斯還默認確保向歐洲安全通暢地供應油氣,並將協助美國逐步減少對OPEC特別是中東石油的依賴。
俄羅斯的石油生產從1996年開始走出穀底,2000年日產量達到670萬桶,2001年增加到725萬桶。由於近幾年原油市場價格行情上漲,俄羅斯一直在進口現代化設備。同時,由於1998年盧布急劇貶值,生產成本降至每桶2美元,大型石油公司對同OPEC競爭充滿信心。
當然,俄羅斯要想大幅度增加石油出口,還需要解決很多難題。但即使如此,俄羅斯對OPEC的統治仍有很大的抵抗能力,並且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的利益相一致。據俄羅斯《獨立報》2001年12月25日刊登的題為《裏海為西方提供保險》的文章說,華盛頓正在努力尋找擺脫能源危機的出路,打算建立“裏海OPEC”。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在這件事上對裏海地區給予了特別關注。美國打算讓俄羅斯、阿塞拜疆和哈薩克斯坦聯合成一個強大的石油卡特爾,積極地把“裏海三國”變成代替OPEC的某種機構,以便借助這一機構在世界原油市場上多少協調一下油價。許多西方專家認為,獨聯體產油國,特別是裏海地區國家的油氣資源有能力補償美國出現的能源危機。2005年巴庫—第比利斯—傑伊雙輸油主管道投入使用後,2010年哈薩克斯坦石油將納入該管道,其年通過能力將達到5000萬噸。屆時,即使中東環境對美不利,美國也可以從獨聯體國家獲取相當於目前沙特供應的油氣量。在可預見的將來,獨聯體產油國有可能與OPEC國家相抗衡。
決不放過裏海油氣運輸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