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呼吸係統疾病 (2)

第二章呼吸係統疾病(2)

風邪外束,內熱熾盛。氣逆喘滿,是屬肺脹。熱迫血滲,痰如鐵鏽。氣滯橫逆,胸脅疼痛。急擬麻杏石甘湯合瀉白散,葶藶大棗湯主治,表裏雙清,瀉肺氣之脹滿。

【處方】

鮮葦

茅根各30克

旋覆花

赭石6克

12克(同布包)

炙蘇子

陳皮各5克

冬瓜子15克(打)

鮮桑白

地骨皮5克

6克

大棗5枚(去核)

葶藶子3克(同布包)

苦桔梗5克

炒杏仁6克

西洋參10克(另燉服)

炙前胡

白前各5克

鮮枇杷葉12克

半夏曲6克(同布包)

炙麻黃

生石膏1.5克

15克(打碎先煎)

炙甘草3克

二診:服2劑痰色變淡,胸脅疼痛減輕,體溫38.4℃,咳喘如舊。

擬麻杏石甘湯、葶藶大棗湯、旋覆花代赭湯、竹葉石膏湯、瀉白散諸方化裁,另加局方至寶丹1丸。

三診:服藥2劑,體溫37.5℃,喘息大減,咳嗽暢快,痰易咳出,痰色正常,脅間仍痛,口渴思飲。

【處方】

鮮桑白

地骨皮5克

6克

浮海石

黛蛤散各10克(同布包)

肥知母10克(米炒)

生石膏12克(打碎先煎)

青橘葉5克

大棗

葶藶子3枚(去核)

2.1克(同布包)

炙白前

紫菀各5克天花粉12克

冬瓜子15克(打)

炒杏仁6克

旋覆花

赭石6克

10克(同布包)

鮮枇杷葉

半夏曲10克

6克(同布包)

焦遠誌6克

苦桔梗10克

淡竹葉6克

粳米百粒同煎四診:前方服2劑,體溫已恢複正常,咳輕喘定,痰已不多,脅痛亦減,但不思食,夜臥不安。病邪已退,胃氣尚虛,胃不和則臥不安,調理肺胃,以作善後。

【處方】

炙紫菀

白前各5克

麥芽各10克

苦桔梗5克

焦遠誌6克

浮海石

旋覆花10克

6克(同布包)

川貝母10克

冬瓜子12克(打)

佩蘭葉10克

廣皮炭6克

北秫米

半夏曲10克

5克(同布包)

炒杏仁6克

青橘葉6克

酒黃芩6克【解讀】

大葉性肺炎以突然發病,惡寒戰栗、高熱、胸痛、咳嗽、咳鐵鏽色痰、呼吸急促為特征。現代醫學以抗生素治之其效頗速,中醫治之療效亦高。施師每以表裏雙清為法,使邪有出路,再加瀉白散、葶藶大棗湯及旋覆花代赭湯等,使肺氣得降,氣逆脹滿咳喘,逐步解除,體溫恢複正常。初診,二診均用西洋參者,以其六脈沉取力弱,益氣強心,防其心衰。四診處方為善後之劑,攏肺氣、生胃氣,使正氣日漸恢複。

鮮茅根——鮮葦根(見第3頁)。

炙前胡——炙白前(見第7頁)。

葶藶子——大棗

大棗甘緩補中,補脾養心,緩和藥性;葶藶子苦寒沉降,瀉肺氣而利水,祛痰定喘。二藥伍用,以大棗之甘緩,挽葶藶子性急瀉肺下降之勢,防其瀉利太過,共奏瀉痰行水,下氣平喘之功。

葶藶子、大棗伍用,出自《金匱要略》葶藶大棗瀉肺湯,《醫宗金鑒》中又名葶藶大棗湯。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悶不得臥,或麵目浮腫等症。明·孫一奎以葶藶子6克、大棗10枚,治肺癰胸膈脹滿,上氣喘急,或身麵浮腫,鼻塞聲重。施老經驗,葶藶大棗瀉肺湯用於治喘確有實效,但用量不宜過大,亦不可久服,否則肺氣大傷,以致喘息再發,終不可挽回也。

炙麻黃——白杏仁(見第6頁)。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桑白皮——地骨皮

桑白皮辛寒,入肺中氣分,瀉肺中邪熱,以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地骨皮甘寒,入走血分,清肺中伏火,清熱涼血、補陰退蒸。桑白皮以清氣分之邪為主,地骨皮以清血分之邪為要。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雙清,清肺熱、瀉肺火、散瘀血、瀉肺氣、去痰嗽、平喘逆的力量增強。

桑白皮、地骨皮伍用,出自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瀉白散。能清瀉肺熱,止咳平喘。治肺熱咳嗽、甚則氣喘、皮膚蒸熱,或發熱、午後尤甚,舌紅苔黃、脈細數。明·張景嶽《景嶽全書》中,用以治肺火,大腸火,喘急之症。清·吳謙《醫宗金鑒》:“[集注]季楚重曰:經雲:肺苦氣上逆。上逆則上焦鬱熱,氣鬱生涎,火鬱生熱,因而製節不行,壅甚為喘滿腫嗽。白者肺之色,瀉白瀉肺氣之有餘也。”

施師取其鮮品入藥,意即增強清熱潤肺之功是也。

據臨床實踐體會,二藥合用,功效有三:①清肺瀉熱,治身熱,氣逆而喘,療肺熱咳嗽(各種肺炎可用);②清肺熱、導火氣,引皮膚水氣順流而下,治肺氣不降之浮腫(顏麵浮腫);③地骨皮能裕真陰之化源,治骨蒸勞熱,合桑白皮能益陰氣、瀉虛火,所謂“益陰氣以退三焦之虛陽,但令陰氣得為陽守。”治午後低熱效果很好。

黛蛤散——浮海石

黛蛤散清泄肝肺鬱熱,化痰止咳,涼血止血;浮海石鹹寒,鹹能軟堅,寒可清熱,功專清肺化痰,軟堅散結,消石通淋。二者參合,相得益彰,清肺熱、瀉肝火、化老痰、去頑痰、止咳、止血之功增強。

治痰之法,當辨稀痰、稠痰、頑痰各症。咳吐稀痰,取半夏曲、旋覆花為治;咳吐稠痰,用旋覆花、浮海石為治;咳吐頑痰,選用浮海石、黛蛤散為治。施老常雲,隻有辨證明確,組方精細,才能取其良效。

浮海石——旋覆花(見第56頁)。

半夏——秫米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秫米甘寒,和胃安眠。半夏和胃消食,通陰陽和表裏,使陽入陰而令安眠;秫米和脾胃,製半夏之辛熱,以使安睡。二者參合,陰陽通、脾胃和,即可入睡。故《內經》謂“飲藥後,複杯即瞑”,言其效之神速也。

半夏、秫米伍用,出自《內經》秫米半夏湯。治胃不和,夜不得眠之症。明·張景嶽謂:“治久病不寐者神效。”筆者體會,凡胃脘不適以致不能入睡者,屢用有驗。

二者伍用之理,近代醫家張錫純雲:“觀此方之義,其用半夏,並非為其利痰,誠以半夏生當夏半,乃陰陽交換之時,實為由陽入陰之候,故能通陰陽和表裏,使心中之陽漸漸潛藏於陰,而入睡鄉也。秫米即蘆稷之米(俗名高粱),取其汗漿稠潤甘緩,以調和半夏之辛烈也。”

施老臨證,時而以半夏曲與秫米為伍,意即增健脾和胃之功。

注:何為秫米,其說不一《簡明中醫辭典》說:“秫米出《名醫別錄》。別名小米,糯粟,粟米。為禾本科植物粟的種子。”《本草逢源》雲:“秫米俗名糯米。”張錫純謂:“秫米即蘆稷之米(俗名高粱)。”施師遵張氏之說,習用高粱米是也。

冬瓜子——青橘葉

冬瓜子甘寒清熱,利濕排膿;青橘葉辛平,疏肝理氣,散結止痛,冬瓜子以利水為主,青橘葉以行氣為要。二藥參合,相互促進,理氣止痛、行氣利水、消脹排膿之力增強。

施師每遇肺癰、胸膜炎諸症常常配伍為用,驗之臨床,確有實效。對於滲出性胸膜的用量,冬瓜子宜重,30~100克均可。

筆者曾治一位罹滲出性胸膜炎男性患者,投以冬瓜子、甜瓜子、青橘葉、葶藶子、大棗,藥服十餘劑,症征悉除。

生穀芽——生麥芽(見第13頁)。

川貝母——杏仁(見第59頁)。

知母——生石膏(見第25頁)。

第五節肺膿腫(肺癰)

馮某男59歲

病曆2月,初患咳嗽,胸部不暢,未以為意,近日咳嗽加劇且有微喘,痰濁而多,味臭,有時帶血,胸脅陣痛,稍有寒熱,眠食不佳,小便深黃,大便幹燥。

舌苔黃厚,脈滑數。

【辨證立法】

外感風寒,未得發越,蘊熱成癰。治宜排膿解毒,滌痰清熱為主。

【處方】

鮮葦

茅根各24克

桑白

地骨皮各6克

甜瓜子各18克(同搗)

旋覆花

赭石6克

12克(同布包)

北沙參10克陳橘紅

絡各5克

苦桔梗6克

仙鶴草18克

杏仁各6克(同搗)

生薏苡仁18克

粉甘草5克

二診:服藥5劑,寒熱漸退,喘平嗽輕,痰減仍臭,已不帶血,眠食略佳,二便正常,尚覺氣短、胸悶,仍遵原法。

【處方】

杏仁各6克(同搗)

炙紫菀

橘紅各5克

生薏苡仁18克

北沙參10克

赭石

旋覆花12克

6克(同布包)

幹薤白

糖瓜蔞10克

18克(同打)

苦桔梗5克

粉甘草5克

炙白前

百部各5克

鮮葦

茅根各24克

冬瓜子24克(打)三診:服藥6劑,諸症均減,惟覺氣短、身倦,脈現虛弱,此乃病邪乍退,正氣未複之故。

【處方】

枇杷葉

半夏曲各10克(同布包)

苦桔梗6克

炒枳殼5克

雲茯苓

神各10克炒白術10克

冬蟲夏草10克

南沙參12克

10克

化橘紅5克

粉甘草5克另:三七粉3克、白及粉3克(分2次衝服)

【解讀】

肺膿腫一症,多涉風寒咳嗽之後鬱熱而發,治應排膿為主。不論已成、未成皆當滌蕩痰垢,無使壅塞,則餘症易愈。處方先以千金葦莖湯、桔梗湯和瀉白散加減以排解膿毒,滌痰清熱,益氣止血,逐去有形之穢濁,免使肺組織再行。繼用六君子湯加味,養肺補虛,以竟全功。

鮮茅根——鮮葦根(見第3頁)。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杏仁——薏苡仁

杏仁苦辛而溫,辛能橫行而散,苦能直行而降,遂為散邪降氣;薏苡仁甘淡補中滲利,升少降多,健脾滲濕,利水消腫,排膿消癰。二藥參合,理氣行水、排膿消癰腫甚效。

桑白皮——地骨皮(見第62頁)。

陳橘紅——陳橘絡

橘紅燥濕化痰,理氣健脾;橘絡行氣化痰,通絡止痛。橘紅善走肌表,以下氣消食為主;橘絡善走經絡,以順氣活血,通絡止痛為要。二藥伍用,理氣寬胸,下氣化痰,通絡止痛益彰。

炙白前——炙百部(見第58頁)。

冬瓜子——甜瓜子

冬瓜子甘寒,清肺化痰,利濕排膿,去麵,潤肌膚;甜瓜子和中止渴,破痰散結,清肺潤腸,利水消脹,開痰利氣。二藥伍用,使沉降的力量增強,利水消脹、利濕排膿、破瘀散結甚效。

施師告雲:肺化膿症,肺水腫、滲出性胸膜炎等病,單用二藥亦有良效,然必須重用,各取120克,打碎煎水代茶飲之。

炙紫菀——炙橘紅(見第25頁)。

枇杷葉——半夏曲(見第59頁)。

桃仁——杏仁

桃仁甘苦性平,得春氣最厚,入血分化瘀生新,其色乳白,富有油脂,可滑腸潤燥,破血行瘀;杏仁行氣散結,止咳平喘,潤腸通便。桃仁入於血分,偏於活血(化血絡之凝瘀);杏仁入走氣分,偏於降氣(降肺氣之上逆)。二藥伍用,一氣一血,其功益彰,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潤腸通便,止咳平喘。

白及——三七

三七活血散瘀止血,消腫止痛;白及補肺生肌,收斂止血。三七走而不守,白及守而不走。三七以散為主,白及以收為要。二藥伍用,一走一守,一散一收,相互促進,相互製約,補肺生肌、行瘀止血之力增強。

三七、白及伍用,善治出血性病症。根據用藥習慣,多采用粉劑吞服,一般每次服1.5~3克。日服2~3次。入煎亦可,常用量為6~10克。

第六節支氣管擴張(肺癰)

鞏某男47歲幹部病曆號5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