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呼吸係統疾病 (1)

第二章呼吸係統疾病(1)

第一節急性咽炎(喉痹)

王某男27歲病曆號51、10、598

前日起作寒熱,咽喉疼痛,吞咽時咽痛更甚,喉內灼熱不適,似有梗塞,有時刺癢欲咳,聲音低啞難出,眠食欠佳,大便微幹,小便黃。

舌苔微黃,脈浮數。

【辨證立法】

肺胃蘊熱,外感風邪,邪熱上炎咽喉,以致腫痛,聲音難出。治宜疏解清熱為法。

【處方】

鮮葦

茅根各15克

牛蒡子6克(炒)

炒芥穗5克

酒條芩10克

青黛

輕馬勃各5克(同布包)

青連翹5克金果欖10克

苦桔梗6克

蒲公英12克

鮮生地12克

南薄荷5克

黑玄參10克

生甘草3克

二診:服藥2劑,各症均大減輕,仍有咽痛,音啞不出。

【處方】

苦桔梗6克(生炒各半)

天花粉12克

甘草3克(生炙各半)

錦燈籠10克

訶子肉10克(生煨各半)

板藍根10克

牛蒡子6克(炒)

炒僵蠶6克

酒條芩10克

金果欖10克

【解讀】

《靈樞經·憂恚無言》:“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又名吸門,為聲音之戶,風熱邪毒,蘊襲肺胃,上衝咽喉,攻於會厭,以致咽腫喉痛,語聲難出,是為喉痹,其症多與現代醫學中咽炎,喉炎相似。雖屬輕病,臨床若不細察邪正,分清緩急,每易由急性轉變為慢性,甚至纏綿終年不愈。本例方用鼠粘子散合甘桔湯加減,疏解清熱,以利咽喉,服藥後,外邪已解,內熱尚未全清,用出聲散合發聲散加減以治。患者二診後,服藥3劑即愈。

白茅根——白葦根(見第3頁)

輕馬勃——青黛

馬勃辛平,清熱解毒,宣肺氣,利咽喉;青黛苦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馬勃辛平,宣散之力頗著;青黛苦寒,清熱之功力勝。二藥伍用,並走上焦,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清利咽喉的力量增強。

施老臨證處方時,習慣以馬勃、青黛伍用,原為治療咽喉腫痛而設,若伍以錦燈籠、金果欖、桔梗、生甘草其效更著。

輕馬勃——玄參(元參)

馬勃輕虛上浮,解散上焦風熱;玄參甘苦鹹寒,壯水製火,清咽利膈,除上焦之煩熱,退時行之溫邪。二藥參合,相互促進,清上徹下,清熱利咽,消炎止痛之力益彰。用於治療急性咽喉炎(喉痹)諸症。

訶子(生煨各半)——苦桔梗(生炒各半)——生甘草(生炙各半)

訶子澀腸止瀉,斂肺利咽;桔梗宣肺祛痰,散瘀利咽,排膿;甘草補中益氣,瀉火解毒,潤肺祛痰,緩急止痛,緩和藥性。訶子以收斂肺氣,降火開音為主;甘草以瀉火解毒清咽為要;桔梗宣開肺氣,而散外邪,又可載訶子、甘草直奔咽喉。諸藥參合,宣肺清咽,開音止咳,消炎止痛甚妙。

訶子、桔梗、甘草伍用,出自《赤水玄珠》訶子湯,此方原為治療音、音啞而設,故又名訶子亮音丸。用於治療慢性咽炎、喉炎所引起的音嘶、音啞,均有良效。嚐治喉頭結節一婦女,藥服一劑而愈。

筆者體會,上藥可入煎劑,若係多年陳疾,或喉部長結節、息肉者,可加至十倍量,熬膏,納入冰糖,做成糖塊,含化,其效更佳。

注:鳳凰衣又名雞蛋膜。味甘性平,入於肺經,有養陰潤肺止咳之功,善治大咳、失音、咽痛、口瘡等症。施師常與蟬衣伍用,以求亮音是也。

金果欖——牛蒡子(大力子)

金果欖又叫地苦膽、九牛膽、地膽。本品苦寒,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牛蒡子辛苦而寒,疏散風熱,消腫止痛。二藥均入肺、胃,協力而行,直達病所(咽喉),清利咽喉,消腫止痛之力倍增。

第二節急性支氣管炎(咳嗽)

一、風寒咳嗽

白某女35歲病曆號52、1、305

昨日天氣酷寒,晨起外出,旋即發冷發熱,繼而咽癢欲咳,晚間則咳重,但無痰,頭痛如裂,全身骨節酸楚。

舌苔薄白,脈浮緊。

【辨證立法】

脈浮為風,緊則為寒,時屆冬日,原蓄內熱,風寒暴感,腠理緊閉,陽氣不越,寒熱互爭。肺為嬌髒,最畏寒冷,遂致咳嗽不停。《諸病源候論》雲:“肺主氣,合於皮毛,邪之初傷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急擬辛溫解表並清裏熱,用七解三清法治之。

【處方】

炙前胡

白前各5克

浮海石

旋覆花10克

5克(同布包)

炙麻絨1.5克

川桂枝

杭白芍3克

10克(同炒)

瓜蔞根

皮各6克

酒黃芩10克

蔓荊子6克(炒)

炙甘草3克

桑葉

白皮6克

5克

苦桔梗5克

炒杏仁6克

廣陳皮5克【解讀】

急性支氣管炎常先有鼻塞、流涕、畏寒、發熱、肌肉酸痛,繼則出現咽癢、咳嗽、吐痰,胸悶不舒。中醫論之,職是外感之故,臨證之際,需分寒熱,施師立清解為法,隨證組方遣藥。本案患者是風寒咳嗽,服藥三劑諸證全解。冬日酷寒若有內熱,常致暴感,病勢甚急,治宜既解風寒又須兼清內熱。本案以麻黃湯解風寒,用黃芩清裏熱,七解三清為法。

炙白前——炙前胡(見第7頁)。

杭白芍——桂枝(見第2頁)。

桑白皮——桑葉

桑葉(見第19頁)。

桑白皮辛散苦降,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桑葉辛涼,輕清疏散,清熱祛風,清肺止咳。桑白皮以降氣平喘為主,桑葉以宣肺平喘為要。二藥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清熱平喘止咳甚妙。

旋覆花——浮海石

浮海石又叫浮水石、海浮石,本品鹹寒,體虛輕浮清肺降火,潤肺化痰,側重一個化字;旋覆花辛溫開肺,突出一個宣字。二藥參合,一化一宣,痰可去,嗽可寧。用於治療痰熱咳嗽,痰吐不易,以及胸悶不舒等症。

瓜蔞皮——瓜蔞根(天花粉)(見第24頁)。

苦桔梗——白杏仁

桔梗(見第4頁)。

桔梗辛開苦降,但辛而不燥,苦而不峻,開宣肺氣,瀉火散寒,利肺清咽;杏仁辛苦甘溫,辛可散邪,苦能瀉火,潤腸通便,止咳平喘。桔梗以升散為主,杏仁以潤降為要。二藥伍用,一宣一降,調和氣機,疏風宣肺,止咳祛痰,行氣止痢之功益彰。用於治療胸悶咳嗽,痰吐不爽等症以及痢疾初起,表現為半糞不痢者。

炙麻黃——白杏仁(見第6頁)。

二、風熱咳嗽

韓某男29歲病曆號52、31、477

3日前感冒並發高熱,自購西藥服後,下午體溫仍在38℃左右。咳嗽,痰不易出,胸脅陣痛,口渴思飲,小便黃,食欲不振,夜寐不安。

舌苔微黃,脈浮數。

【辨證立法】

風邪乘肺,內熱被束,遂發高熱,肺失清肅而為咳。治宜疏表清熱宣肺,以五解五清之法治之。

【處方】

鮮葦

茅根各18克

炒香豉10克

炒芥穗5克

冬瓜子18克(打)

炙甘草3克

炒枳殼5克

炙白前

前胡各5克

炒梔子6克

苦桔梗5克

酒條芩10克

桑白皮

葉各6克

白杏仁6克

炙橘紅5克【解讀】

肺主皮毛,為五髒之華蓋,風邪襲表,肺熱被束,肺氣肅降失司,壅而不宣。方用止嗽散加減,其中葦根、芥穗、淡豆豉、桑葉解表,茅根、梔子、酒條芩、桑白皮清裏,半解半清,再用前胡、白前、杏仁等止咳化痰,枳殼、冬瓜子通絡道止胸痛,患者後以他病來診時雲:前病服藥1劑熱退,又服2劑而痊愈。

鮮茅根——鮮蘆根(見第3頁)。

炙白前——炙前胡(見第7頁)。

桑白皮——桑葉(見第55頁)。

炒香豉(淡豆豉)——炒梔子(見第2頁)。

苦桔梗——炒枳殼(見第4頁)。

第三節慢性支氣管炎(咳嗽)

張某男45歲病曆號52、5、53

10數年來咳嗽痰多早晚較重,每屆秋冬為甚。近時眠食欠佳,大便不實。屢經治療,效果不大,經西醫檢查,透視化驗均未發現結核病變,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今就出差之便,來京就診。

【辨證立法】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脾肺兩虛,不能攝養,故咳嗽多痰,大便不實,多年不愈。治宜補肺健脾為主。

【處方】

炙百部

白前各5克

北沙參各6克

野於術10克

炒遠誌10克

炙紫菀

化橘紅各6克

枇杷葉

半夏曲6克

10克(同布包)

炙甘草3克

雲茯苓

神各10克

野黨參10克

炒杏仁6克

川貝母6克二診:服藥6劑,咳嗽大減,食眠亦均轉佳,二便正常,原方加玉竹10克,冬蟲夏草10克。

三診:服5劑後,咳嗽基本停止,返裏在即。囑將前方劑量加5倍研細麵,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白開水送服。並囑其加強鍛煉,防止外感。

【解讀】

慢性支氣管炎是由各種致病因子(吸煙、大氣汙染等)和長期呼吸道的反複感染所引起的。其特點是慢性咳嗽、吐痰,清晨和傍晚為甚。病史在2年以上。施師治之,創宣、降、潤、收諸法辨證為治,最後常用氣管炎丸鞏固療效。肺司呼吸,其主皮毛,形如華蓋,以覆髒腑。外感之邪,首先犯肺而為嗽。內傷五髒六腑,影響及肺而為咳。外感之證,其來多暴。內傷之證,其來多緩。外感之咳,實中有虛。內傷之咳,虛中有實。臨床必須審其新久虛實而施治。此例是為脾肺俱虛,初用延年紫菀散、四君子湯加味以治,繼用丸劑收功。

炙白前——炙百部

白前辛甘溫,清肺降氣,祛痰止嗽;百部苦甘溫,潤肺止咳,滅虱殺蟲。白前突出一個降字;百部側重一個潤字。二藥伍用,一潤一降,降潤相合,故祛痰止咳甚效。

百部、白前伍用,出自《醫學心悟》止嗽散。治外感咳嗽,日久不止,痰多不爽,或微惡風,頭痛,舌苔白,脈浮緩。

治療咳嗽,當辨新患還是久罹。新感不久。咳嗽初起,宜宣肺止咳,取前胡、白前治之;咳嗽已久,咽已不癢,肺氣不降,氣逆作咳,宜白前、百部為治。百部、白前治咳嗽時,施老仍用蜜炙之品。

炙化橘紅——炙紫菀(見第25頁)。

雲茯苓——雲茯神(見第29頁)。

南沙參——北沙參(見第40頁)。

半夏曲——枇杷葉

半夏曲(見第13頁)。

半夏曲辛平,健脾和胃,燥濕化痰、止咳;枇杷葉苦平,潤肺化痰、止嗽。半夏曲突出一個燥字,枇杷葉側重一個潤字。二藥伍用,一燥一潤,相互製約,相互促進,祛稀痰、止咳嗽甚妙。

杏仁——川貝母

杏仁、川貝母伍用,功專潤肺降氣,化痰止咳。蓋杏仁辛苦微溫,辛可散邪,苦能下氣,潤可通便,溫能宣滯;川貝母味甘苦性涼,甘以潤燥,苦以化痰,涼以清熱,杏仁以宣降肺氣為主,氣降喘咳自平,鬱滯散、痰濁自消;川貝母以化痰為要,痰化喘咳自平,熱去肺金安寧。二藥參合,一溫一涼,一潤一降,痰氣並治,潤降合法,氣暢痰消,咳喘自平。

第四節大葉性肺炎(肺脹)

班某女50歲出診

高熱4日,咳嗽喘息胸脅均痛,痰不易出,痰色如鐵鏽。經西醫診為大葉性肺炎,囑住院醫治,患者不願入院,要服中藥治療。初診時體溫39.6℃,兩顴色赤,呼吸急促,痰鳴漉漉,咳嗽頻頻。

舌苔白,中間黃垢膩,脈滑數,沉取弱。

【辨證立法】